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嬰兒常見病的食療(二)(3 / 3)

功效本方用橘皮理氣止嘔,竹茹清胃止嘔,生薑溫胃止嘔,寒溫並用,使清中有溫、清而不寒。幹柿餅含多種營養成分,能清熱和胃、止呃止吐。藥食合用,共湊清胃降逆之功。適用於外邪犯胃或飲食傷胃,出現嘔逆頻頻,惡心嘔吐者,某些百日咳、痢疾也可適當使用。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感冒嘔吐不適用。

丁香酸梅湯

用料烏梅100克,山楂20克,陳皮10克,桂皮30克,丁香5克,白砂糖500克。

製法服法將烏梅、山楂擇選洗淨後,逐個拍破,同陳皮、桂皮、丁香一道裝入紗布袋中紮口。鍋中加水500毫升,把藥包放入水中,用武火燒沸,再轉小火熬約30分鍾,取出藥包,靜置15分鍾,濾出湯汁,加白砂糖溶化即成。可作飲料隨服。

功效本方烏梅、山楂生津消食,陳皮、桂皮、丁香行氣溫中,白糖調味。本湯斂中有散,酸甜可口,用於暑熱傷食傷津,夾濕之脘痞、吐瀉、口渴等症。烏梅、山楂、肉桂、丁香對胃腸道多種易感病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故本湯又可作為腸炎、痢疾患者之飲料,尤其嘔吐不欲食者。

柿餅飯

用料柿餅50克、大米250克。

製法服法柿餅用水衝洗後,切成約0.5厘米見方的顆粒,用清水將大米淘洗幹淨後,與柿餅粒和勻置飯盆內,摻入清水約500毫升,再放入蒸籠內蒸約40分鍾,取出即成。

功效本飯具有健脾,益胃,降逆之功效。適用於胃氣虛弱或胃虛有熱之呃逆、嘔吐等症,有較好療效。亦可作為病後體弱虛呃及胃神經官能症患者之用膳。

五神湯

用料荊芥6克,紫蘇葉6克,茶葉6克,生薑2克,冰糖25克。

製法服法生薑洗淨切成薄片同荊芥、蘇葉、茶葉一起放入幹淨的鍋內,加入清水約500毫升,至火上煮沸約5分鍾,濾出汁,再加清水煎煮1~2次取汁約500毫升,用雙層紗布過濾取得清亮藥液裝在盅內;鍋中摻清水約50毫升,燒沸後下入冰糖熔化,趁熱過濾,再把糖汁兌入藥液內,分3次溫服。

功效荊芥、蘇葉、生薑辛溫解表,發散風寒,和中降逆,加糖矯味、助汗,入茶葉利用其寒下之性,使溫而不燥,升中有降,又可悅神爽誌。用於外感風寒,胃腸型感冒,症見惡寒發熱,惡心嘔吐、頭痛咳嗽等,有較好療效。

藕汁生薑露

用料鮮嫩藕適量,生薑適量,蜂蜜30克。

製法服法將藕洗淨切碎,絞汁約120毫升;生薑去皮洗淨切碎,絞汁約10毫升,將兩汁混合加蜂蜜調勻即成。

一日內分次服完。

功效藕汁清熱生津,生薑汁和胃散寒。本露有散寒清熱,生津和胃止嘔的作用。

用於胃腸型感冒,煩渴;嘔吐合並腹瀉等症。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的嘔吐不宜選用。

烏梅冰糖飲

用料烏梅6~12克,冰糖15克。

製法服法先將烏梅洗淨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煮沸後10分鍾加入冰糖,再煮20分鍾即成。

