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嬰兒常見病的食療(三)(1 / 3)

12.佝僂病

佝僂病,又稱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俗稱“缺鈣”,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佝僂病一詞源於英國,因而曾有“英吉利病”之稱。祖國醫學關於嬰兒佝僂病的記載更早,稱其為“五遲症”即長頭發、出牙、站立、行走、說話遲緩。臨床上出現如吵夜、多汗、頭發稀、精神差、食欲不振等,往往都是嬰兒佝僂病的前期症狀。中醫認為本病由於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加上後天失養,氣血虛弱所致。本病的防治始於胎育期,母體需要充足的營養,而出生後則要滋補肝腎,尤其重要的是,本病早期要健脾和胃,助化促納,使日常食品中的營養能充分消化吸收。日常用的含鈣豐富的食品並不少,如奶類(人、牛)、豆類(黃豆、豆腐)、水產類牡蠣、海帶)、蛋類等等,可盡量食用。

除了用藥及飲食調養外,本病患兒還應適當活動,接觸野外的新鮮空氣和陽光,以促進營養的利用。不要唯恐患兒體質虛弱、不耐風寒等而閉室戶內,長期抱養,這樣反而不利患兒的生長發育,甚至加重病情。

患病後應盡早就醫,適當治療。同時,輔以飲食配合治療,則不失為簡單、方便而有效的方法。以下藥膳,讀者不妨一試。

健脾營養餛飩

用料建曲6克、甘草3克、澤瀉3克、白豆蔻3克、黃連2克、陳皮9克、茯苓9克、桔梗3克、山藥15克、黨參15克、蓮米15克、苡仁15克、芡實15克、扁豆15克、麥芽15克、山楂12克、藿香5克、光雞2~5隻、墨魚150克、麵粉10公斤、豬瘦肉10公斤及豬皮、雜骨、生薑、胡椒粉、食鹽各適量。

製法服法將按處方配成的藥物裝入紗布袋紮緊口,清水漂洗備用,雜骨、豬皮、墨魚、雞肉分別洗淨和藥袋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燉至雞肉爛為原湯,撈出藥袋、雞肉、墨魚。雞肉墨魚涼冷後剔去骨頭、筋膜,切成細絲合勻,加味精、胡椒粉、食鹽調好後做餡子,藥渣不用。豬瘦肉剁成茸,加水適量,食鹽、胡椒粉一半,攪勻成餡,以水肉不分離為度。麵粉用水合勻揉成麵團,揉至表麵光滑為止,擀成薄片,切成10張50克的小方塊,製成餛飩皮。將抄手皮逐張打餡包成抄手,待水鍋沸後下入餛飩煮至餛飩浮起約2分鍾即可。另用碗放入味精、胡椒鹽,摻入前麵熬好的藥汁原湯,抄手每10個裝成1碗,雞肉墨魚絲蘸在上麵即成。

功效此餛飩富於營養,又配以補脾、健胃和助消化的藥物。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導致輕度營養缺乏者,如佝僂病、疳積早期或食滯、泄瀉的患兒食用。

注意事項本餛飩為200份的食量,家庭製作可將食物量減少即可,藥量不必減少,如果專為佝僂病患兒製作,可加生熟地、黃精各15克入藥,以原湯藥汁分次喂服較佳。此藥劑量可製成原湯藥汁約1000毫升,每次喂服50~100毫升,每日2~3次。

紅杞烏參鴿蛋

用料枸杞子15克、烏參2隻、鴿蛋12個,食鹽5克、紹酒30克、胡椒麵3克、味精1克、醬油15克、豬油100克、花生油500克(實耗75克),雞湯、普通湯、生薑、蔥、澱粉各適量。

