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在反射弧之上,語言的機械結構仍然是無意識的。等兒童對詞語的認知發生了,即感知到某個詞語並跟它所代表的物體聯係起來時,就可以認為語言已經形成了。
在此基礎上,隨著聽力能準確地察覺詞語的組成音素,心理—運動通道變得更適合發音,語言也得以繼續完善。
這是口語形成的第一個階段,有其自身的開端和發展模式——通過知覺引導原始的語言機製逐步完善。正是在這個階段,形成了我們所稱的“流暢的語言”。稍後,它將會成為人們表達思想的途徑,一旦固定,要加以提高或糾正將極為困難。事實上,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也會有語言不流暢的問題,從而妨礙了他們的思想表達。
口語的發展產生在2~5歲這個階段。這是一個感知力極為敏感的年齡段,孩子的注意力自發地轉向了外界物體,記憶力十分持久。這也是一個好動的年齡,所有的心理驅動通道都變得通暢,肌肉機製也開始形成。
在生命的這個階段,由於聽覺渠道和口語的驅動渠道之間的神秘聯係,聽覺感知似乎有著喚醒複雜的講話動作的力量,而口語就在這些刺激的影響下本能地發展著。眾所周知,隻有在這個年齡,才有可能習得所有的語調特征,若是想今後再來掌握,隻會徒勞無功。一個人的母語是講得最地道的,因為它是在兒童時期習得的。成人即使學會了一門新語言,也必定會帶有母語的特征。隻有在嬰幼兒期,即7歲以下的孩子同時學習數門語言,才能察覺並發出不同語言的所有語調和音調。
同樣,童年時期形成的缺陷,例如方言口音或因壞習慣導致的缺陷,成年後也會變得根深蒂固。
後來發展起來的高級語言,即邏輯思維語言,不再是起源於口語機製,而是由於智力的發展利用了這些機製。正如口語通過結構練習得以發展,並經由感知得到豐富,邏輯思維語言隨著大腦一同發展,並通過智力教育充實起來。
回到口語圖式中,我們看到在決定低級語言的反射弧上方,建立起了邏輯思維語言D,詞語的運動衝動(motorimpulse)就來自這裏。
兒童在口語中用來表達人的智慧和思想時,邏輯思維語言就產生了。
至今,由於偏見的影響,人們仍然相信書麵語言應當歸入邏輯思維語言的發展階段。這被視作適合習得文化、分析語法和構建語言的唯一途徑。
因為口語就像長著翅膀的鳥兒會“飛”得無影無蹤,所以,人們據此認為,智力教育隻能在穩定、客觀、可分析的語言——書麵語言的輔助下才能得到發展。
我們承認,書麵語言是一種寶貴且不可或缺的智力教育途徑。它將人類的思想有形化,通過書本永久地保存下來,並方便人們從中摘錄、分析。
但我們為何沒有意識到書寫在更為卑微的任務中也有用呢?那些詞語代表了相應的概念,人們可以對它們做音素分析。
因為對教學的偏見,我們不能把書麵語言的概念和迄今為止我們專門附加其上的功能區分開來。但在我們看來,如果通過這樣的方法對那些處在運動和感知活躍期的孩子進行語言教學,我們將在心理學和教育學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讓我們消除這些偏見,隻考慮書麵語言本身,重構其身心機製吧。這可比語言發音的生理—心理機製簡單得多,教起來也要容易得多。
書寫過程驚人地簡單。讓我們想想聽寫過程:它與口語極為相似,都是一個運動行為對應一個聽到的詞語。誠然,我們不能證明在聽到的和說出的詞語之間存在著神秘的遺傳學關聯,但寫字的動作的確比說話所需要的動作簡單得多,執行書寫行為的肌肉比發出聲音的肌肉以及舌頭的分工更加明確。這些動作都是外顯的,我們可以通過準備動作直接影響它們。
這正是蒙台梭利教育法所做的事情——直接為將要寫字的手部動作做準備。因此,聽到詞句後的心理—肌肉衝動就能找到已經建立起來的運動通道,爆發出書寫動作。
真正的困難在於對書麵語言的解釋,但我們必須記住,兒童正處知覺敏感階段,即感官、記憶以及原始關聯都處於自然發展的階段。而且,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感官練習,以及係統地建立起概念和精神之間的關聯,已經為識字做好了準備。認識並能叫出三角形的孩子,也就能認出字母s,並且會發出“s”的讀音,這毫不奇怪。讓我們拋開偏見,求助於經驗,它會證明,現實中的孩子就像認識物體一樣,並不費力就認出了文字符號,這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愉悅感。
在這個前提下,讓我們來思考這兩種語言機製之間的聯係吧。
三四歲的孩子早就開始說話了,但正在經曆口語機製的完善階段。與此同時,隨著知覺越來越豐富,他們也掌握了語言的含義。
兒童有時可能因為沒有聽清楚教師所念單詞的全部音素而出錯;即便聽得準確無誤,也可能因為教師發音不準出錯。如果能在養成錯誤習慣之前便練習說話,使運動通道準確地做出獲得標準發音所需的動作,將會對兒童大有裨益。一旦運動機製的敏感期過去,形成的缺陷便無法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