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常對沒完沒了看電視的孩子說:“馬上把電視關掉,開始學習。”這種強迫性的做法值得商榷。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可以有意識地選擇電視以外的問題問孩子,例如說,“我想讓你到稍遠的地方去辦事,可是是否還要學習呢?”應該考慮提出比較難的差事讓孩子選擇,這比較有效,這樣孩子就會很容易地選擇學習。並且這樣做,表麵上是讓孩子自由選擇,沒有任何責備的意思,也不易引起孩子的不滿。
如果孩子無論如何堅持要看電視,那就試著問他:“你是看完電視再學習還是學習完再看電視呢?”這也是一種好方法。因為這樣做,不論選擇哪一種都必定要學習。所以,為了避免雙方都不愉快,大人應避免直接說:“你給我學習。”
人對於含有兩種選擇的提問,一般的傾向是選擇後一種。這出於人往往是在最後下決心作出結論的心理。大人如果有這種認識,就會主動地把孩子引向學習。
晚飯後,如果孩子總是慢騰騰地不想去學習,這時候,大人就可以對他說:“是再休息一會兒,還是這就開始學習?”大人堅持這樣做很重要,這會使為何時開始學習而困惑的孩子,意外順利地回到書桌旁。
父母親千萬不要把孩子看得太愚昧,以為他什麼都不懂,便事事代勞,動輒約束他的行為,限製他的行動。有些父母對孩子,常常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許拿,孩子稍一跑跳便大聲製止,美其名曰愛護孩子、怕孩子受傷,其實是限製孩子,阻礙孩子的自然成長。無論做什麼事情,最好都能完全按照孩子的興趣,讓他自由發展。
我們先來看看王乃慶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從王乃慶會走路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把客廳所有危險東西全部收起來,把容易碰傷的地方用棉花包起來,電插頭用硬紙殼蓋住,浴室和廚房的門加上一道矮欄杆,用釘子釘死,高度正好大人可以跨越。因為根據統計,小孩子容易受傷的地方,浴室、廁所、廚房占了很大的比例。
我們這麼做的用意,一方麵是把危險降到最低程度,再一方麵就是給他充分的自由,他可以在屋子裏到處轉、到處跑、到處跳,能拿的東西都可以玩。
王乃慶兩歲多的時候,他媽媽就買了一台錄音機讓他玩,聽聽兒歌或古典音樂等,先後一共弄壞了三台錄音機。
我們讓他玩錄音機,跟其他人的做法可能不太一樣,當時我隻教他怎樣放音、怎樣倒帶、怎樣停止,然後測驗他,看他會了之後,就把錄音機和錄音帶完全移交給他,絲毫不幹涉如何使用。
孩子的適應能力、反應速度比父母所想像的要慢得多,特別是在做遊戲的時候。父母陪孩子玩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反應速度來進行,否則,孩子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父母必須順應他的反應,要有耐心,否則就成了父母的獨角戲。成功的父母都是這麼做的。我們再來看看卡爾?威特的成功經驗:
在小卡爾五六個月時,那些翻來滾去的遊戲玩起來也很過癮。他似乎從中感到了自己的力量,並且慢慢地學會了控製自己力量的能力。情緒不好時,他會感到渾身沒勁,如果此時我們再叫他玩這種遊戲,他會覺得不舒服,認為自己無能。
我遞給他一個好玩的東西,他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才會伸出手來接。這時,我不是直接把東西放在他的手裏,而是很耐心地等,直到孩子伸手來接。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最好是在靠近父母的空間中度過,這樣,孩子可以時時得到父母的關愛,與父母不斷交流感情。否則,孩子會感到孤獨、厭煩,感到不安全。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的適應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蕩秋千時開懷大笑,有的則嚇得大喊大叫;有的對催眠反應靈敏,有的則毫無反應。因此,父母要善於了解自己的孩子,看他的反應適合哪種遊戲。
而我們的一些家長把孩子搞得不會玩了,看見孩子回家就坐下來寫作業,家長就很高興;孩子隻要一離開桌子,家長就心神不寧。這種家長非要把孩子毀掉不可。須知淘氣的孩子是最有靈性的,不會淘氣的孩子反而可能有問題。
在生活中不斷出現問題的孩子,不叫“問題”孩子,這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曆。那種從小到大一點問題也沒有,整天隻知道做作業的孩子,可能才是真正的“問題”孩子。
童年的生活有多個層次,功課隻是一個方麵,人格、心態、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等,都要在童年時期打下良好基礎。比如說一個孩子的興趣在十二歲之前是比較好塑造的,以後再學就比較難。如果你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突出但其他方麵有良好的基礎,將來到社會上也會有自己的幸福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