頻頻飲服,日數次。

功效烏梅生津降逆,冰糖和中暖胃,本飲可和胃降氣,生津止嘔。

用於胃陰不足,惡心嘔吐,也適用於慢性咽炎所致的惡心欲吐患兒。

注意事項食滯反酸者不宜選用,外感發熱忌用。

9.嗜導症

小兒表現為偏嗜異物,有的偏嗜生米、報紙、泥土等,甚至一見到所喜歡嗜食的異物,便不顧一切地往嘴裏塞。但一見到正常的飯菜,卻沒有一點食欲,所以患兒大多麵黃肌瘦。引起本症的原因,大多是由腸道寄生蟲所致,也有因病引起的營養失調所致。中醫認為多為疳積症的一種表現。本症調理需要一個較長的療程,所以,除了服藥外,食療是最好的輔助辦法,有時,食療甚至比藥物治療更加重要。

陳皮內金粥

用料陳皮3克、雞內金6克、粳米60克。

製法服法將陳皮稍浸泡,待軟後切成絲;雞內金焙脆後研成末。先將粳米煮粥,待粥將成時下陳皮絲,稍沸至粥成,然後放入雞內金末,攪拌後即成。

可作飯餐食用,尤宜早、晚餐用。需食用一段時日。調味可根據嬰兒喜惡。

功效陳皮燥濕醒胃,雞內金消積開胃,兩味同用,可起到恢複胃氣,糾正嗜異習慣。與粥同食,更加強其厚腸胃的作用。

用於疳積患兒,不思飲食,喜食泥沙異物,麵黃肌瘦,兩眼無神者。

注意事項如屬腸道寄生蟲引起的,必先作驅蟲治療。本症食用本粥後,如患兒轉有食欲,切勿一下子給予肥膩飽食,應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食量和品種。

烏梅冰糖水

用料烏梅10枚、冰糖30克。

製法服法將烏梅與冰糖同置沙鍋中,加水適量,濃煎取汁。

不拘時飲服,可作為飲料服用。

功效烏梅味酸,有安蛔和胃作用;冰糖清潤,有潤肺滋養作用,並含有一定的營養成分。本湯酸甜可口,尤適用於夏暑季節。

用於因腸道寄生蟲引起的異食癖,尤以嬰兒煩渴引飲,光喝水少吃飯者為宜。烏梅還可協助驅蟲。

注意事項經常有返酸噯氣的患兒不宜選用。合並外感,上呼吸道感染時忌用。

淮山山楂粉

用料淮山250克、中稻米600克、山楂500克。

製法服法將淮山、中稻米炒至微黃,共研成粉備用也可用市售淮山米粉)。先取山楂適量,煎取山楂汁,去渣。取適量淮山稻米粉,用燒開的山楂汁衝泡成糊狀,即食。不拘時日。

功效淮山健脾益胃,與山楂消食開胃互為作用,起到健脾開胃的功效。炒稻米則增加穀米香誘,以糾正患兒偏食的不良嗜好。

用於脾虛或久病之後,疳積兒食欲不振,異食而不思穀香者。

注意事項本膳宜先稀後稠,先有味而後淡,逐漸培養患兒的食穀香,以糾正其嗜食異物的惡習。

10.疳積

疳積是嬰兒常見病症之一,係由食滯不化,脾胃虛損,運化失宣,致氣液耗損,髒腑失養,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的一種慢性疾病。早期以納食不佳、厭食、腹脹,噯腐、大便腥臭;重者頭發稀疏,精神疲憊,腹大肢瘦,青筋暴露,或嗜食異物等為特征。本病治療方法很多,但收效均較緩慢,最好的辦法,當以食療為良,所謂“治病還需食來調”。

薯葉煎

用料鮮番薯葉150克、雞內金3克。

製法服法將薯葉洗淨,與雞內金同煎成濃汁。

空腹飲用,每日1劑,連用10~15劑。

功效番薯葉甘澀性平,有健胃消滯作用。雞內金甘平,為消食積的常用藥。兩藥合用,則增強消食導滯,健胃消積的功效。

用於脾虛食滯之疳積,見納少便結,麵色黃白,四肢消瘦。

注意事項大便溏爛,顏麵四肢有虛浮者不宜服用。

淮蓮湯

用料淮山、蓮子去芯、芡實各30克,豬瘦肉100克。

製法服法將淮山、蓮子、芡實洗淨,豬瘦肉沸水稍燙,除去血腥味,切塊,同置鍋中,加水適量,文火燉湯。

吃渣喝湯,可作佐餐用。

功效淮山、蓮子、芡實均為健脾益氣,固腎開胃的常用藥。同時均含有澱粉質類碳水化合物、鈣、鐵、磷等物質,並有一定的糖類及脂肪質,富有營養。豬瘦肉滋陰養血,富於營養。同用可起到健脾養血,開胃消滯的功效。