製法服法枸杞子清洗幹淨,海參放盆內用涼水浸泡漲發後,將內壁膜摳除幹淨,用普通湯焯2遍,衝洗幹淨,用刀尖在腹壁切成菱形花刀,注意不要切透。薑、蔥洗淨拍破。鴿蛋涼水時下鍋用文火煮熟,撈出放入涼水內,逐個剝放在碗內。另燒熱炒鍋注入花生油燒沸、將鴿蛋滾滿澱粉,放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炒鍋燒熱注入豬油50克,待油溫八成熱時下蔥、薑煽炒,隨後倒入雞湯,煮2、3分鍾撈出蔥、薑不用。再加入醬油、紹酒、胡椒麵和海參,燒沸後撇去浮沫,移文火上煨40分鍾,加入鴿蛋、枸杞子,再煨10分鍾,取出海參擺入盤內(背朝上),鴿蛋放在周圍;汁內加入味精,用濕澱粉著芡,再淋50克熱豬油,最後把汁澆在海參和鴿蛋上即成。

功效本方枸杞、海參、鴿蛋均能補腎養肝,烹調時加入濃雞湯氣血雙補,增添營養。四者相合,具有滋陰補腎,養肝明目,營養健身的功效。適用於肝腎不足之身體素弱患者,症見五遲、遺尿、發育不良,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本膳用量(食物較大,家庭製作可適當減少食物用量,尤其給嬰兒製作,藥物用量亦可相應減少。

羊骨粥

用料羊骨一付,陳皮6克,良薑6克,草果2個,生薑30克,鹽適量,粳米或小米)50克。

製法服法將羊骨全捶碎,放鍋內加水熬煮,放入佐料,慢火熬成汁,濾出澄清,用此汁煮粥食之,亦可做羹湯食之。常服有效。

功效本膳不但“以形取形”,而且“以物類形”,因羊脛強而善行。故本膳具有補腎、強腰、健骨的作用。適宜五遲之症,尤宜站立行走遲緩、骨軟乏力的患兒常服。

注意事項羊骨熬煮應用文火緩燉,時間宜長,超過2小時以上。汁成後應過濾,以去油膜。也可先用高壓鍋煮壓15~20分鍾,再用沙鍋慢熬。

13.假性近視

所謂假性近視,包括了幼兒期的可調節性近視,也包括了弱視。前者可通過佩戴眼鏡矯正視力,後者則不能通過戴眼鏡矯正視力。由於嬰兒眼肌及眼球調節係統發育尚未臻完善,所以如不注意生活衛生,養成不良的看書及寫字姿勢,則容易出現近視及弱視。當然,幼兒期的近視、弱視,隻要不是遺傳因素導致,一般可以通過矯治而提高或恢複視力。食療對於幼兒期的這些視力功能障礙,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不妨一試。

菊花枸杞豬肝粥

用料蟹爪白菊花2朵、枸杞15克、豬肝60克、大米60克。

製法服法菊花去蒂,豬肝切片。先將菊花、枸杞與大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豬肝,稍煮數沸,豬肝剛熟調味即成。

早晚食用,可間隔服食一段時間。

功效白菊花清肝明目,為治眼疾的常用藥物。枸杞子滋養肝腎,養血明目。豬肝能補肝養血,起到明目滋補作用,且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A,對維護眼睛的視力有重要作用。本粥清肝養血,滋陰明目。

用於假性近視,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疳疾上目,視力下降,夜視不明等。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目赤尿短,眼眥較多的肝火目疾不宜選用。

桑葚粥

用料桑葚子30克、糯米60克、冰糖適量。

製法服法先將桑葚子浸泡片刻,洗淨後與大米同煮為粥,粥成後加冰糖,稍煮即成。

每天服食,15天為1療程。

功效桑葚味甘、酸,性微寒。有補血滋陰作用。含有葡萄糖、蔗糖、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等成分。糯米暖中健胃,益氣養血。本粥主要起滋陰養血和胃的作用。

