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查:你的寶寶是否耳聰目明(1 / 3)

在一次中學生心理健康普查中,一位高二年級的女生戴著助聽器上課。她的母親-一位大學教師說,她女兒小時候得過中耳炎,因未能及時發現治療,以至於落下了耳疾,現在想起來十分歉疚。班主任介紹說,該女生挺聰明,就是聽力不好,這給她的學習帶來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的學習成績。

可見,聽覺和視覺一樣是人的最重要感覺之一。父母應十分注意嬰幼兒的五官(耳、目、口、舌、鼻)及皮膚發育是否正常,並重視及早進行訓練。因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是人類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礎。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覺器官,能夠促使大腦的各部分積極活動。如果孩子大腦的各個功能區都能發揮出最大效能,就會成為一個聰明伶俐的人。

檢測與訓練嬰兒的聽力。

我們知道,聽覺的產生依靠聽分析器的工作。聲音刺激人耳的聽神經產生神經衝動,經傳入神經傳到大腦,大腦通過對各種不同聲音的分析,在聽到聲音並理解其意義後,做出相應的反射活動。小孩子的聽覺反應過程也是如此。所以,嬰幼兒的聽力主要是通過孩子對聲音產生的各種反射動作進行檢查的。下麵特別列出嬰兒期正常孩子對聲音的反應狀況,家長可對照觀察。

1-3個月的正常嬰兒,當突然聽到聲響時,會出現眨眼或皺眉頭現象,可伴有握拳、蹬腿、頭部及身體顫動等反射動作;

3-6個月的嬰兒對語音已漸漸熟悉,聞聲後頭部常轉向發聲地方;

9個月的孩子,已經會識別自己的名字,聽到喊他,他可能會向你爬過來;

10個月的孩子,開始跟父母“牙牙學語”,有時會叫出“媽”、“爸”的單詞;

1周歲的孩子,一般能根據父母的語言指令準確地指出鼻子在哪兒,眼睛在哪兒;

1歲6個月的孩子聽到小鼓或鈴聲響時,不但會轉過頭來尋找玩具,還會伸手來奪;

2歲6個月的幼兒隻要智力正常,可以配合耳科醫生做各種遊戲的聽力測驗;等等。

在一般情況下,凡1周歲時對聲音或簡單語音無反應者,則可視為重度耳聾或智力發育不良。

如果懷疑6個月內的嬰兒有聽力問題,可采用下麵兩種方法進行檢查:

(1)哺乳條件反射法:每次喂奶前,靠近嬰兒開響鬧鍾,持續約30秒,3-4周後,即能建立聽覺與哺乳的條件反射。測試時,開響鬧鍾而不喂奶,孩子若產生吮吸動作,表示聽覺存在;如無吮吸動作,則可能有耳聾。

(2)眼瞼反射法:此法可用各種聲源,如笛、哨、小喇叭聲等。當這些聲音突然以高強度刺激嬰兒後,嬰兒立即出現不自覺的眨眼動作,表示聽力正常。反之,則可能有聽力障礙。聾兒一定無此反射。

除了這兩種測聽法外,父母特別是母親可用哺乳及各種日常生活動作如換尿墊、洗澡、喂飯等,發出各種聲響,說一些話,來觀察孩子的反應。此外,可隨時利用環境周圍的各種自然聲音,如居室的說話聲、走動聲、開關門聲音、鍾聲、雷雨聲、家用電器聲、車輛聲等,來觀察孩子聽覺的反應,一旦發覺嬰兒或更大一點的孩子對各種聲響反應遲鈍,或根本無反應,就應該請耳科醫生進一步檢查。現代醫學可使用條件定向反射測聽或客觀測聽等多種手段來準確地測試嬰幼兒的聽覺水平。

嬰幼兒的聽力發育即使十分正常,父母也應該抓緊對孩子的聽力訓練,以使孩子更加“耳聰”,這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會有一定的幫助。訓練嬰幼兒聽覺的方法很多,作為父母,可以隨時隨地給孩子提供聽覺刺激。譬如,孩子啼哭時,不要把喂奶視為惟一的止哭手段,應當充分利用清脆的鈴聲、悅耳的歌聲,用優美的音樂聲來吸引他(她)的注意,這樣不僅可以止哭,還可以刺激孩子的聽神經,促使孩子聽覺更加敏銳。母親在平時應教孩子唱一些兒歌,輕聲朗誦一些優美而有韻律的詩歌給孩子聽,這不但可以訓練孩子對聲音、節奏的反應,而且可以發展孩子的語言聽覺。

父母還應經常和孩子“談話”,盡管孩子聽不懂,但溫柔親切的語調對孩子無疑是最適宜的聽覺刺激。此外,父母還可以和孩子玩“悄悄話遊戲”,即父母在孩子耳邊輕聲說一句話,讓孩子也這樣去告訴父母。經常玩這樣的遊戲,可使孩子聽覺敏銳。對於聽力受挫(如中耳炎)的孩子,可以一起玩“喊話遊戲”,開始時聲音大一些,聽對了就給予鼓勵;待聽力有所恢複後,再用孩子剛剛能聽到的聲音量(即孩子要用心聽才能聽清楚)喊話,如此將有助於進一步恢複孩子的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