正文 第14章 挖:潛在能力就是天才(1)(3 / 3)

早期教育要抓緊,要珍惜幼兒的寶貴時間。有一種觀點,認為幼兒時期是學習的最敏感時期。敏感的概念是奧地利生態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

研究人員發現,小鵝出殼後1到2天內不停地跟隨第一次見到的動物,於是稱頭兩天為跟隨能力的“敏感時期”或“關鍵時期”,這是因為小鵝出殼時獲得了“印刻現象”。後來,人們在培養動物掌握某種技能時發現,在某一年齡階段對某一種刺激的接受和反應要比其他年齡快和容易,於是人們稱這個年齡階段為敏感時期。過了敏感時期的年齡階段學習起來就會發生障礙,故敏感期的終點又稱為危險期。

這種現象的內在機理現在已被揭示出來了。

決定人聰明才智的是腦細胞交織成網絡的狀況。網絡越豐富複雜,傳達信息的功能越好,思維越敏捷,人越聰明。人腦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要靠叫做“突觸”的東西交織起來才能形成網絡,發揮作用。而突觸是在學習、用腦中激發、滋生、成長的。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旺盛期,是突觸滋生迅速構成神經網絡的最佳期。這個時期對孩子來說,真是一刻千金。抓緊這個時期進行早期教育,能幫助兒童建立起複雜交錯的神經網絡,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發展。

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有一種天生的內在的緊張的好奇心,如果不及時給以刺激,求知欲會被壓抑,使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動力逐漸退化。錯過這一時期,接受事物就要花費很大的氣力。

隻有少數兒童能成為神童。這應歸咎於許多孩子沒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智力沒有得到及時的開發,他們的發展潛力荒廢了。法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認為:“早期教育與其說是給孩子許多東西,倒不如說是不讓孩子失去許多東西更為恰當。”

總的來說,生下一個健壯的孩子,這隻是父母親走出的第一步,以後的路更長,事情更瑣碎,責任更重大。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須擔負起教育者的重任。

那麼,如何實施早期智力教育呢?或者說,早期教育必須遵循哪些原則呢?

(1)無壓力原則。

孩子早期教育方麵的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急於求成的父母或幼教人員,如果對孩子施加了超出他們承受限度的壓力,那麼孩子會厭煩學習,甚至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不聽話的孩子便會產生。

由於缺乏教育孩子方麵的專業訓練,父母很少能認識到兒童本身的局限性。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加上一些粗製濫造、毫無科學精神的所謂智力教育書籍的誤導,強製性地加大孩子的學習任務,語文、數學、音樂滿堂灌。這種壓力教育產生的後果已經受到了強烈的批評,各位父母隻要留心一些關於幼兒教育的書報,不難找到這類文章。

要給孩子鬆綁,就要倡導一種無壓力的自然教育方法。這一方法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從盧梭的《愛彌爾》倡導自然教育開始,經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自然教育觀念潮流。這是一種教育觀念的革命性變革,這種思想已開始從少兒教育向成人教育領域擴展。

(2)隨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