用於肝血不足,視力下降,大便幹結者。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腎虛無熱者不宜用。

黃精瘦肉汁

用料黃精15~30克,豬瘦肉100克。

製法服法將黃精稍洗、豬瘦肉切片。先以黃精煮汁,取藥汁與瘦肉置碗內,隔水燉約1小時。

每晚食用,3~5天為1療程。喝湯食肉。黃精煮後也可食用。

功效黃精味甘性平,主要補脾胃,潤心肺。含黏液質、澱粉和糖分,有良好的滋陰潤燥作用。豬瘦肉能益陰養血,為常用的食療滋補品。本湯汁有滋陰養血、明目作用。

用於血虛疳疾,視力下降,麵色萎黃,胃納不佳。

注意事項口粘,舌苔厚膩,大便溏爛者不宜選用。食用後,如出現胸滿腹脹,飲食頓減則應停服。

鵪鶉燉杞子

用料鵪鶉1隻、杞子10克。

製法服法將鵪鶉宰殺去毛及內髒,洗淨,與杞子同置盅內,隔水燉1~2小時。

調味服食,飲汁及吃肉。

功效鵪鶉味甘、性平,補脾益氣。營養價值高,有動物人參之稱。主要含大量蛋白質(較雞肉為多),脂肪較少。杞子滋補肝腎,養血明目。同用則有健脾益血、養肝明目的功效。

用於營養不良,疳疾上目,視力下降。

注意事項肝熱或肝火旺者不宜用。另外,亦可以鵪鶉蛋食用,每天1~2隻,也可收到相同效果。

鮑魚決明湯

用料鮑魚30克、石決明30克(打碎、枸杞子15克、白菊花10克。

製法服法先將石決明煎沸煮20分鍾,然後下枸杞子、白菊花及鮑魚,同煮為湯。

飲湯吃鮑。

功效鮑魚味甘、鹹,性平,能滋陰清熱,補肝明目,故有明目魚之稱。石決明即鮑魚之外殼,前人謂鮑魚“肉與殼(石決明)兩可用,……然皆治目”。配以枸杞子、菊花能補肝益精而明目。

用治肝虛目暗,視力下降,眼幹目澀。

注意事項本湯尚可清肝之虛熱,但對肝火實熱,目赤腫痛則非所宜。

14.缺鐵性貧血

兒科常見的貧血主要是缺鐵性貧血。其成因多見於早產未成熟兒、多胎兒及人工喂養兒,某些疾病引起的慢性失血、慢性消化不良、胃腸道病變影響吸收等病症。一般可見患兒食欲減退,或有嗜異症,煩躁哭鬧,精神不振,生長發育遲緩,較大的幼兒可有心慌、氣短、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一般到醫院查驗則血色素降低。屬中醫的虛勞範疇,為氣虛血弱的表現。治療上主要是調整改善飲食,補充鐵劑,益氣養血,健脾補腎為主。本病症食療效果頗佳。

雞汁粥

用料母雞1隻(約1000克)、粳米60克。

製法服法將雞宰殺洗淨,煎煮雞汁,以原汁雞湯分次同粳米煮粥。先用旺火煮沸,改用微火煎煮成粥。

早晚餐食用。

功效雞肉味甘、微溫,能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腎益精,母雞性溫和,偏於補陰血。雞肉含蛋白質、脂肪、鈣、7、鐵、鎂、鉀、鈉、維生素等。其中的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以雞煎汁,同粳米用則有補脾益陰,養血強體作用。

主治年幼體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

注意事項凡實證、熱證或邪毒未清,新感外邪者不宜選用。前人有“多食生熱動風”之誡,應加以注意。

鹿角膠粥

用料鹿角膠5~15克、粳米60克、生薑3片。

製法服法先將粳米煮成粥,待沸時加入鹿角膠,生薑一同煮為稀粥。

宜冬季服食,3~5天為1療程。

功效鹿角膠為鹿角煎熬濃縮而成的膠體物,味鹹,性微溫,有補腎陽,益陰血和止血的作用。為血肉有情之品,為補血益髓的良藥。

用治氣血兩虧,病後體弱的虛寒證者。

注意事項脾虛濕盛,食少便溏的患兒忌用。感冒發熱不能選用。

脊肉粥

用料豬脊肉100克、粳米100克、食鹽、香油、川椒粉各少許。

製法服法先將豬脊瘦肉洗淨,切成小塊,用香油炒一下,然後加入粳米煮粥,待粥成時,加入調味品,再煮沸即可。

可作早餐食用,量不限。

功效脊肉是指豬脊背上的精肉,古代醫家把他作為藥用。味甘鹹,性平。《本草逢原》認為豬肉“精者補肝益血”。豬瘦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高達17%,並含較多的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因此用豬瘦肉同米煮粥,加入調味品,不但其味鮮美,而且補益人體。