用於久病體弱,脾胃呆滯,少食神倦,不思飲食的疳積患兒。

注意事項大便秘結、感冒有熱者不宜選用。

百合蒸鰻魚

用料百合100克、鰻魚肉250克。

製法服法百合鮮品幹品用30克,浸水後用撕去內膜用鹽擦透洗淨,放碗內;鰻魚肉放少許鹽用黃酒浸漬10分鍾後放於百合上麵,撒上薑蔥末,味精,上蒸籠蒸熟。

佐餐食用。

功效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主要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因含澱粉、蛋白質、脂肪,多種生物堿、鈣、磷、鐵等成分,故而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鰻魚又稱鰻鱺魚,亦即白鱔,味甘,性平,能補虛益血,含蛋白質、脂肪、鈣、7、鐵及維生素A、B1、B2、B5、C和多糖等成分,常用於虛損勞瘵,嬰兒疳積等。本膳主要補虛贏,養陰血。

久病體弱,病後疳積。

注意事項易腹瀉或痰濕盛的嬰兒不宜。

淮山百合豬胰湯

用料百合20克、淮山50克、豬胰髒100克。

製法服法將豬胰洗淨後切塊,與洗淨的百合、淮山加水同燉45分鍾,取湯加鹽調味。

飲湯吃渣,可作佐餐食。

功效豬胰,性味甘平,主要能益脾胃,助消化。與健脾益陰的淮山、百合同用,則增強其健脾和胃,潤腸安神作用。

治療嬰兒多食而消瘦,體弱多病,或患有糖尿病的嬰兒。

注意事項胃納不佳或食欲不振、濕困脾胃的嬰兒不宜選用。

栗子山藥薑棗粥

用料栗子30克、大棗30克、山藥60克、生薑6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製法服法將栗子剝3除皮,與大棗、山藥、生薑、粳米同下鍋,加水適量,煮成稀粥,粥成後加紅糖調味。

早晚服食,連服7天為1療程。

功效栗子健脾止瀉,富有營養;大棗益氣養血;山藥健脾和胃;生薑暖胃和中。合用共湊有溫胃健脾,消滯止瀉的作用。

用於嬰兒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或久瀉不止,大便溏爛的疳積。

注意事項胃陰不足,大便幹結,新患感冒等不宜食用。

山楂糖水

用料山楂60克、紅糖30克。

製法服法將山楂洗淨後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用文火煮5分鍾,加紅糖稍沸即成。

每日1劑,分次服完,隨意飲用。

功效山楂味酸、甘,性微溫,能健胃消食,活血化瘀,尤以消化油膩肉食積滯為良。其所含解脂酶能促進脂肪分解多種有機酸,可提高蛋白分解酶的活性,使肉食易被消化。紅糖味甘、性溫,能補中活血。本糖水有消食、開胃、健脾作用。

用治嬰兒疳積,厭食,異食症。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而無積滯者,不宜服用。

田雞粥

用料青蛙肉100克,粳米適量。

製法服法將青蛙肉(即田雞)洗淨,切小塊,與米同放沙鍋中,加水適量煮粥。放鹽及少許豬油調味。

早晚餐服用。

功效青蛙味甘性涼,能補虛益胃,利水消腫,含有蛋白質、脂肪、鈣、7、鐵及維生素A、B1、B2、B12、B5、C等成分。田雞與粳米同煮為粥,則起滋養補虛,益胃健脾之功。

