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說:語言是聰明的第一表現(1 / 3)

德國心理學家威特小時候,他父親著重對他進行語言教育。當他剛會辨認物體時,他父親就教他說話;在他能聽懂話時,就天天給他講故事,帶他觀察家鄉的地形,畫家鄉地圖,讓他講自己的見聞,六歲時教他學外語,結果他九歲時就能懂五國語言,最後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的確,研究表明,智力的發展是由語言的發展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語言發展是鑒別智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語言是聰明的第一表現。

寶寶越早開口越好。

語言是人的一種特殊的需要和特征。幼兒需要說話,他迫切希望告訴人們,那是什麼,某人在幹什麼,怎麼樣……這既是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是社會性的精神需要。進行語言教育正是為了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準備條件。如果幼兒的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他的心理會發生變態,作為“人”的一切特性都將難以展現。

孩子呱呱墜地不久就產生了與父母交往的需要,父母滿足了孩子的交往需要就會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剛出生的嬰兒雖然還不會用語言進行交流,但父母可以通過非語言形式與孩子進行交往。

例如,父母在與孩子的接觸和撫愛中,用自己的身體接觸孩子,能把愛和關心傳送給孩子,孩子也能從父母的觸摸、體溫、氣味和麵部表情中,獲得安全感和愉悅感。你向孩子微笑,他也用笑來回答你。

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在能說話之前與成人進行的非語言交往。這種交往越多,孩子就越想說話。所以這些非語言形式的交往對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極為重要。

研究表明,缺乏早期交往經驗的孩子,他的語言發展速度會減慢。經常躺在搖籃中哭叫而無人理睬的小孩,他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他會失去交往的興趣和信心,對智力發展極為不利。

孩子學習語言,主要通過模仿和練習。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最初的模仿物,要提高孩子的語言水平,父母的語言修養是一大關鍵。父母的語言要做到發音正確,吐字清晰,語言規範、簡練、完整、淺顯、生動、易懂、有趣,說話態度親切、柔和。

在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幼兒期是口頭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3歲的幼兒可掌握800-1000個詞,6歲的兒童可掌握3000-4000個詞。以後隨年齡的增長掌握的詞彙不斷增加。有些父母隻重視孩子的智力、學習成績,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父母可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2-3歲是孩子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父母應利用各種機會與孩子對話,鼓勵孩子多講話。

(2)3-6歲是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時孩子的語言逐漸變得豐富,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宜用規範語言,而且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楚,語句要連貫。

(3)上小學孩子的父母要督促其多閱讀課文,讀完後再讓孩子複述,這樣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4)父母要引導孩子多聽廣播、聽故事、讀課外書,擴展他們的詞彙。

(5)要幫助孩子完善口頭表達能力。孩子說話時偶爾說半句話,父母聽不懂,此時不能譏笑孩子,應該讓孩子重說,直到說完整。有的孩子說話時往往對某事敘述不清,父母應耐心給予糾正,教孩子如何才能敘述好。隻有這樣,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才能提高。

作為家長,在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時應注意這樣幾點:

(1)從孩子出生起(甚至應該更早些),就要經常和孩子說話,而且要注意用標準的發音說正確的話。

(2)在孩子會說話之前,啟發他說話的願望。

(3)盡可能多地讓孩子了解周圍事物的概念,為此,家長要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什麼東西叫什麼,還應該為孩子創造機會,使他獲得事物或經驗與代表該事物或經驗的詞語之間的聯係。

(4)要使孩子的生活環境豐富、有趣。

(5)要經常和孩子對話,即使是大人之間的談話,如果孩子在場也要注意自己的談話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