治體質虧損,脾虛血弱。

注意事項本粥性味平和,一般均可服食,但不宜選用肥肉。

大棗燉血藤

用料雞血藤膏10克、大棗10枚、豬瘦肉100克。

製法服法雞血藤膏如買不到,可用雞血藤250克,加水濃煎取汁。將豬瘦肉用開水泡去血腥味,切小塊,加入雞血藤膏或雞血藤濃汁及大棗,共燉約1小時。

吃肉喝湯,睡前服食。

功效雞血藤味甘性辛溫,有補血養血,行血活血功效。臨床應用雞血藤對放射線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症效果很好,並應用於再生障礙性貧血,亦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主要成分為雞血藤醇。大棗亦為補血養血益氣的常用藥物。豬瘦肉益陰血。三味同用可起益陰血、健脾胃的作用。

用於血虛麵白,神倦少氣,或少女初潮頭暈眼花。

注意事項本膳養血之中尚有行血之效,但膏及大棗均較滋膩,因此,對脾虛納呆,內有濕滯,便溏不實者,不宜選用。

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當歸15~30克,生薑10~15克、羊肉250克、桂皮少許。

製法服法當歸應選用原支,不用切片;將羊肉洗淨切塊,起油鍋翻炒片刻,加黃酒三匙、生薑,燒燜5分鍾。然後入當歸、桂皮,以文火燉2小時,至羊肉酥爛,離火,去當歸,調味。

飯前飲湯,每日2次,每次1小碗。羊肉作佐餐食用。

功效本膳仿古方例,見於《傷寒雜病論》。取當歸補血行氣作用,並含維生素B1、B12類物質,具有抗惡性貧血作用。羊肉味甘性溫,能補血益氣,溫中暖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磷、鐵、鈣、膽甾醇及維生素B1、B2、B12等。可起到補血溫中的效果。

用治頑固性貧血,嬰兒發育遲緩,腎陽不足,有獨到的療效。

注意事項外感病邪,素體有熱,或陰虛有火者不宜選用。

韭菜炒羊肝

用料韭菜100克、羊肝120克。

製法服法將韭菜、羊肝洗淨,韭菜切小段,羊肝去筋膜,切片。起鍋加油,調料旺火急炒,至熟即可。佐餐食用,間食之。

功效羊肝性味甘平,善於補血益肝明目。韭菜味甘辛,性溫,能補腎助陽,溫中開胃,故俗有“草鍾乳”之名,主要含揮發油、硫化物、甙類、蛋白質及鈣、7、鐵等成分。本膳可收益肝溫腎、養血明目的功效。

治血虛麵色萎黃,肝虛血少,視力減退。

注意事項本膳不宜久炒,患皰疹、皮癬、奶癬患兒不宜選用。

烏雞參芪湯

用料烏雞肉150克,黨參、北芪各30克。

製法服法烏雞肉洗淨,沸水稍浸,除去血腥味,然後開塊。將黨參、北芪洗後用紗布裝好,加調料與雞肉置燉盅,隔水清燉。

飲湯食肉,晚餐後用。

功效烏雞補益氣,清代袁枚說“雞功最巨,諸菜賴之”,是指雞為食療的上品。與黨參同用可益氣之陰,與北芪同用可補氣之陽,因此本膳可益氣補血,填精滋腎。

治氣血雙虧,脾胃不健,食少便溏,腎弱發育不佳。

注意事項感冒發熱,癰疽初發,皮膚濕毒不宜選用。

蛇髒粥

用料取蛇品種不論的心、肝、腎、腸等內髒1~2副,粳米60克。

製法服法將蛇內髒翻洗幹淨,用薑蔥起油鍋爆炒稍許,下沙鍋與粳米同煮成粥。

空腹食用,宜作早晚餐。

功效蛇髒味鹹性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1、B12,鐵及微量元素鋅等。具有滋陰養血之功,與粳米同用,則健胃養血,相得益彰。

