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早給新生兒喂奶
按照傳統習慣,新生兒要到24小時後才能喂母乳,有的甚至主張待乳房發脹以後2~3天)再給新生兒喂奶。理由是,母親分娩後需要休息,新生兒在母體內已經儲有了營養,晚些時候喂奶無妨。
其實,新生兒喂奶過晚對小兒健康不利。一般來說,喂奶晚的新生兒黃疸較重,有的還會發生低血糖,而低血糖能引起大腦持續性損害,尤其是體重輕、不足月的新生兒更容易發生低血糖症。有的新生兒因喂奶過晚還會發生脫水熱。因此,現在普遍主張盡早給新生兒喂奶。
具體什麼時間給新生兒喂奶好?有的主張生後6小時喂5%淡糖水,6小時後再喂一次淡糖水,12小時後開始喂奶。也有的主張生後3~4小時就可以少量喂淡糖水,6小時後可讓新生兒吸吮母乳。而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為,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吃母乳或起碼在2小時以內喂奶。理由是,初乳是新生兒最適宜的食物,因為初乳含有新生兒所需要的高度濃集的營養素和預防多種傳染病的物質。此外,由於母乳分泌受神經、內分泌調解,新生兒吸吮母親乳頭,可以引起母乳神經反射,促使乳汁分泌和子宮複原,減少產後出血,對哺乳和恢複產婦健康都有利。
許多中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新生兒在生後20~30分鍾吮吸能力最強,如果未能得到吸吮刺激,將會影響以後的吸吮能力,而且在生後1小時是新生兒的敏感時期,是建立母子相互依賴感情的最佳時間。
結論是,早喂奶還可以預防小兒低血糖的發生和減輕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程度。所以,隻要產婦情況正常,分娩後即可讓新生兒試吮母親的乳頭,讓孩子盡早地學會吃奶和吃到母乳,這對母子都很有利。
二、宜多給新生兒哺乳初乳
產婦在產後1~5天或1~7天內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呈黃白色,稀薄似水樣,內含多量蛋白質和礦物質以及較少的糖和脂肪,最適合新生兒的消化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受舊風俗的影響,加之缺乏有關科學知識,主張把產後前幾天的少量黃奶汁擠出去掉,嫌這些奶不幹淨、營養少。其實,初乳不但營養價值很高,而且有免疫作用。
根據對產後1~16天母乳營養成分的測定結果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還含有大量免疫物質,能保護新生兒嬌嫩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使之不受微生物的侵襲。而這些物質在新生兒體內含量是極低的。如果用母乳進行喂養,可使新生兒在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具有防止感染的能力。初乳中含有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它們能直接吞噬微生物異物、參與免疫反應的功能,能增加新生兒的免疫能力。
初乳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鋅,對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特別是神經係統的發育,很有益處。
初乳有輕瀉的作用,它可以使新生兒的胎糞盡早排出。
由此可見,母親的初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所以,應該讓新生兒吸吮初乳,不可把初乳棄掉。
三、給5個月以上吃奶嬰兒添加輔食
嬰兒生長發育迅速,需要全麵供應各種營養物質。營養供應不足,就會影響健康生長發育,還會發生各種疾病,如維生素D缺乏病、貧血等,所以要根據嬰兒生長的情況和月齡適時補充輔助食物,以滿足嬰兒的生長需要。
輔食對嬰兒來講是指乳類食品以外的其他食物。母乳是嬰兒最好、最合適、最理想的食品。這是與其他動物的乳類及代乳品相比而言。對5~6個月以上的嬰兒來說,母乳所含的營養已不能滿足他的需要。隨著嬰兒的生長發育,需要更多的營養素,單純母乳就遠遠不能滿足了。從乳類食品包括母乳在內的營養成分來看,所含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鋅、鐵、銅等)遠遠不能滿足嬰兒期的需要;蛋白質、脂肪和糖三大營養素的量和比例,也不能適合嬰兒身體發育的需要。
