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抽時間陪陪男孩,傾聽他的心聲
男孩好動、頑皮,有時行為還會比較反常,我們可能會因此而認為他不聽話,進而用打罵的方式管教他。可事實上,男孩的這些行為也許是一種宣泄,可能是因為他的內心有各種情緒而導致的。所以,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從他的內心深處去體會他的感受。
傾聽是了解一個人內心感受的最好方式,即便傾聽者什麼都不說,隻是認真地聽,也是對傾訴者的一種尊重,也能給傾訴者一種安慰。
身為父母,我們希望男孩傾聽我們的建議、教誨,然後按照我們所說的去做。但是,我們卻經常忘記換位思考,很少傾聽男孩的心聲,還一味地讓他遵守我們的決定與要求,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2010年8月至10月,由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組織的一項以“傾聽孩子心聲”為主題的調查,在我國10個省市的多所中小學展開。11月調查結束後,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中小學生首選的傾訴對象並不是父母。
在隨機調查的20807名中小學生中,隻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裏話會和父母說。其中,小學生將父母作為首選傾訴對象的比例為34.21%,而中學生的比例隻有17.79%。但將同學、好朋友作為首選傾訴對象的比例則比較高,小學生為42.89%,中學生為57.54%。另外,還有5.61%的中小學生選擇與網友傾訴,而13.84%的中小學生則選擇將心裏話埋藏在心底。
調查還發現,很多孩子感到,除了學習,似乎與父母很難有話說。
我們應該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即便是傾訴,他也會選擇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傾訴對象去說。這份調查表明,原本該是與孩子最親近的我們,卻不是他心中最理想的傾訴對象,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而且,男孩原本就不擅長講出自己的心裏話,他可能更傾向於用行為去表現他內心的不滿、委屈等各種負麵情緒。如果我們能夠傾聽他的心聲,那麼當他內心的傾訴需求得到滿足後,他可能會冷靜下來,不會做出過激的行為。
所以,我們不要總用簡單的打罵方式去應對男孩的情緒,而應該抽個時間,耐心地聽聽他到底在想什麼,讓他感覺到我們對他的愛。
◆學會從忙碌中擠時間去傾聽
香港有一則電視公益廣告,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廣告詞:“每天暫停十分鍾,聽聽少年心底夢。”這則廣告語的產生源於現代人逐漸加快的步伐。
但這種忙其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應該學會從忙碌中擠時間,適當找一些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具體說,我們最好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與生活,當所做的事務被安排得井井有條時,自然就不會出現休息時間被擠占的情況了。或者,我們也可以有效利用各種時間和男孩溝通,比如,與男孩一起做家務時,可以找些他感興趣的話題聊聊;和男孩散步時,也是聊天的好機會,等等。
不過,我們最好不要在吃飯和睡前與男孩聊天,否則,如果聊天內容不愉快,會影響男孩的食欲與睡眠質量;如果聊天內容太愉快,會使男孩太興奮而導致營養不吸收或睡意大減。
◆掌握傾聽的幾個要點
什麼是傾聽?我們一定會說:“不就是聽嗎?聽他說不就完了?”其實沒那麼簡單,聽這種動作,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完成,因為我們的耳朵一直在工作。可怎樣才能聽得有價值,怎樣才能正確傾聽,這就需要我們掌握一些要點:
第一,傾聽的姿態。當男孩開口說自己的事情時,如果手中的事務不重要,我們最好先放一放,眼睛看著他,讓他有想表達的欲望。當然,如果手頭的事務刻不容緩,就可以告訴男孩:“稍等一下,我處理完這件事就認真聽你說。”
第二,傾聽的興趣。我們在聽男孩說話時,要表現出感興趣來。比如,我們可以根據他說出來的話做出相應的表情,也可以用一些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是這樣嗎”、“我也這麼認為”、“你的想法真好”……這樣的語言會促使男孩繼續講下去。
第三,傾聽的後續。有時候,男孩的訴說隻是想表達某種情緒,並不需要我們幫他解決什麼,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要管。對男孩的想法,我們也要有所思考,如果他做錯了,我們要用委婉的語氣提醒他,或者給他建議去彌補。
◆不要嘲笑男孩的某些想法
男孩都希望自己是英雄,所以他很多時候會向我們說一些豪言壯語,而我們也應該學會傾聽他的這些語言。比如,他可能會向我們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他那麼瞧不起人,我以後會比他更厲害!”這時,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心理,男孩都不願意比別人差。所以,我們不要諷刺他或者打擊他,而要說:“嗯,他瞧不起別人是他的不對,我們先不說他,我覺得如果你能繼續努力,沒準兒你真能做得比現在更好。”這樣一來,我們就將男孩的注意力引到他自己身上,使他更關注自己的表現。
另外,有時男孩也會表達他的一些壯誌,比如“我將來也要做一名飛行員”,或者“我將來也要成為一名神氣的外交官”,這時我們不要打擊他的夢想,而要先給予肯定,然後再鼓勵他努力進取,爭取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二節 務必要懂得先認同男孩的感受
心理學上有一種“歸因偏差反應”,指的是人們對事件或別人的行為進行分析和推論時,會由於種種原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原因,從而由於太主觀而造成歸因的偏向與差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主觀地對男孩的行為進行自以為正確的歸因,從而出現“歸因偏差反應”。一旦歸因出現偏差,我們就不容易認同男孩的感受,與男孩的溝通也會出現障礙,那樣我們也無從得知他內心的真正想法。
所以,我們要多站在男孩的角度考慮問題,認同他的感受,取得他的信任,使得他願意和我們交流。
◆用簡單的話語表示認同
男孩回家後對媽媽抱怨說:“我的鋼筆又壞了!”