用治缺鐵性貧血,巨幼紅血球型貧血,脾虛血弱,同時還可預防須發枯萎,智力降低。

注意事項本粥平和,對缺鐵性貧血有獨到食療作用,但需一定的治療時間,因此,最好能連續食用。味道鮮美,一般嬰兒不會拒食。

黃豆皂礬丸

用料炒黃豆60克、煆皂礬30克、大棗60枚。

製法服法將炒黃豆、皂礬研為細末。大棗煎汁。取棗汁與豆、礬細末搗和均勻,揉為小藥丸,晾幹備用。

每次服5~10克,日服2次。

功效黃豆含豐富的蛋白質及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鈣、磷、鐵及維生素B族,有健脾利濕,益血補虛作用。皂礬主要含有硫酸亞鐵,專用於補充鐵質。

用治營養不良、腸蟲病、病後體弱等導致的缺鐵性貧血。

注意事項因皂礬有收澀作用,大便幹結者慎用。

參芪鴨條

用料黨參、北芪各15克,陳皮10克,豬瘦肉100克,老鴨1隻。

製法服法將老鴨宰殺,除毛及內髒,洗淨,以醬油將鴨皮抹勻,用菜油炸至皮色金黃,撈出控油,用溫水洗去表麵油膩。取一瓦碟置於沙鍋底免鍋內東西煮焦),加適量水。豬瘦肉用沸水稍浸後切塊,與鴨同置沙鍋內;再放黨參、北芪、陳皮及調味料,以文火燜至老鴨熟爛,取出。原湯濾淨待用。將鴨除去大骨,切成條塊,放大湯碗中擺好,倒入原汁即成。

佐餐食用。

功效老鴨不但營養豐富,並以滋陰益血見長,與參、芪同用,則氣血並補,益氣和血。有較強的滋補扶弱作用,並能強壯體魄。是較佳的食療滋補品。

用於脾胃虛弱,氣血虧虛,發育遲緩,麵色蒼白的貧血症兒。

注意事項腹瀉便溏,外感未清不宜用。

15.汗症

汗症在兒科亦屬常見。但一般嬰兒較成人易出汗,出汗也較多,是由於嬰兒好動,加上肌膚稍疏所致,不作病症看。病理性的汗症分自汗和盜汗。自汗是不用發汗藥和其他刺激因素而自然出汗,一般多為內傷雜症引起,是嬰兒衛氣不固、津液外泄的表現,所以汗出後有形寒、疲乏的現象。嬰兒純陽,病多易傷陰,陰傷過久則累及陽氣,故嬰兒常見自汗。盜汗是指睡時汗液竊出,醒後即收,收後不覺惡寒,反覺煩熱,故又稱“寢汗”。盜汗多因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所以夜睡陰盛之時汗出。嬰兒盜汗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慢性肝炎、病後失調等。

汗為心液,故汗症每因汗出過多而損耗心液,所以,別以為不是大病。不可等閑,應及早治療。自汗以固表為主,盜汗以養陰清熱為重。食療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小麥大棗粥

用料浮小麥50克、大棗6枚、糯米60克。

製法服法將上料洗淨,加水適量同煮為稀粥。

趁溫熱服,早晚1次。

功效浮小麥即小麥未成熟的穎果,以水淘之,浮起者為佳。性味甘涼,有止汗作用,用治自汗、盜汗。主要含有多量澱粉及維生素B等。糯米味甘、性微溫,能補脾胃,益脾氣。大棗益氣和血,養心安神。本粥可起到固表斂汗,養胃和營的功效。