用於嬰兒病後體弱,營養不良,消瘦食少的疳積症。

注意事項青蛙肉要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鴨粥

用料青頭雄鴨1隻,粳米適量,蔥白三根。

製法服法將青頭鴨宰殺除去毛及內髒,切細煮至極爛,再加米、蔥白煮粥。亦可先將鴨煮湯,再用湯煮粥。

空腹服食,每日1~2次,5~7天為1療程。

功效前人認為鴨可“治水利小便”。鴨肉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維生素B2、PP、B1,無機鹽等,食之可補益身體,增強營養。鴨肉味甘微鹹,性偏涼,有滋陰補虛,利水消腫作用。與粳米同用,則更具健脾和胃作用。

用於營養不良,久病體弱,食少消瘦,尤其適宜於疳積而見水腫者。亦可用於各種類型的水腫。

注意事項鴨性偏涼,陽虛脾弱、大便泄瀉不宜用。有皮疹、濕毒、瘡瘍者慎用。

乳粥

用料牛乳或羊乳適量,大米60克,白糖適量。

製法服法先用米加水煮粥,待煮至半熟時去米湯,加乳汁、白糖同煮成粥。

早晚餐熱食,空腹時佳。

功效乳類均有補血潤燥作用,牛乳為常食的營養滋補食品,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及維生素類,蛋白質中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同米煮粥,既可增強健補脾胃的作用,又能延緩在胃腸內消化吸收的時間,加強補益作用。

用於嬰幼兒營養不良,發育緩慢,肢體羸瘦,氣血不足,麵色萎黃等。

注意事項炎熱的夏季,一定要用新鮮的乳汁,變質的不可食用。

11.便秘症

便秘是嬰兒常見的病症。嬰兒髒腑嬌嫩,胃腸易發生功能紊亂,產生便秘。特別是嬰幼兒,因對食物的適應能力差,當改換食品後,易產生便秘;學齡前幼兒,由於不能自覺養成大便習慣,也容易發生便秘。一般來說,嬰兒便秘多因喂養不當,飲食不節所致。因此,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大便,避免形成習慣性便秘。

蜜奶芝麻羹

用料蜜糖15~30克、牛奶100~200毫升,芝麻10~20克。

製法服法將芝麻炒熟,研細末;牛奶煮沸後,衝入蜂蜜,再將芝麻末放入調勻即成。

宜每日早晨空腹食用。

功效蜜糖味甘性平,能補中潤肺,潤腸解毒,為良好的營養劑。芝麻味甘性平,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的作用。牛奶亦可益胃潤燥,滋養補虛。三物同用,和胃養血,潤腸通便。

治嬰兒久病體弱,腸燥便結,尤以氣血兩虛為宜。

注意事項痰濕腹脹,腸滑腹瀉者忌服。

桃肉散

用料核桃肉適量。

製法服法取核桃肉,在鍋內炒香脆,研為細末備用。

每晚睡前服食,每次15克,便通後改每次約10克。

功效核桃即胡桃,由於含豐富的脂肪油,故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適用於嬰兒無定時大便而形成的習慣性便秘,用之有良效。

注意事項火熱證引起的便秘不宜選用。

芝麻杏仁糊

用料黑芝麻、大米各30克、杏仁10克。

製法服法將黑芝麻、大米用水浸透至軟,研磨成糊。再將杏仁研成細末,放入芝麻米糊內,用沸水衝調成稠糊狀即成。

加糖後食用。

功效芝麻潤腸通便,滋陰養血;杏仁苦泄降氣,潤腸通便。與大米同用,則起潤腸通便,健胃益陰作用。

用於肺燥便結症。

注意事項濕熱內盛,風熱感冒者不宜選用。

桑葚蓯蓉湯

用料桑葚20克、肉蓯蓉15克、黑芝麻10克、炒枳殼6克。

製法服法將四藥同煎水,煮沸後約1小時即可。

早晚分服,每次適量。

功效桑葚味甘性微寒,滋陰補血,潤腸通便,特點是滋而不膩,含有葡萄糖,果糖、鞣酸、維生素B及C等成分。肉蓯蓉味甘鹹性溫,質地油潤,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的作用,主含生物堿。兩藥煎湯,則有滋腎潤腸,養血通便的作用。

