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嬰兒常見病的食療(二)(2 / 3)

注意事項可適當調味,但不要下油。

烏梅粥

用料烏梅10~15克,粳米30~60克,冰糖適量。

製法服法先將烏梅煎取濃汁,入粳米煮粥。粥熟後加冰糖適量,稍煮即可。

空腹時服食,可作患兒的主食,每天1~2次,連服3~7天。

功效本粥出自《聖濟總錄》,治“腸風下血,煩渴”。所謂“腸風下血”,是指大便帶血而言。烏梅味酸,酸能收斂,能固澀。烏梅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等,能刺激唾液分泌,故能生津。近代研究發現,烏梅有顯著的抗菌作用,對大腸杆菌,傷寒杆菌、結核杆菌等皆有抑製作用。冰糖性平而甘甜,與烏梅同用,可起“酸甘化陰”的作用。因此適用於泄瀉而見陰虛內熱,口幹煩渴之症,起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的功效。

適用於慢性久瀉,久痢,便血或久咳。亦可用於夏季煩渴之症。

注意事項本粥酸甜可口,尤適宜嬰兒口味。但隻用於慢性久病者的泄瀉,對急性瀉痢者禁用。

桂漿粥

用料肉桂2~3克,粳米30~60克,紅糖適量。

製法服法將肉桂煎取濃汁後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熟後,調入桂汁及紅糖,同煮成粥。或用肉桂末1~2克,調入粥內同煮。

早晚溫服,一般3~5天為一療程。

功效肉桂性溫熱,有補元陽,暖脾胃,止冷痛,通血脈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肉桂主要含有揮發性的桂皮油,所以不能久煎,它能興奮神經,促進血液循環,起到活血、散寒作用。還能刺激胃腸道黏膜,使消化吸收機能亢進,解除胃腸的痙攣性疼痛,增加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排除消化道積氣,抑製腸內異常發酵,這就是中醫所說“暖脾胃”的道理。

用治脾腎陽虛,嬰兒久瀉,脘腹冷痛,飲食減少,大便稀薄,泄瀉腹脹,消化不良等症。

注意事項本粥適用於寒證、虛證。凡實證、熱證、陰虛火旺的患兒忌食。一般以秋冬季節食用較好,盛夏季節則非所宜。

山楂粥

用料山楂30~40克或鮮山楂60克,粳米60克,砂糖10克。

製法服法先將山楂放入沙鍋煎取濃汁,去渣,然後加入粳米,砂糖煮粥。

上下午服用,7~10天為一療程。

功效山楂味酸而甘,微溫而不熱,《本草綱目》說它“化飲食,消肉積,症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臨床實踐證明:山楂能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化瘀,收斂止瀉,為消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現代醫藥研究證明,山楂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酸性物質,如蘋果酸、檸檬酸、枸櫞酸、山楂酸等,他們能增加胃液中的澱粉酶、脂肪分解酶,而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所以《粥譜》載:“山楂粥,化食療疝磨肉積。”本粥可健脾胃,消食積,止溏泄。

用治食積停滯,肉積不消,腹痛便瀉之症。

注意事項山楂粥酸甜,消食磨積,不宜空腹服食。慢性脾胃虛弱的嬰兒不宜選用。

韭菜粥

用料新鮮韭菜30~60克、粳米20~60克。

製法服法將韭菜洗淨切細。先將粳米煮成粥,待粥將成,放入韭菜、精鹽,同煮成稀粥。

供早晚餐食用,溫服。

功效韭菜性溫味甘辛,具有溫補腎陽,固精止遺作用。《本草綱目》說:“韭菜粥,溫中暖下。”

用治腎陽不足引起的慢性腹瀉,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者。

注意事項濕熱瀉痢,大便臭穢者不宜選用。一般服用3~5天。

白扁豆瘦肉湯

用料白扁豆50克、豬瘦肉100克。

製法服法豬瘦肉洗淨,用開水稍燙除去血腥味,然後加水適量,加入白扁豆,文火燉1小時。

調味後吃渣喝湯,可佐膳用。

功效白扁豆性微溫味甘,具有健脾化濕之功。特點是補脾而不滋經膩,化濕而不燥烈。扁豆含蛋白質、脂肪油、氨基酸、維生素A、B、B5、C及生物堿、糖類,並含微量元素及鈣、7、鐵等。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人體細胞的非特異性凝集素,具有某些球蛋白的特性。對宋內氏、弗氏痢疾杆菌有抑製作用。