就熱量來講,100毫升的母乳僅產生284千焦的熱量。而嬰兒的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無限製地加大容量。當嬰兒每日熱量需要2927千焦時,所需的母乳應在1000毫升以上,而3個月的嬰兒其胃容量僅100毫升,而且母乳量也達不到這個要求。由此可見,要滿足嬰兒所需熱量,單純依靠母乳,他的胃是難以容納的,母乳也是不夠的。因此必須用含熱量高、體積小,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並能調和成半稀的食物來代替一部分母乳。也就是說,無論是用牛奶或母乳喂養的嬰兒,都應按時添加輔食,以防止嬰兒生長遲緩。小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即小兒出生後第一年內如營養不良,不但影響其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同時對其大腦有不利影響。所以,小兒出生4個月最晚不超過6個月就不應光吃母乳,還要適當添加輔助食品,以便逐漸過渡為部分母乳直至1周歲斷奶,全部食用母乳外的膳食。
四、給小兒添加食物要注意科學
給嬰兒添加食物要講科學,不可隨意亂加,否則引起孩子變態反應,影響飲食的正常習慣或引發疾病,不利於健康。
1.隻添加一種食物會造成小兒偏食:有的父母在給嬰兒添加輔食時,隻加水果類或甜食,則易於導致嬰兒愛吃甜食,而不吃其他食品,形成偏食。給嬰兒加輔食,開始時最好吃米粉製食品,如米粉與人奶或水混合的米湯。因為米粉最少變態反應,又易於與其他食物混合。稍後時可同時添加果汁或水果漿,然後再添加蔬菜泥。這一循環完了,再開始另加一種穀物類,如麵粉。並注意每天添加多種食品,包括米、麵、水果及蔬菜。乳類製品及肉類最好放到8個月以後再加。
2.添加食品要加熟食,不要加生食:給小兒添加輔食除香蕉外,其他食品都應該是熟食。這是因為,一方麵保證衛生,另一方麵熟食便於做成漿或泥樣食品,利於嬰兒吞咽和消化,到大嬰兒或幼兒時,才可吃一些生的食品,如西紅柿及水果。
3.每天添加輔食的時間要掌握好:每次添加新的食品時間應在早晨或中午,不要在晚上,因為如果嬰兒有變態反應或消化不良,將會使嬰兒夜間睡不好覺。
4.注意穀類食品添加的順序:穀類中以小麥最易引起變態反應,應放在較後時間,嬰兒稍大些再加。黑米有較多的纖維,不易消化,也應放在7個月以後再吃。給嬰兒添加輔食,建議首先吃米粉類食物,如小米麵等。米粉最少變態反應,也便於貯存,蛋白質含量低,易於消化,是兩歲以內尤其是長牙時期嬰幼兒最可口的健康食品。開始稀釋米粉最好用奶類或水,不要用果汁。
5.水果和蔬菜的添加順序:一般來說,水果和蔬菜的添加順序是先從黃色到橘黃色,再到綠色和紅色。即由淺色到深色。如水果從香蕉開始,然後是梨汁到淡黃色的蘋果汁,最後吃紅色的橘柑。又如蔬菜是先從黃色南瓜到紅薯、橙色的胡蘿卜或淡綠色的綠豆、豌豆,最後是暗綠色或深紅色的蔬菜,如紫紅蘿卜或菠菜。因為後者含有較多的天然亞硝酸,嬰兒的胃酸很低,不能抵抗過量的亞硝酸。亞硝酸過多還可能導致過多的氧進入血液,這對嬰兒也是不利的。
6.肉類添加問題:一般嬰兒7~8個月可開始吃肉類,吃肉要先吃瘦肉,如雞肉,然後再吃豬瘦肉、牛瘦肉、羊瘦肉,再吃肝、魚;帶殼的水產品可放在1歲以後吃,因為帶殼食物易於產生變態反應。
7.奶類添加問題:1歲以內嬰兒最好不用全牛奶代替母乳。因為牛奶含有過量的蛋白質,相當於人乳的3倍,而且蛋白質中以酪蛋白為主,在胃內會形成大的乳塊,不易消化。牛奶還含有很高濃度的揮發性脂肪酸,脂肪球大,對胃腸道有刺激性,不易消化吸收。此外,牛奶還含有過多的鹽,且鈣與7比例不當,不利於鈣的吸收。新生兒的低鈣血症多發生於牛奶人工喂養的嬰兒。但稀釋後的牛奶或牛奶的替換品,如酸奶可以吃,前者將蛋白質及鹽稀釋了,後者含有豐富的酶,有助於胃的消化。1歲以後的幼兒可以吃全牛奶,因為這時小兒的胃腸道的發育已經成熟。市場上銷售的嬰兒配方奶粉都是經過加工處理的,去除了牛奶的有害物質,添加了一些有益成分,是很好的人乳替代品。另外,在製作嬰幼兒食品時,常用稀釋的牛奶,所以是無害的。
五、麥乳精不可代替奶粉喂養嬰兒
麥乳精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滋補飲品,其味道鮮美,香甜可口。但不可用它代替奶粉,作為主食喂養嬰兒。