治嬰兒體弱,毛發稀疏,血虛腸燥的大便秘結。

注意事項腸胃實熱之大便秘結者不宜選用。

首烏蜂蜜飲

用料何首烏15克、蜂蜜20克。

製法服法首烏煎水,去渣留汁,將蜂蜜衝入即成。

每天早晚各服1次。

功效首烏苦澀微溫,為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的常用藥,含有蒽醌衍生物,能促進腸蠕動而起緩和的瀉下通便作用。蜂蜜為潤燥通便之常用品。本飲具有養血潤腸通便的功效。

用治血虛腸燥便秘,便如羊屎狀。

注意事項用生首烏效果較好。濕痰較重者不宜選用。

核桃木耳湯

用料核桃仁30克、白木耳10克、豬瘦肉100克。

製法服法將白木耳發水,核桃仁洗淨。與豬瘦肉一起放鍋內煮湯。

飲湯吃渣,可佐餐食用。

功效核桃滋腎潤腸。白木耳又稱銀耳,味甘性平,能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止血利腸道,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硫、7、鐵、鎂等。本湯滋陰潤腸,和中攝血。

治療嬰兒便秘,肛裂出血或肛門發炎。

注意事項風寒咳嗽,痰濕咳嗽不宜。

紅薯粥

用料新鮮紅薯25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製法服法將紅薯以紅紫皮黃心者為好)洗淨,連皮切成小塊,加水與粳米同煮稀粥,待粥成時,加入白糖適量,再煮沸2次便可。

空腹食用,可作正餐食。

功效紅薯即山芋、番薯、甘薯,民間多有用新鮮紅薯煮粥食的習慣。它不僅營養豐富,還有一定的醫療價值。《本草綱目拾遺》中說紅薯“補中活血暖胃,肥五髒。”《金薯傳習錄》記載紅薯又治“痢疾下血,酒積熱瀉,濕熱黃疸,遺精淋濁,血虛經亂,嬰兒疳積”。紅薯含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維生素A和C,所含的蛋白質比大米和白麵為多。同粳米煮粥,更能增強健脾胃,補中氣的效果。

用於夜盲症,大便秘結,便中帶血等。

注意事項宜趁熱服食,冷後食用或吃後受涼,均易引起泛酸。

鬱李仁粥

用料鬱李仁10~15克,粳米30~60克。

製法服法將鬱李仁洗淨搗爛,煎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為粥。

早晚食用,空腹為佳。趁熱服食。

功效鬱李仁味辛苦,性平無毒。金元醫家李東垣認為它“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由於其質潤多脂,能開幽門之結氣,潤大腸之燥澀而行氣,兼能利水消腫,故潤腸通便之功較強,服用後,大便前可能有腹部隱痛,而與粳米同煮為粥,則可減少反應,緩和藥效。

治療大便幹燥,小便不利。嬰兒慢性腎病而兼有便秘者。

注意事項一般3~5天為1療程。如脾腎陽虛,四肢不溫,體弱羸瘦者慎用。

柏子仁粥

用料柏子仁10~15克、粳米30~60克、蜂蜜適量。

製法服法將柏子仁去盡皮殼雜質,稍搗爛,同粳米煮粥,待粥成時,兌入蜂蜜,稍煮1~2沸即可。

早晚趁熱服食。2~3天為1療程。

功效柏子仁氣微香,性平無毒。《本草正義》稱它“氣味清香,性多潤滑”,含有大量的脂肪油及少量揮發油,所以除滋陰養血外,還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另外,蜂蜜甘而滋潤,滑利大腸。二藥同米煮粥,其味頗佳,可收滋補強壯、養血潤腸的效果。

治陰虧羸弱,血虛腸燥,久病體弱的便秘。

注意事項生病發熱時忌服,素體火旺者不宜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