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嬰幼兒長期食用過多的動物脂肪,會影響鈣的吸收,並可造成成年後血脂與血中膽固醇不正常,導致心血管疾病。植物油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是嬰幼兒神經發育、髓鞘形成所必需的物質。食物中不飽和脂肪酸供給不足,既可影響小兒神經發育,也會導致嬰幼兒體重下降。
所以,幼兒脂肪的攝入量較大,而對質的要求比對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嬰幼兒不宜多吃動物脂肪,應多吃植物油,當然也要適量吃些動物脂肪。
十三、嬰兒輔食不要太鹹
食鹽是嬰幼兒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也是輔食中常用的調味品。輔食中適當加點鹽,可使味道鮮美,促進食欲。
但是,由於嬰兒的腎髒發育尚不成熟,排鈉能力弱,不能像成人那樣濃縮尿液以排出大量溶質,如果吃的食物太鹹,就會使血液中的溶質含量增加。腎髒為了排出過多的溶質,就要彙集體內的大量水分來增加尿量。這樣一來,不僅加重了腎髒的負擔,也會導致身體脫水。同時,嬰兒長期吃過鹹的食物,使體內鈉離子增多,會造成鉀離子隨尿排出過多,從而易引起心髒、肌肉衰弱。
此外,食鹽過多,可得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美國某醫療組織調查學齡兒童發現,在嬰兒時期多吃罐頭裝的鹹食品的兒童,有吃鹹的習慣,他們中有11%的人在10~13歲就患了原發性高血壓。
我們主張,嬰幼兒為了身體健康發育生長,不要多吃鹹食。
十四、嬰幼兒不能吃味精
味精又名味素,化學名稱穀氨酸鈉。它不但可以給食品調出香味,而且營養也很豐富,是一種有益無害的安全可靠的食品劑。味精是用80%~98%的穀氨酸鈉加上適量的氯化鈉(食鹽混合而成的。其營養豐富,每100克味精中含水34克、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169克、鈣75毫克、7206毫克、鐵15毫克。
味精的功效也很多。它可以增進人的食欲,提高人體對其他食物的吸收能力,並有一定滋補作用,還可治療神經衰弱、大腦發育不全及精神分裂症。
但是,嬰幼兒,特別是出生12周以內的嬰兒,以母乳為主食,乳母不能食用味精。如果母乳內含有過量味精,就會使味精所含的穀氨酸鈉進入嬰兒體內,同嬰幼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結合,生成不能被機體吸收的穀氨酸鋅,隨尿排出體外。鋅是嬰幼兒生長發育必需而且有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鋅的損失對嬰幼兒生長發育有不良影響,會導致嬰兒缺鋅,從而智力減退、厭食以及生長發育遲緩、性晚熟等。
因此,分娩後3個月內的母親飲食及嬰幼兒所吃的菜肴和飯,都不要有過量的味精,最好不用味精。大一點的幼兒也不可多吃味精。
十五、嬰幼兒少吃菠菜
有的家長認為菠菜中含有豐富的鐵,多吃可以補血,有利於嬰幼兒生長發育。這是問題的一方麵,另一麵是吃菠菜過多,還會有害處。
菠菜含鐵量是較高,但人體很難吸收利用。另外,菠菜含有大量草酸,進入人體後,在胃腸道內與鈣質相遇,很容易凝固成不易溶解和吸收的草酸鈣,所以常吃菠菜還會引起缺鈣,從而導致小兒患維生素D缺乏病、手足抽搐症。若嬰幼兒已有缺鈣的症狀,吃菠菜更會使病情加重。
菠菜屬於堿性食物,小兒常吃還會造成腹瀉。如果把生菠菜用開水燙一下,雖然可除去其中大部分草酸,但所含維生素也會遭到破壞。因此,嬰幼兒最好不要常吃菠菜。小兒補鐵可以從雞蛋黃、瘦肉中獲得。多給嬰幼兒吃些肉末、棗泥、魚泥、蛋黃、菜泥比多吃菠菜利大弊小。如果吃菠菜要在做前用開水焯一下,以去掉大部分草酸。
十六、小兒少吃動物肝、腎
有不少人認為,動物肝、腎是小兒營養佳品,因而經常給孩子吃。這樣做不對,小兒過多吃動物肝、腎有一定害處。
