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由於頻繁的貨船往來,張華和丁嫻也能時常互訴衷腸………

這位百戶,名叫黃恒,大概不到三十,身材中等,比較少言寡語,是邊軍出身。不過張華對這人並不太了解,就先讓他四處看看,觀察一下。

不久,黃恒便找到張華。張華請他坐下,兩人便開始談話。

“不知黃兄這幾日觀察,感覺如何?”

“黃某雖然不懂民事,但是看大人招募饑民開墾荒地,也是功德之舉,黃某佩服,也為這鄧州百姓高興。”

“黃兄過譽了,我隻是盡力而為罷了。”

“哪裏哪裏,這世道,缺的就是能盡力而為的人。我看大人練兵也是中規中矩,隻要練夠幾月,就也有些底子了,搏殺個幾次也算得上強軍。我倒是感覺大人從荊襄往此處運糧的這條路是個隱患。”

“歐?請講。”

“料想大人應該也知道,這鄧州縣城和南陽府城裏都有闖賊的兵,而且兩地之間還常有車隊來往。”

“是的,應該是從襄陽往南陽運糧。”

“大人的船隊從湍河過,而下遊十幾裏就是從鄧州到南陽路上的石橋。船隊過一次兩次甚至三次四次或許都沒人發現,但是如果時間長了,沒準兒哪一次就被人看見了。要是再多見幾次的話恐怕就引人生疑了。”

“那黃兄認為應當如何?”

“首先是要求船隊在晚上通過鄧州一帶,盡量減小被發現的可能。再者,如果被發現,無外乎是由鄧州和南陽方向來人,那就在麵南和麵東北的方向布下哨所,拉開幾裏地,每隔一二裏地放幾個人。再就是不宜把所有的糧食都放在張坡,畢竟這裏離鄧州太近,最好存在靠西邊一點的地方,然後各地每若幹天領一次糧食。”

“若非黃兄指點,張某險些鑄成大錯。多謝黃兄指正。”

“那裏那裏,我也是聽魯大人介紹的,想博一個前途。你是主公,為你效力是天經地義。”

張華迅速按黃恒所說布置下去。張華也是沒有過排兵布陣的經驗,或許在大方向上還有些把握,但是具體到這一類的事情上就是兩眼一抹黑,見到黃恒這樣一個對日常軍務較為熟悉的軍官也是相見恨晚,連忙向他請教一些日常練兵中的疑惑,黃恒也是知無不言。

轉眼到了五月下旬,又是秋作高粱播種的時間了。張華現在手頭的人口已經過兩千了,開墾的土地也早已接近了南陽和鄧州之間的邊界。張華現在隻在為一件事發愁,那就是糧食。張華隻好把自己所能籌到的銀兩都拿去買糧食,現在隻是湊夠了兩百多人的裝備,五個總旗的兵力。僅有的兩匹驢供張華和黃恒騎乘。張華倒也不以為意,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在南陽起事之初也隻是乘牛作戰,後來打了勝仗繳獲了馬匹才有馬的。

而因為武器不足,張華便放緩了擴軍的速度,還有幾百名合適的青年,張華隻是讓他們進行了初步的訓練。

一切都好像在朝好的地方發展……但是,一片烏雲也會引來暴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