奶粉是用鮮牛奶或鮮羊奶加工製成。它含有能滿足兒童生長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有利於嬰兒生長發育。而麥乳精是用麥芽糖、乳製品、麥精蔗糖、可可等做原料製成的。它的蛋白質含量僅是奶粉的1/3。而且這些蛋白質中約有25%是來自可可粉和麥精,屬於植物蛋白質,植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動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低。麥乳精是高糖、高脂肪食物,除了能增加熱量外,不利於嬰兒消化吸收,對嬰兒的生長發育不利。
所以,不可用麥乳精代替奶粉喂養嬰兒,否則會使嬰兒發生營養不良。小兒適當食用麥乳精還是可以的。
六、嬰兒要適量食用蛋類
雞蛋、鴨蛋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是很好的滋補食品,對嬰兒的成長也有一定益處,可以適量食用。
但是,嬰兒過多食用蛋類則不利,甚至給嬰兒帶來不良後果。6個月以前的嬰兒為小嬰兒,小嬰兒的消化係統發育尚不完善,腸壁的通透性較高,雞蛋清中的蛋白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經腸壁直接進入小嬰兒的血液中。這種異體蛋白為抗原,可使小嬰兒體內產生抗體,再次接觸這種異體蛋白時,則出現過敏反應與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濕疹、蕁麻疹、過敏性腸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
嬰兒不要過多吃雞蛋,還因為嬰兒腸胃道消化機能發育尚不成熟,分泌各種消化酶少。如果周歲左右的嬰兒每天吃3個雞蛋,就不易消化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並發生腹瀉。有的小兒由於吃蛋過多,使體內含氮物質堆積,引起氮的負平衡,加重腎髒負擔,導致疾病。
營養專家認為,1歲到1歲半的幼兒,最好隻吃蛋黃,而且每天不能超過1個;1歲半到2歲幼兒可隔日吃1個雞蛋(包括蛋黃、蛋白);年齡稍大一些後,才可每天吃1個雞蛋。
七、牛奶喂養嬰兒少加糖
嬰兒喝牛奶要加些糖,一是為了增加甜味令小兒喜吃;二是因為牛奶中含糖不足,滿足不了小兒的需要。每100毫升牛奶中含蛋白質3.5克,脂肪35克,糖4.8克,其中糖提供的能量僅占總能量的30%左右。這對小兒來說不如人奶理想,所以需要在牛奶中加糖來補充能量。
有的母親在母乳不足時,喜歡用高濃度的糖水或加糖的牛奶喂養嬰兒,而且加糖很多。小孩攝入糖過多,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以致發生營養不良。嬰兒食用高糖的水和乳,還會使壞死性小腸炎發病率增加。這是因為,水和乳中的高濃度的糖會損害嬰兒的腸黏膜。糖食入後在腹腔發酵會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腸腔充氣,腸壁不同程度的積氣,造成腸黏膜與肌肉層出血壞死,重者還會引起腸穿孔。患者會出現腹痛、脹氣、嘔吐,大便先水樣便、後出現血便。
因此,不要用高濃度糖水和加高糖乳汁喂嬰兒,如有必要可配製不太濃的奶粉進行喂養。
牛奶加糖的比例應該是100毫升牛奶中加5~8克的糖,即5%~8%的濃度。加糖過少,低於5%,就會使小兒熱量不夠,造成營養不良。所以,嬰兒長期飲用牛奶,不是一件小事,要注意掌握好加糖的量。
嬰兒喝牛奶加糖也不要在煮牛奶時加。因為牛奶中所含賴氨酸與果糖在高溫下,會生成一種有毒物質——果糖賴氨酸。這種物質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還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放糖,最好等牛奶煮開一會兒後再放。
另外,牛奶中放糖,要放白糖,不要放紅糖。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遇到酸、堿後,會發生凝膠或沉澱。紅糖質地較粗,含非糖物質較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和蘋果酸等,如牛奶加入紅糖,有機酸達到一定含量時,就會使牛奶變性沉澱,不能食用。