研究發現,動物肝、腎中的有毒物質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含量,比肌肉中要多好幾倍。這是因為肝組織具有通透性高的特點,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質都進入肝髒。另外,腎和肝組織內還含有特殊結合蛋白,與毒物親合能力較高,能把血中已與蛋白質結合的毒物奪過來。如肝、腎組織中含有的金屬蛋白與鎘、汞、鋁、砷等毒物有較強的親和力,它使這些毒物長期貯存在肝、腎組織細胞內,對小兒健康不利。因此,不要給小兒多吃動物肝、腎。
十七、小兒異便與偏食
異便,是指大便與正常的不同,其原因除髒腑機能失常外,還與偏食有關。
由於隻生1個孩子,如今小兒成了各家的掌上明珠,家長除了關心兒童的學習、飲食外,就連小兒的大小便也加以特別的注意。一些家長在孩子大便後,不但要聞一下味道,而且要觀察一番顏色,看看能否查出問題。在門診時,常聽家長向大夫說:“大夫,我小孩的大便油乎乎的。”“我兒子的大便奇臭難聞,好似臭雞蛋味”。還有的家長說:“孩子的大便常有泡沫。”幼兒若平時偏食米、麵、紅薯、馬鈴薯及其他雜糧,因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糖,可使腸道中的食糜發酵,產生的常是深棕色的水樣便或軟便,並帶有泡沫。
幼兒若偏食雞、鴨、魚、瘦肉、雞蛋和豆類等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由於吃進去的大量蛋白質中和了胃酸,從而減低了胃液的酸度,使細菌比較容易在胃囊中繁殖,這些小孩的大便往往奇臭難聞。
幼兒若偏食肥肉或油膩的食物,使腸黏膜受到過多脂肪酸的刺激,腸蠕動加快,會產生大量淡黃色液狀的大便,因這種大便發亮,人們稱之為“油便”。
幼兒若偏食牛奶不肯加糖,由於牛奶消化分解產生的脂肪酸與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形成脂肪皂,會使糞便呈現灰白色,質硬,且伴有臭味。
由上可知,小兒大便異常與偏食有關,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糾正孩子偏食的習慣,切實做到合理喂養。
十八、小兒厭食時采取的措施
幼兒由於厭食可致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故在幼兒厭食時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
1.要尋找原因,對症治療:由於幼兒不少疾病與厭食有關,所以應找出是什麼疾病造成的厭食,隻有在明確診斷後,才能治好由於疾病帶來的厭食。
2.要采取饑餓療法:人們常說饑不擇食。因此,當孩子厭食時,不妨讓小兒餓一兩頓,當孩子有了食欲時再進食;即使是進食,也不能一次吃得太飽,隻讓其吃七成飽;使孩子產生“不夠吃想多吃”的心理欲望。
3.要影響食趣:食趣,即享受飲食的樂趣,也是采取一些措施引起孩子的食欲,如把飯菜做得色、香、味俱佳,在吃飯前、吃飯時放幾首輕鬆愉快的樂曲,經常變換食譜,花樣不斷翻新,使孩子覺得吃飯是一種享受,不是單純的充饑。
4.要適當活動:由於活動可消耗能量、加強胃腸蠕動和新陳代謝功能、反射性地引起饑餓感,故在兒童厭食時,讓他們做些輕鬆、愉快,但運動量又不大的活動,如做遊戲、騎騎車等。
5.要采取暗示療法:飲食心理學主張餐前父母應首先對食物表現濃厚的興趣,或找幾個食欲較旺盛的小朋友一起進餐,使他們吃得有滋有味,從而造成“吃慢了就可能吃不到”的感覺,使孩子產生饞涎欲滴的心態。
以上措施家長若能交叉進行,便可使孩子的食欲較快地旺盛起來,但一旦食欲旺盛,家長又要防止孩子吃得太多而引起肥胖病。
十九、影響幼兒食欲的疾病
食欲,是指人對飲食的欲望,它是神經中樞對人體消化功能調節的一部分。小兒長期食欲不振,會嚴重影響小兒的身體發育,甚至影響健康。因此,必須重視對小兒食欲不振的探索和治療。
食欲產生的機理
當人饑餓時,胃內空虛,就會產生一種神經衝動,傳入腦“攝食中樞”,於是產生了食欲,此時,唾液、胃液和其他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腸蠕動增加;攝食後,由於胃被充脹,腦中樞產生飽足感,並抑製攝食中樞,使食欲消失,停止攝食活動而轉入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活動。
