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哭時,為了不讓他哭,多數父母的做法是給孩子玩具或糖果等。父母們曾多次幹這種事,而且不厭其煩。但這些做法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孩子的樂趣,絕不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隻是吃喝。孩子除了味覺的樂趣之外,還有視覺和聽覺的樂趣。孩子吃喝過多,就會變得遲鈍,並容易生病。
與吃喝相比,孩子更喜歡做的事可能是遊戲。遊戲是動物的本能,所有動物都喜歡遊戲。小貓戲弄老貓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小貓戲弄老貓的尾巴,是為了發展它將來捕捉老鼠的能力;而小狗和老狗互咬也是為了發展它將來能咬死野獸的能力。顯然,動物訓練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遊戲中進行的。
人們常說“孩子是玩的天才”,因此在任何情況下,孩子都能接連不斷地想出新的遊戲方法。哪怕隻要改變一個玩具的擺放方式,都會成為誘導孩子創造新遊戲的機會。
看看你的寶寶會做哪些動作了。
一般說來,幼兒長到八個月,能自己坐起來,扶著可以站起來,再坐下、躺下。能根據成人指示,做熟悉的動作,如拍手、擺手(表示再見)等。能從成人拿著的碗裏喝水。自己能拿著饅頭片吃。能較長時間地玩弄玩具。會用眼睛找別人說出的東西。
九個月,已經爬得很好,扶著欄杆能走。會用手指東西。模仿和重複成人發出的聲音。能根據成人指示,尋找物件,或做“伸出手來”的動作,開始理解成人的語言。
十個月時,不扶著別的物體,自己可以站起來,並能站一會兒。會扶著學走路的圍圈或學步椅走路。會用固定的單音節來稱呼一些物體,如“汪”是狗,“哞”是牛。能區別溫柔的和憤怒的音調,同時出現相應的反應。能按名字認識成人和小朋友,叫誰的名字,就看著誰。
十一個月時,有的開始走路,但不穩。能彎著身子從地上拾起東西。能把一件物品放在另一件上麵,會取下、套上圓圈。懂得“給我”、“拿來”、“放下”、“開開”和“關上”。知道許多日常用品的名稱,詞開始成為言語信號。
一歲時,多數會獨自走路,能執行一些簡單的委托,如“拾起玩具來”、“關上門”等,能了解成人的言語,說出簡單的詞,喜歡與小朋友一起玩,獨自用碗喝水。能夠聽懂的詞大約有十至二十個,能說出的還很少,而且不完整、不清楚。
一歲零兩三個月時,會扔皮球,會上下小滑梯,開門、關門。開始認識身體的某些部分,如頭、手等。理解語言有較大發展,能用簡單的詞表達自己的意思或需要,如說“飯飯”、“饅饅”,懂得“別動”、“擦鼻涕”等。
一歲半時,動作進一步發展、熟練。能扶著欄杆上下很高的台階,但經常需雙腳並立後,再上或下台階,動作不夠協調。對小朋友感興趣。開始說兩三個字組成的句子。
成人與嬰兒的交往,可使嬰兒經常有愉快、活潑的情緒,這是獲得良好發育的重要保證。要注意不使嬰兒神經係統過度興奮或疲勞,因此必須使睡眠、活動和遊戲交替進行。
三歲前兒童動作的發展,第一年和第三年是發展較快的時期,第二年則是第一年發展的鞏固時期。為了使兒童動作獲得更好的發展,除注意營養和環境條件外,重視教育,實行有計劃的體操鍛煉,能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下麵我們以斯特娜夫人為例,來看看她是如何對女兒維尼夫雷特進行健康培育的:
愉快是健康的關鍵。首先,我把她的周圍環境布置得輕鬆愉快。周圍的氣氛陰鬱,孩子必然會消化不良,身體不健康。因此,孩子的房間從最初起就應是令人心情愉快的。
維尼夫雷特六周時,長得很大,像四個月的孩子。這是我讓她經常呼吸新鮮空氣、進行運動的結果。這兒所說的運動是從她兩三周時開始,讓她在光滑的木棍上做懸垂運動。“個體發育是整體發育的短暫重複”。所以,嬰兒是可以像猿那樣在木棍上做懸垂運動的。當然,不可勉強地搞。
天氣晴朗時,我把她帶到海邊去,讓她在綠色陽傘下眺望大海的波濤。我注意讓她的身體能自由自在地活動,不把她包起來,以免妨礙她手腳自由活動。也不給她圍圍巾,以免把嘴和臉弄歪。天氣好時經常讓她在屋外睡覺。在屋內睡覺時,在潔白的床上鋪上鴨絨褥,便於她的手足自由活動。因為這種活動就是嬰兒的運動,嬰兒睡覺時,決不可像布娃娃那樣把他裹得緊緊的。
盡量讓孩子運動。
發展抬頭的動作。嬰兒出生一個月後,可在哺喂前、換尿布後,把嬰兒兩手放在胸前趴一會兒,到抬起頭來為止。這個動作不可超過數秒鍾,如發現嬰兒疲勞,必須立刻放他仰臥。嬰兒趴著能看到更多的周圍事物,還能促使他在運動方麵不斷取得進步。這樣繼續下去,到兩個月時就能抬起頭來了。二至三個月的嬰兒在直立狀態時,能挺直頭部,自由地扭轉頭部向四周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