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時候,第一批的五十人的訓練大體上也有了一些效果,起碼可以二三十人一起走上二十步保證整齊了。張華便將他們編成一個總旗,再分五個小旗,由鄧虎暫任指揮,鄧虎帶來的四名士兵作為教官,分成兩組去訓練新兵。讓這些昨天的農民有一些初步的士兵的樣子之後,張華就開始讓他們加強體質了。不過古人由於自出生以來營養的不均衡,導致他們的體質比不上現代人,自然也不能像現代人一樣要求。隻要中規中矩,就比這一時代大部分軍隊強了,再加上些戰鬥經曆,也堪堪能稱為強軍了。如果要像後世解放軍那樣動不動萬米武裝越野,起碼要跑死一大半。因此張華定的目標是快步跑完一千五百步(2250米)。算是比後世的學生強一些,略差於國防生。然後練一練過獨木橋和舉重。這算是耐力,靈活性和力量的加強。不過不急在一時,天天練就好了。畢竟後世新兵軍訓還要仨月呢,明末的士兵悟性和身體素質要差一些,張華定的是五個月完成。現在的這五十人遠未達到,隻是有了軍人的初步素質,張華也需要他們及早拿起武器罷了。

每天,都有饑民前來投奔,甚至可以說每個時辰都有,都是家無餘糧。陸陸續續已經有上千人。張華不得已又從自己家裏籌措了幾百兩銀子,魯升又資助了一些。現在張華又買了幾條船,小心翼翼但又是不斷地從湖廣運糧到鄧州。

除了那十二名俘虜,張華還把一些家裏沒有青年隻有三四十歲男子的家庭送到湖廣,總共算下來有一百多戶,幾百人。這些人不符合張華征兵的要求,張華也不願養著這麼多人(畢竟是在敵後,小心為妙),而湖廣那裏又需要應付一下。張華還想從何騰蛟那裏再弄些糧食來。而張華這裏,也陸續招來了三個總旗的新兵,張華也費盡心思去給他們從湖廣弄來兵器。而為了防止炊煙暴露人跡,張華把這些百姓散布在湍河以北方圓十幾裏的土地上。西邊有兩夥土匪,都是十幾人的規模,張華和鄧虎親自去摸清了情況,就帶著最早訓練出來的五十人再帶一個總旗的新兵前去圍剿。但是看見上百人的陣勢,這兩貨匪徒都選擇了放下武器去湖廣。這無形中讓張華的隊伍失去了兩次用實戰檢驗訓練水平的機會。

饑民源源不斷的補充進來,每天都有幾十人。而張華隔十天半個月,就能擴充一個小旗。而通過水路,張華也源源不斷的從湖廣運來糧食。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發展,如果說有什麼美中不足的話,就是張華愈發覺得錢不夠用,愈發覺得糧食和武器價格昂貴。巡撫衙門那邊對張華取得的成果表示讚賞,發函說希望他再接再厲。而且把他從正九品的知事升為正八品的縣丞,不過是湖廣的,依然是不在巡撫衙門控製區的襄陽的縣丞。張華上書說希望給予下級軍官的任免權,以方便對新征來的士兵的管理。巡撫衙門的回應是小旗官職可任其任命。而鄧虎等一幹剿匪有功之人也都升了官。鄧虎升為副百戶,其餘的也都升為小旗到總旗不等。

更可喜的是,魯升雖有父母無法前來,可是他利用自己的官身給張華搜羅了一批有用的人,而且都是可靠的,願意為張華軍墾效勞的。其中軍官有一名因得罪上官而呆不下去的原左良玉軍中的把總,是個百戶;再就是幾個比較能幹的文吏。這些人的到來,極大的幫助了張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