現代醫學對食欲不振的認識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常見的食欲不振可由全身疾病、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和功能低下引起。
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精神因素,如過於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變化影響食欲中樞的活動;某些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大腦炎、腦腫瘤、腦外傷等也可致食欲消失或減退。
消化道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食欲不振,如患急性胃腸炎時,消化酶減少,食欲有所減退。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敗血症等,均可直接影響神經中樞和消化係統功能,造成食欲低下。維生素B1缺乏,胃酸濃度則減低,胃腸運動也減弱。甲狀腺功能低下會使全身基礎代謝減低,胃腸道運動變弱,影響食欲。另外,小兒貧血、營養不良也可影響中樞神經係統和消化係統功能而使食欲降低。
祖國醫學對食欲不振的認識
(1)胃中虛寒:胃的功能平素低下,如飲食不潔,過食生冷,胃脘部受涼,以致寒凝於胃而發病,從而導致食欲不佳。治療當以溫中散寒為主,可服理中丸,若病症較輕,可用幹薑、紅糖泡水喝;應忌冷飲、油膩,睡眠時不要受涼,小兒夏天睡覺時最好在脘腹部加一布兜。
(2)食滯胃脘:小兒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從而導致宿食積聚不化停滯胃腑,除不欲飲食外,還可見噯腐吞酸、嘔吐、大便秘結或瀉泄、舌苔厚膩。治療當以消食導滯為主,可服用消食導滯丸、保和丸等藥,平素要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教育小兒不要偏食,不要暴飲暴食。
(3)胃陰不足:多因小兒胃炎或急性熱病後,體內火熱之邪耗傷了陰液。此症除不欲飲食外,還可見口幹唇燥、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治療當以養陰清熱為主,可用清胃散加減,平素飲食要忌辛辣、油膩,多喝點生地粥。
(4)脾氣虛弱:主要為脾虛不運化營養物質所致,以食少、腹脹、便溏、少氣懶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麵色萎黃、脈緩弱為主症。此症多發生於飲食失調,或勞累過度損傷了元氣,或又吐又瀉太過。治療宜用益氣健脾之法,可用六君子散。平素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讓小兒太勞累,注意睡好覺,少吃糖,飲食要易消化。
(5)脾胃濕熱:除食欲不佳外,還可見脘腹脹滿、肢體困重、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症,此症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並內蘊脾胃所致。治療上當以清利濕熱為主,可用茵陳蒿散。平素要加強對小兒飲食衛生習慣的教育,飯前便後要注意洗手,少吃零食,不吃不幹淨的食物。
(6)脾氣下陷:是以脾氣不能升舉為特點的一種症候,除食欲不振外,還可見氣短乏力、食入則脹、胃下垂、久瀉等症,此病多由久瀉久痢或過度勞倦傷脾所致,治療當以益氣升提為主,方用補中益氣丸,由於本病是病久虛損發展而來,故小兒患病時要及早治療,注意病後調養。
二十、當心小兒的“嗜異症”
一些小兒平時愛找些土塊、碎布、碎紙、布條等異物吃,並日漸消瘦、無精打采。原因何在呢?
