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偷東西,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很多人小時候都偷過家裏的錢。一般的孩子偷錢隻是偶爾行為,帶有父母不會發現的僥幸心理,與“學壞”、“犯罪”無必然聯係。
按理說,現在的家庭條件好多了,人們再也不會為吃穿發愁,孩子偷東西的事是不會發生的。但是,很多家長發現,家裏生活條件很好,孩子也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玩兒的,但孩子還是時常會偷拿別人的東西。
這時,家長就要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偷錢,是孩子零用錢不夠,是受人指使或脅迫,是物欲誘惑,還是有惡癖?從兒童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偷拿東西大致是由以下幾種心理因素引起的:
1.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占有欲望
他對自己沒有玩兒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欲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
2.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
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隻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
3.自覺花錢的理由不“正當”
上網玩兒遊戲,買零食吃,買豪華的文具、玩具,給同學送生日禮物,跟同學出去玩兒等等,需要很多錢。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孩子如果不能以正當方式從家長那裏要到錢,就隻好“私拿”。
4.虛榮心強
為了滿足虛榮心,一些孩子從家裏拿來錢買東西分給同學擺闊氣。而有些家長的錢到處亂放,孩子拿了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自己拿錢的習慣。
孩子有了偷東西的毛病,家長一定要幫助和鼓勵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過偷拿別人東西的經曆,隻要改正了,還是好孩子。
那麼,怎麼幫助孩子克服偷拿東西的毛病呢?
1.幫孩子分析問題
家長發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對孩子連打帶罵,而應盡量控製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麵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係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2.讓孩子認識到偷東西是可恥的
偷東西的行為大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大多數孩子並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因此,家長要注意在這個方麵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偷東西是多丟人的一件事,如果大家都知道了這件事就都會笑話他,但你又不能張揚出去;你要讓孩子知道如果偷東西別人會不在喜歡他,但是知錯能改大家也會原諒他,待他和以前一樣。重要的是,家長應該多多關心孩子,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這樣才能往正確的方向教育孩子。
3.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切忌當著外人的麵來處理孩子偷東西的事情,更不要把孩子曾經偷錢的事情掛在嘴邊,時不時“揭孩子的短”,隨意懲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要知道,孩子都是很要麵子的,偷錢的事如果被別人知道了會很丟人的,那樣他會更加灰心。
4.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
如果孩子犯了這方麵的錯誤,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同時鼓勵孩子勇於改正錯誤,讓孩子知道,改正了錯誤他依然是個好孩子。
當孩子再犯的時候,一定讓他將偷來的東西當麵還給人家,最好讓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自己去,就帶著他一起去。讓他當麵向人家道歉。培養他的羞恥心,強化他的自製意識。
5.讓孩子參與家庭經濟活動
有的孩子偷拿家裏的錢,是因為他發現父母對自己有多少錢不是很清楚,以為自己拿了父母也不知道。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麵,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同時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經濟活動乃至預算。這可以讓孩子從中了解金錢的意義、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會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不再偷偷拿錢。
此外,專家建議,對孩子拿家裏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這樣,在心理上給孩子施加的壓力會小些,更有利於教育。
教子點撥
當孩子已經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時,父母要冷靜分析原因,認真對待,不要罵孩子是“小偷”,更不要指責其“屢教不改”。父母要改變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出發點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隨意懲治孩子,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要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充滿理智,要有孩子出現反複的心理準備,用反複的教育去解決反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