用於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暑濕瀉下等。

注意事項脾虛宜將扁豆炒用,暑濕則宜生用。

蓮子飯焦粥

用料蓮子50克(去芯、飯焦(鍋巴適量、白糖適量。

製法服法將蓮子、飯焦加適量水同煮至稀粥樣,加適量白糖調味。

空腹食用,10~15天為一療程。

功效蓮子甘澀,可補脾止瀉,《本草綱目載:“除寒濕,止脾瀉久痢。”蓮子主要含澱粉、蛋白質、脂肪及鈣、7、鐵等。飯焦亦稱鍋巴,有“運脾消食,止泄瀉”的功用。

主治脾虛泄瀉、久痢,見麵色萎黃、手足不溫,便下不消化食物。《醫學從眾錄》稱:“治老幼脾泄,久不愈神方。”

注意事項本藥粥味甜甘香,嬰兒喜食,疳積患兒也可選用,需吃一段時間才能收到明顯效果。感冒時停食。

蓮藕粥

用料老藕250克、粳米100克、白糖60克。

製法服法將藕刮淨切薄片,同粳米入鍋同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供早晚餐食用。

功效藕性涼味甘微澀,含有鞣質及天門冬酰胺等,有較好的收澀止血作用,並能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用治脾虛久泄,便中帶血,而見口幹煩渴,食欲不佳。

注意事項便中帶血,可連藕節同煮。濕熱瀉則不宜選用。

栗子粥

用料栗子15個、粳米60克。

製法服法將栗子去皮,風幹,磨成粉。粳米入鋁鍋煮沸,入栗子粉,改文火煮成粥。

早、晚空腹食用。

功效栗子味甘、鹹、性溫,補腎強腰、益脾胃、止瀉,含蛋白質、脂肪、澱粉、糖類、維生素B1、脂肪酶等成分。本膳可補中氣、實脾止瀉。

用治脾胃虛弱,便溏腹瀉或久瀉不止。

注意事項多食會滯氣滿中,一般可吃3~5天,暫停3天,再續服。

白果蛋

用料白果仁2~4粒、雞蛋1個。

製法服法將白果研成細末,雞蛋一端敲一小孔,將白果末裝入蛋內,攪拌,豎放在火上烤熟。

每天吃1~2隻白果蛋,連服3~5天。

功效白果即銀杏仁,味甘、微苦、澀,性溫,有小毒。能溫肺益氣,定喘,益脾止瀉。含有蛋白質、氨基酸、脂肪、胡蘿卜素、維生素B2、鈣、7、鐵和微量氫氰酸等成分。與雞蛋同用,有健脾止瀉,補充營養的功效。

用於嬰兒脾虛泄瀉,完穀不化。

注意事項邪實發熱者不宜用。每天不宜多食,以防中毒,一般3歲以下小孩每天吃一隻雞蛋便可。

6.厭食症

厭食,是指嬰兒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減退或缺乏,甚至拒食,醫學上稱之為“嬰兒厭食症”。據調查資料表明,城鎮中60%的學齡前幼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厭食。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嬰兒厭食症有增無減。究其原因,與飲食習慣和飲食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同時,與缺少某些微量元素也有一定的關係,如缺鋅,可影響消化功能,致使嬰兒吸收能力差,營養不良而不思飲食。中醫將此症稱為“嬰兒厭食”或“嬰兒納呆”,認為嬰兒髒氣清靈,飲食不節,喂養不當,必易損傷脾胃,使脾不健運,胃不受納而得本症。本病症主要在於調理,單純靠藥物治療收效不大。調理方法又以食療為最佳,不單使患兒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藥物治療,同時又可糾正其營養不良。