一種原因是小兒患了“腸道蛔蟲病”,蛔蟲成蟲可以在小腸內生存一年,蛔蟲毒素刺激腸壁,就感覺肚子痛,而吃些異食就可減輕蟲子對腸壁的刺激感,這種表現醫學上稱為“嗜異症”。
另一種原因是體內缺鋅或鐵等元素而引起“嗜異”。
若是腸道蛔蟲病引起的“嗜異症”,當積極治療蛔蟲病,可服驅蛔蟲藥。平時要注意預防蛔蟲病,如生吃蔬菜瓜果要洗淨,或用0.3%的漂白粉溶液浸泡3~5分鍾,餐前便後用肥皂洗手,這樣就吃不進寄生蟲卵,就不會得蛔蟲病而出現“嗜異”。若是因缺鋅、缺鐵等微量元素引起,則平時飲食搭配多樣化,糾正偏食習慣,即可預防因營養不全所致“嗜異”。
二十一、預防心髒病需要從幼兒飲食開始
根據國外醫學研究認為,心髒病的形成過程始於兩歲,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從十幾歲到中年,一種含有膽固醇晶體的堅硬斑塊可在動脈中逐漸增加,並能使75%的血管腔被堵塞,造成心髒病卒然發作。由此可見,要從幼兒時期開始,就要注意孩子的飲食,預防成年後心髒病的發生。
1.要多讓孩子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尤其是黃綠色的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防止膽固醇的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使血流暢通。
2.飲食不宜過鹹,宜清淡:因為食鹽中的氯化鈉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還可使小血管壁水腫,從而增加了血液流動的阻力,影響血壓的恢複。因此,孩子要少吃鹹菜,菜的口味也別太鹹了。
3.要多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節製膽固醇的攝入量:如少吃豬油、牛油、鯽魚子、蟹黃等食物,而要多吃些芝麻油、豆油、菜子油、玉米油及魚類食品等。
二十二、小心忌吃素
目前世界上的素食者已達1億多人,在大人們的影響下,不少兒童也開始吃起素。據美國兒童健康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證實,兒童素食雖對預防成年後的高血壓、高血脂、血管硬化、心髒病等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可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的“負麵影響”也是不小的。原因如下:
①有些維生素隻有在動物蛋白質中才易被人體吸收,鋅、鈣、鐵等營養成分在葷食中較多,長期吃素,這些兒童生長發育急需的營養物質就可能嚴重匱乏。
②不少“素食名菜”是為大人設計的,並不迎合兒童的嗜好,長此下去,素食兒童又易養成偏食習慣,營養不足更可能是“雪上加霜”。
③3歲前的幼兒腦部發育迅速,極需多種大量的營養物質,而這往往又需攝入大量素食來提供,偏偏嬰兒胃口小,難以攝入大量素食,由此極易因營養不足而智力發育不如其他兒童。
事實證明,專家們的意見,據統計,素食兒童的平均智商低,平均體重輕1800克,平均身高要比一般兒童矮2厘米。所以,兒童不宜常食素食,即便吃素食,也不要忌奶類和蛋類食品。
二十三、小兒吃醬油的學問
一些家長在小兒剛會吃些雜食的時候,常在其食物,如蛋羹、菜粥等中加醬油調味,認為這樣會使孩子吃起飯來更有滋味,其實這樣做是有害的。原因如下:
①醬油是發酵食物,其中含有很多微生物,有些微生物能引起人的腸胃不適或腹瀉等。大人的胃酸一般是能控製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的,而小兒的胃酸分泌很弱,各種酶體分泌功能也差,不能有效地抑製某些微生物在體內產生不良作用;加上小兒腸吸收功能非常強,可將許多大分子物吸收進血液,其中包括有害微生物,易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腎炎、皮膚病,也可導致腸道疾病,如患腹瀉、痢疾等。
②嗜鹹是導致成年人心腦血管及循環係統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少吃鹹食,並讓孩子從小養成口淡的習慣和愛好,是絕對必要的,而不必以大人自己的習慣和嗜好給孩子添這加那。
二十四、不要盲目給孩子使用強化食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營養問題越來越關心,而兒童營養更為人們所重視。為了保證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許多家長不惜花費有限的金錢來購買營養強化兒童食品給孩子們吃。
目前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營養強化食品,尤其以營養強化兒童食品種類繁多,宣傳廣告五花八門。但從兒童保健與營養學的科學角度來看,相當一部分營養強化兒童食品在質量、配方與包裝上不合乎要求,有的甚至質量低劣。
首先我們要明白,隻有那些具有適合於兒童體格和智力正常發育的特點,適應各年齡兒童消化能力的食品,才能稱為兒童食品。根據各年齡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兒童食品又可分為嬰兒期出生1~12個月食品、斷奶期出生6~7個月後)食品、幼兒期1~3周歲食品和學齡前期(3~6周歲食品。所謂營養強化食品,是把在兒童日常膳食中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如優質蛋白質、鈣、鐵、鋅或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添加到媒介的食物中製作而成。媒介食物可用穀類製品、乳製品、糖、鹽、油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