用於病後表虛,自汗惡寒,尤適於病後胃納不佳的嬰兒。

注意事項感冒患兒勿服食。

北芪杞子燉乳鴿

用料北芪15克、杞子15克、乳鴿1隻。

製法服法將乳鴿去毛及內髒,洗淨切塊,與北芪、杞子同放盅內,並加適量的生薑、鹽等,隔水燉熟。

晚飯後吃鴿肉及喝湯。

功效北芪甘溫,是補氣固表的要藥。實驗證明,本藥具有雙向性作用,既能閉塞皮膚分泌孔,抑製發汗而止汗,也能擴張全身末梢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而發汗。前人認為“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此外,藥理表明能增強肌體抗病能力,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杞子甘平,有較好的滋陰補血作用。鴿肉味甘、鹹,性平,能補肝腎,益氣血,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成分。本膳有益氣固表,養陰滋陰功效。

嬰兒久病,病後欠補,動則汗出,體倦神疲。

注意事項陰虛內熱,感冒發熱,脾虛濕重不宜選用。

北芪龍眼羊肉湯

用料北芪15克、龍眼肉10克、羊肉100克。

製法服法將羊肉用開水稍燙,與北芪、龍眼肉同置沙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燉至羊肉軟爛,成濃稠湯汁。

早晚食肉喝湯汁,冬季適用。

功效羊肉味甘性溫,補血益氣,溫中暖腎。含豐富的蛋白質,有較好的滋補強壯作用。與益氣固表的北芪,滋陰養血益心的龍眼肉同用,起到補氣固表,益精養血的功效。

用於體弱易感冒,自汗時出,形寒肢冷的嬰兒。

注意事項當已感冒和素體有熱者不宜選用。

山萸肉粥

用料山萸肉15~2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製法服法先將山萸肉洗淨,去核,與粳米同入沙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早晚溫服,3~5天為1療程。

功效山萸肉味酸,性澀,微溫,為滋補肝腎,收斂固澀的要藥,含有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山菜萸苷及維生素A類等物質。與粥同用,有補益肝腎,健胃斂汗的功效。

用於肝腎不足,發育遲緩,體弱多病,虛汗不止的患兒。

注意事項本粥酸甜可口,最適合嬰兒口味。疾病愈後,可間斷服食一個時期,以資鞏固。但在發熱期間,或小便淋澀時,均不宜服食。

蟲草燉胎盤

用料冬蟲夏草10克、鮮胎盤半個。

製法服法將鮮胎盤洗淨除衣,用沸水稍燙,除去血腥味。冬蟲夏草洗淨後用水浸泡約半小時以上,連水放於盅內,與胎盤隔水燉熟。

吃渣飲汁,睡前半小時食。

功效冬蟲夏草甘溫,為平補肺腎的要藥,民間多用於病後虛損,神疲食少諸症。含有蟲草酸約7%,蛋白質25%,脂肪約84%,藥理研究能增強腎上腺的作用,有鎮靜、催眠的作用,能減慢心率。所以近世被崇為調補食療的佳品,但物少價昂,萬勿浪用。胎盤藥稱紫河車,味甘、鹹,性溫,有很好的補腎益精,益氣養血功效,純為血肉有情之品。用於潮熱盜汗之症,特別是對結核毒素引起的症候有獨到的療效。其中主要含雌性激素,胎盤絨毛膜促性腺素,並含球蛋白、多種氨基酸及酶等,因此有免疫及抗過敏作用。本膳屬強滋養性補品,填精養血,滋陰除煩。

用於病後氣血不足,陰虛內熱,潮熱盜汗,尤適因肺結核、淋巴結核的盜汗症。

注意事項有表邪感冒發熱的慎用。

龍眼膏

用料龍眼肉30克,白糖30克。

製法服法將龍眼肉與白糖同用碗盛,拌勻後置鍋中,隔水蒸約1小時備用。

每次用開水適量衝服約1匙,每日2~3次。

功效龍眼肉味甘性平,主要補脾益胃,養血安神。含有葡萄糖、蔗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C等成分。本膏來源於《隨息居飲食譜》,謂“大補氣血,力勝參芪”,故又稱“代參膏”。本法適用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滋補。

治療慢性疾病、嬰兒結核所致的氣血兩虛,潮熱盜汗,食欲不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