厭食的調理關鍵是注意飲食的節製和規律。飲食切忌葷多素少,甜多鹹少,零食多正餐少。另外,讓孩子多吃些牡蠣、花生、豆米、豆芽和發酵食品。因這類食品能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使植物鹽分解,以利於鋅的吸收,從而改善厭食現象。

山楂蒼術粥

用料焦山楂10克、漂蒼術10克、雞內金6克、陳皮3克、粳米60克。

製法服法將上述藥物洗淨,加水煎取汁液,去渣。入粳米煮粥。

每日早晚食粥,適量為度。5天一療程,改換口味2~3天,繼續食粥。

功效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服後能增加胃中酶類的分泌,故可起消食健胃作用,主要含山楂酸、酒石酸、拘櫞酸、大量維生素C、糖類等。蒼術性味辛苦溫,有燥濕健脾功效,主要含有維生素A及揮發油等成分。雞內金性味甘平,含有胃激素及蛋白質,可促進胃腺分泌,增加胃液、酸度和消化力,其中消化力的增加出現遲但維持久。陳皮為理氣之常用藥,有醒胃作用。全粥具有消食開胃,和中理氣的功用。

治療傷食引起的厭食,症見患兒納呆,腹脹便結,麵色萎黃,舌苔白厚。

注意事項本粥適用於脾胃積滯,而見濕從內生。陰虛有熱或汗出多的患兒不宜選用。

淮米健脾粉

用料山藥、苡米、芡實各250克,中稻米600克。

製法服法將上料炒至微黃,共研成粉備用。

早晚取粉一湯匙,以沸水衝泡成糊狀,可調味即食。

功效淮山甘平,為補脾胃、益肺腎的常用藥,含有皂甙、精氨酸、澱粉酶、蛋白質、脂肪、澱粉、磺質及維生素C等。苡米甘淡微寒,為健脾利濕止瀉的要藥,含脂肪油、氨基酸、維生素B1、蛋白質等。芡實甘平而澀,具有健脾止瀉之功,含有多量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C及7、鈣、鐵等。本方健脾除濕,和中止瀉,並可增加營養,助長發育。

用治脾虛厭食,或久病脾弱食少。症見便溏久瀉,神倦懶言,或浮腫身重,腹脹滿等。

注意事項需堅持食療一段時間,才能慢慢收斂。可作為嬰幼兒添加食品,一般無不良影響。為嬰兒較優良的輔助飲食。

鴨肫山藥苡米粥

用料臘鴨肫鮮品亦可1個,山藥、苡米各10克,粳米100克。

製法服法將鴨肫洗淨切碎,與山藥、苡米、粳米共置沙鍋內,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熬成稀粥。

以此粥為食,或作早餐食用。

功效鴨肫作用類似雞內金,主要有健胃消滯作用,同時富有營養。淮山、苡米的功效已如前述,本膳有健脾益胃,增強消化力的作用。

用治消化功能差的厭食症,每見患兒食後即飽脹,或時常噯腐噯氣。

注意事項本粥香滑味美,消化力差的嬰兒均可食用,一般可按嬰兒的興趣多食無害。

葡萄汁

用料鮮葡萄若幹。

製法服法將葡萄洗淨晾幹,用幹淨紗布絞擠其汁。

每次服10毫升,1日3次(亦可用葡萄幹,每日早晚吃15~20粒)。

功效葡萄味甘,微酸,性平,能補肝腎,益氣血,鮮者還可生津液。主要成分為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酒石酸、蘋果酸、蛋白質、多種氨基酸、胡蘿卜素、鈣、鉀、磷、鐵及維生素B1、B2、B6、C、P等。

用治因發育遲緩並見厭食者,患兒比同齡兒明顯瘦少,麵色萎黃,頭發稀少。

注意事項需長期作輔助治療用,方能收效。如無鮮品,亦要以葡萄幹如上法堅持服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無禁忌證。

梨粥

用料鮮梨3個,粳米100克。

製法服法將梨洗淨,連皮切碎,去核,加水適量,文火煎煮30分鍾,撈出梨塊,加入淘淨的粳米,煮成稀粥。

每日早晚各吃1次。

功效梨味甘、微酸,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之功,含有蘋果酸、檸檬酸等有機酸,並含有葡萄糖、蔗糖、果糖及維生素B1、B2、B5、C等成分。與粳米同用,共湊清熱、生津、養胃之功。