所以說,牛奶加糖很有學問,不可多加,不可早加,不可加紅糖,掌握好加糖的要求,才能保持牛奶的營養價值。
八、嬰幼兒少吃奶糖
嬰幼兒喜歡吃奶糖,家長應該限製,因為嬰幼兒吃奶糖有如下的危害。
嬰幼兒正是長牙的時候,一般來說小孩到兩周歲時20個乳牙就長全了。乳牙的骨質比恒牙要脆弱得多,最怕酸性物質的腐蝕。而奶糖一般是發軟發黏的,孩子們吃糖的時候往往會在牙縫間隙或溝縫內留存一些殘糖,這些殘糖經過口內的細菌作用,很快就會轉化為酸性物質,腐蝕牙齒。
還有,一般工廠在製糖過程中,為了促進蔗糖的轉化和調味,還加進了少量的有機酸,這樣奶糖本身就含有酸性物質,這種糖在牙縫中殘存多了、久了,會使牙齒的組織疏鬆、脫鈣、溶解,嚴重的還會形成齲齒。
鑒於上述原因,家長應控製嬰幼兒吃奶糖。
九、1周歲以內的嬰兒忌食蜂蜜
蜂蜜是甜美的食品,還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更是營養豐富的保健品。蜂蜜含有豐富的果糖和維生素C、維生素K、維生素B2、維生素B6及多種有機酸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等。許多年輕的父母,喜歡給嬰兒喂蜂蜜,目的是加強營養。實際上,1周歲以內的嬰兒食用蜂蜜是有害的。
這是因為,蜜蜂在百花盛開時到處采集植物的蜜腺和花粉,來釀成蜂蜜。然而有些花粉難免含有各種菌類,有的植物花粉本身就有毒素,如食用含雷公藤、山海棠花的蜂蜜,就會使人中毒。
在土壤和灰塵中,有一種被稱之為“肉毒杆菌”的細菌,而蜜蜂常常把帶菌的花粉和蜜帶回蜂箱,使蜂蜜受到肉毒杆菌的汙染,極微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就會使嬰兒中毒,其症狀與破傷風相似。1歲內嬰兒免疫力差,不要給他蜂蜜吃,以免中毒。
十、忌用乳酸奶代替牛奶喂養
目前,市場上的乳酸奶種類很多,如樂百氏、喜樂等,這些乳酸奶含有一定營養成分,是小兒作零食的好食品,而且易於消化,很適合小兒口味,受到小兒們的喜歡。有的小兒不願喝牛奶,家長就用乳酸奶代替牛奶喂小兒,認為這種食品也含有牛奶,營養豐富,完全可以代替牛奶作食品用。這種認識和做法不妥。
從營養價值上看,牛奶和乳酸奶相差懸殊。牛奶中營養素的含量比乳酸奶飲料高得多,其中蛋白質、脂肪、鐵和維生素的含量均是乳酸奶飲料的3倍以上。乳酸奶含牛奶不足30%,即喝10瓶乳酸奶還不如1瓶牛奶。
因此,乳酸奶作為小兒飲料是很好的,如用乳酸奶當牛奶喂是不可以的。
十一、牛奶加米湯不可喂嬰兒
牛奶和米湯營養都很豐富,又易於消化吸收,是嬰兒的理想的輔助食品。但是,有的母親用米湯、米粥或糕幹粉拌牛奶喂給嬰兒吃,以為這樣營養更豐富,其實這是不科學的,會損害營養成分,對嬰兒保健不利。
這是因為,牛奶含有一般食品所缺少的維生素A。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維生素,它的功能是促進生長發育,維護上皮組織,增進視力。而米湯、米粥、糕幹則是以澱粉為主的食物,含有一種脂肪氧化酶,如果用米湯拌牛奶,這種脂肪氧化酶就會破壞牛奶中的維生素A。嬰兒主要是依靠乳類食品來攝取維生素,如果嬰兒長期攝取維生素A不足,會導致發育遲緩、體弱多病。因此,喂養嬰兒時,最好做到把牛奶、奶粉與米湯、糕幹分開吃,防止相克,營養素受損。
十二、嬰幼兒少吃動物脂肪
脂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供機體熱能的主要來源。對嬰兒來說,脂肪可提供35%左右的熱量。同時,脂肪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介質,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均溶於脂肪,然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脂肪可分為油與脂兩大類,凡是在室溫20℃呈液體狀的稱為油,如豆油、菜子油、芝麻油、花生油等,也俗稱植物油;呈固體狀的稱為脂,如羊油、豬油等,也稱動物油。無論是油或脂,均由脂肪酸和甘油組成。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多是不飽和脂肪酸,這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而動物性脂肪所含的脂肪酸,多數是飽和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