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聽:從六個月時抓起(3 / 3)

不要講兒語或重疊語。

父母在跟小孩講話時一定不要用兒語,不講重疊語,一定要把主語、謂語講清楚,不要像很多媽媽那樣常對孩子講:“這是車車”、“我們出去玩玩”、“狗狗好可愛”、“抱抱”、“尿尿”……

父母應該直接使用大人語言如“公共汽車”、“這是推土機”、“這是出租車”、“它叫伯美狗”……隻要父母曉得,就一定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名字,而不可使用含糊籠統的重疊語。

為什麼不可使用重疊語呢?因為小孩學語言時都是模仿大人的口氣和聲調。小孩幾個月大就會模仿大人的嘴形、聲調,而且模仿能力相當強!

既然我們知道小孩會模仿,為什麼我們不用“正確的語言”讓他模仿,而要用兒語或重疊語讓他模仿呢?

或許有人認為兒語、重疊語學起來容易,也學得快些。好吧!就算兒語、重疊語學得快些,那又有什麼用呢?等他到了一歲多、兩歲多或者更大一點,他會清楚地講話了,他必須把那些重疊語拋棄,重新再學習一次。以“車車”為例,以前一視同仁的“車車”,現在突然間有了“公共汽車”、“自行車”、“機車”、“推土機”、“出租車”、“貨車”……等等的區分,他必須再重新學習起,以前所學的完全無效了!請問:這算是學得快嗎?

所以我們帶孩子,從小就應該這樣,不管他懂不懂,我們一定要講正確的語言,不講兒語。

現在有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發音不準,語法也不對,這大概就是他們在幼年時代所受不良教育帶來的惡果。

有一位朋友,是位心理學博士,他時常就陷入這種發音不正確的苦惱之中。由於自己是搞心理研究的,他非常清楚問題的症結在哪裏。他分析了自己發音不準確的原因: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母親開始教我說話,或許是她以為我聽不懂完整的語言,所以就沒有從一開始就教我標準的語言。每當她要我看一件東西的時候,她不會說:“請看一看這個東西。”而隻是含糊地暗示我:“看看,看看,小玩玩……”其實她的意思是叫我看那小小玩具,但她並沒有明確地教我玩具這個詞。到我稍長大之後,我一直把玩具叫做“玩玩”,以至於在小朋友麵前出洋相。那時,我不知接受了多少這樣的詞,什麼“果果”、“輪輪”、“翻翻”……後來,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神去改正它們。

我後來仔細想了想,由於母親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在不自覺中讓我學會了一種多餘的、完全沒有用的語言,這就是那些半截子的話:把蘋果叫果果,把汽車叫輪輪。雖然在小時候它們很形象地讓我記住,可是現在完全沒有用,因為那些根本就不是正確的語言。朋友們經常嘲笑我,說我的發音很怪,就是這些不完整語言帶來的惡果。

這位朋友說得非常正確。因為那些不完整的語言就像病毒一樣占有孩子大腦的空間並在那裏作怪,表麵上似乎有利於孩子理解周圍的事物,實際上卻在破壞孩子的語言感覺。

其實,對一歲的嬰兒教拚音是很容易的事,沒有任何理由一定要教孩子不完整的話。小孩子吸收知識的能力很強,一旦他們接受了就記得特別牢。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從小就給他們灌輸正確而有用的東西,那些錯誤的知識隻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就像那位朋友的母親一樣,很多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都會對孩子說一些不完整的話。這麼做是不明智的。為什麼一定要教給孩子將來注定要花工夫改掉的錯誤知識呢?從一開始就教他們正確的語言不是更好嗎?

在我們周圍,我們常常聽到那些可愛的孩子說出錯誤的語言:他們把一隻貓叫“喵喵”,把一隻狗叫“汪汪”。不難想像,這些語言在他們長大之後是完全用不著的,但在他們幼年寶貴的生命之中,完全被這種錯誤的語言所包圍。如果把這些浪費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學習標準而規範的語言,他們所能學到的東西不是更多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