主治胃津不足的厭食症。見嬰兒形瘦,煩熱,口幹,舌苔少,大便燥結等。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雞淮粉

用料雞內金、淮山等量。

製法服法將雞內金置瓦上小火焙黃,研粉,淮山研粉,兩者等量拌勻備用。

日服3次,每次1~3克,溫開水送服。

功效雞內金性味甘平,功能消積滯,健脾胃。淮山為健脾益氣的常用藥。合用則起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作用。雞內金主要含有胃激素、蛋白質等,有促進胃液分泌,增高胃的酸度和消化力,為健脾消食之良藥。

主治脾虛食積的厭食症。

注意事項雞內金焙幹時不要過久,免破壞胃激素而降低療效。

人參粥

用料人參末3克(或黨參末15克),冰糖少量,粳米60克。

製法服法將上料同置沙鍋中煮成粥。

早餐空腹服食,尤以秋冬季常食為好。

功效人參補虛扶正,性味甘、微苦而溫,其主要成分為人參皂甙、草黃甙、揮發油、糖類等。藥理研究表明人參能興奮中樞神經係統,加快神經的傳導;適量時使心髒收縮力加強;有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進食欲,促進蛋白質的合成等作用。前人認為人參“補五髒,明目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人參同粳米煮粥,為一種科學的食療方法,人參與粥相得益彰,大大增強人參的補益強壯作用。

主治年幼體弱,五髒虛衰,病後失調,而見食欲不振,見食則厭,並有便下溏薄,畏寒肢冷等。

注意事項陰虛或有邪熱,發燒時忌用;服用本粥後,不可再吃蘿卜、喝茶等,以免降低藥效。若服本膳後見過於興奮,腹脹滿者,可用萊菔子10克煎水服。

7.呃逆

呃逆俗稱打嗝,古書上稱為“噦”。過去,有人認為打嗝是因為吃得過多造成的,這種看法不對。其實,打嗝往往也是一種病。

正常呼吸時,人胸腔內的膈肌通過收縮和舒張幫助呼吸器官吸進或呼出空氣,當膈肌受到刺激時,會引起突然痙攣性收縮而產生吸氣動作。空氣進入肺時,被一個小瓣膜組織——會厭立刻擋住,空氣為了快速進肺,便衝擊會厭這個關閉的通道口,發出“呃呃”的0音,這就是打嗝。

嬰兒打嗝一般是消化不良造成的。如持續過久,就有可能是胸、胃、食道或者腎髒有病了,應到醫院檢查。打嗝可在飯後或生氣時偶然發作,一般不屬病理狀態。

一般來說,打嗝可不藥而自愈。偶爾打嗝製止起來也比較容易,如做深呼吸或屏住氣,或向紙袋內吹氣,大多可以停止打嗝。如嬰兒反複或持久打嗝,除了應到醫院診治外,不妨也可采取恰當的食療,往往也可收到效果。

百合麥冬湯

用料百合30克、麥冬15克、豬瘦肉50克。

製法服法將三物洗淨,同置鍋內,加水適量煲湯。調味後作佐餐食用,喝湯吃肉。

功效百合潤肺降氣,麥冬滋陰養胃,兩藥均可潤燥斂火。豬瘦肉養血厚胃。本膳湯可起到滋陰降火,並富於營養,口味清香,滋而不膩。

用於胃陰不足,胃氣上逆所致的呃逆。見患兒體瘦煩躁,易發脾氣,打嗝每於喝水之後可緩解者。

注意事項脾胃濕盛,大便溏爛的小兒不宜食用。

豆腐苦瓜湯

用料豆腐2塊、苦瓜50克。

製法服法將豆腐、苦瓜如食法,置瓦煲內,加水適量,文武火煲2小時以上,調味。

飲湯,吃豆腐。

功效豆腐甘寒,苦瓜苦寒,均能清大熱,尤善清胃降火。本膳湯用於胃火上攻,呃逆不止,伴有便結者更佳。

注意事項因食積、胃寒的嬰兒不宜選用。疳積患兒慎用。

胡椒豬肚湯

用料白胡椒30~50粒、豬肚1個。

製法服法先將豬肚如食法翻轉洗淨,用開水燙洗。連同胡椒一齊下鍋,煲2小時以上,湯好後調味。

空腹飯前飲湯,豬肚可作佐餐用。

功效胡椒性溫熱,有溫中散寒作用。豬肚健胃養胃。因此本湯有溫中健胃,散寒止呃的作用。用於因脾胃虛寒,見呃逆反複,呃聲低弱,患兒麵白體弱,畏寒肢涼,每於飲冷後則打嗝時作藥。

注意事項有胃熱便結者不宜選用。有外感者勿食。脾滯食欲不振的嬰兒則宜喝湯不吃豬肚。

布渣葉茶

用料布渣葉10克、綠茶適量。

製法服法將布渣葉和綠茶同置熱水瓶內,衝入開水1000克、作茶飲用,每日數次。

功效布渣葉為消滯開胃的常用藥,對食積有較好的療效。綠茶性涼,去肥膩消滯,瘦胃腸。本茶有較好的消滯除積,和胃降逆的功效。

用於食滯所致打嗝頻頻,噯腐。即見嬰兒呃逆時有酸腐氣味。

注意事項一般不用紅茶,因積滯者多易胃中積熱,紅茶偏溫,且綠茶消滯之中性降而有利胃氣下行。脾虛胃寒,大便稀爛者慎用。

雪梨紅糖水

用料雪梨1個(約250克)、紅糖50克。

製法服法將梨洗淨,連皮切碎,去核。加水適量,文火煎沸30分鍾。撈出梨塊,入紅糖,稍煮至糖全部溶化。

每晚飲服,連用3~5天。

功效雪梨性味甘寒滋潤,紅糖微溫和胃。本糖水具有清甜可口,生津養胃,和中止呃的功效。用於胃陰不足,脾虛失和,而見呃逆時作,口燥食少,大便不調者。

注意事項因食滯者不宜選用。有外感時忌用。

8.嘔吐

嘔吐是嬰兒常見病症之一,很多病變都可出現。中醫認為其病機在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由於嬰兒“脾常不足”,髒腑薄弱,外感六淫、內傷飲食、蛔蟲侵擾和驚嚇跌仆等,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調而發生嘔吐。此外,嬰兒哺乳後,乳汁隨口角溢出,稱“溢奶”。多為哺乳過急或過量或方法不當而致,並非病態,應注意改正哺乳方法。

中醫依據寒、熱、虛、實對嘔吐進行治療,但若患兒因高熱抽風而頻繁嘔吐,或腹脹如鼓、大便不通、腹部疼痛而致嘔吐,多為急性熱病或外科急腹症候,須到醫院檢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以下提供一般的嘔吐膳方以調理脾胃。讀者可酌情選用。嬰兒偶然嘔吐,病情不重而由傷食引起者,應注意節製飲食,宜禁食1~2頓,然後再給予清淡、少油、少渣、稀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稀粥、藕粉、麵片等,可少量多餐。忌食辛辣,油辣厚味。

萊菔子粥

用料萊菔子若幹,粳米適量。

製法服法萊菔子炒後研末,與米同煮成粥,調味後服用。

功效本品能下氣化積,健胃消食。適宜食積輕症,常服可和胃助消化,並有化痰止咳之效,治久咳痰多氣促。用於食滯嘔吐,噯腐食少者。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橘茹飲

用料橘皮30克、竹茹30克、柿餅30克、生薑3克、白糖適量。

製法服法橘皮洗淨後切成約1厘米寬的長條,竹茹挽成10個小團。幹柿餅切成約0.2~0.3厘米厚的片,生薑洗淨切成01厘米厚的薄片。以上四味同時放入鍋內,加清水約1000毫升,煮沸約20分鍾,取汁,再煎1次,合並藥液,用清潔細紗布濾過藥液,加入白糖攪勻即成,每次服100~1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