媽媽同情地看了他一眼:“是嗎?”
男孩點著頭說:“我就放在桌子上,有同學經過時碰掉了,還踩了一腳。”
“哦,”媽媽說,“那真遺憾。”
男孩接著說:“這是爸爸剛給我買的,真心疼!”
媽媽點點頭:“嗯,我能理解。”
男孩想了想又說:“看來以後我得好好注意了,下次我會記得將鋼筆放回鉛筆盒,再出去。”
媽媽笑著說:“嗯,這就對了。”
上述例子中,媽媽的話並不多,但言語間的語氣卻表現出了對男孩的認同。也正是她的認同,男孩才有機會進行思考,並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實,認同男孩的感受,我們不一定要用多麼複雜的語言去描述我們的感覺,像這樣簡簡單單的“嗯”、“哦”、“好”等話語,再加上關心及認真傾聽的態度,就能讓男孩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
◆不要直接否定男孩的感受
“不,你沒必要這樣。”
“你才不是那麼想的,你就是貪玩。”
“你就是因為不想學習,才說頭疼的。”
……
我們有沒有說過這樣一些話?這些話都是對男孩感受的否定。但這些話讓男孩感覺到,我們在給他一種暗示,那就是“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受”。但在男孩看來,當他的感受被不斷否定時,他就會變得困惑甚至憤怒。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站在男孩的角度去思考,用他的感覺去體驗,多理解他的感受,想想如果自己的感受被他人否定又是什麼感覺,這樣我們也許就能體會到男孩的心情。
另外,我們也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用一種主觀肯定的眼光去看待男孩。比如,不能很肯定地認為男孩就是調皮的,不能很肯定地認為隻要他挨批評就是他的錯,等等。我們要綜合考慮眼見的事情,並經過調查、詢問,了解事情的真相。當我們對男孩始終抱有一種中正的態度時,也就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感受了。
◆避免過度認同男孩的負麵感受
有的父母對男孩的負麵感受會有過度認同的表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男孩也許會因為某種原因而哭泣,媽媽看到他哭泣可能比他還難過,因此會想盡快阻止他的哭泣。這其實並不是對男孩負麵感受的認同,而是我們將他的痛苦和我們自己的某些痛苦疊加在了一起。
育兒專家小巫曾經說:“在孩子經受‘打擊’而難過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采取‘我知道你痛苦,我願意陪著你一起受苦,這樣我們一起成長’的態度,而不是‘我受不了你的痛苦,我要盡快結束你的痛苦’的態度”。她是在提醒我們,要避免過度認同男孩的負麵感受,盡量客觀地評價他的痛苦程度,並控製好我們自己的情緒,及時教他學會應對方法,使他能盡快戰勝這種情緒,並能解決給他帶來這種感受的問題。
第三節 敢於向男孩敞開自己的心扉
很多人都抱怨與孩子難以溝通,尤其是與男孩溝通。男孩一般不善表達,我們說很多話,他可能都不願意說一句話。我們由此覺得男孩倔強、不聽話,認為他不願意和我們親近。但事實也許並非如此,可能是由於我們也不願意和他溝通的原因,即所謂的等價交換。
我們不願意將自己的事情透露給男孩,不願意對他敞開心扉,在他看來,我們是神秘的;可我們卻要求他必須透明公開,這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媽媽下班回到家,一臉苦悶。
兒子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您怎麼了?為什麼不高興呢?”
媽媽不耐煩地擺擺手說:“去去去!小孩子湊什麼熱鬧,沒你的事,快學習去!”
兒子撇撇嘴,默默地走開了。
從那以後,他再也沒關心過媽媽的情緒。
我們不對男孩敞開心扉,他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爸爸媽媽不願讓我參與其中”,當他有了這樣的想法後,自然就不願意再和我們親近了。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表現方式,也許就能收獲另一種結果。
媽媽下班回到家,一臉苦悶。
兒子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您怎麼了?為什麼不高興呢?”
媽媽歎了口氣說:“唉,工作上有些事,讓我感覺不太舒服。”
兒子又問:“什麼事呀?很嚴重嗎?”
媽媽搖搖頭說:“倒是不怎麼嚴重,就是覺得被領導冤枉了有點難過。”
“哦,”兒子緊接著又說,“和我一樣,我要是被老師冤枉了也不舒服。”
“是吧?”媽媽認同地點點頭。
兒子又說:“沒事的,媽媽,上次我也被冤枉了,不過我跟老師解釋了就沒事了。您也去解釋一下,應該也沒問題。”
媽媽笑了笑,心情好了許多:“嗯,我也是這麼想的,明天找個機會和領導聊聊。謝謝你,兒子!”
同樣一件事,當我們願意向男孩敞開心扉時,他會給我們出主意,此時,我們有沒有一種被保護的感覺呢?而我們能將自己的事情告訴男孩,他也會更加了解我們,從而容易引起彼此情感上的共鳴,當我們再與他溝通時,就會順暢許多。
所以,我們願意向男孩敞開心扉,向他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
◆經常與男孩交換想法
男孩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玩具、喜歡穿什麼、喜歡去哪裏……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如數家珍;但反過來,我們喜歡吃什麼、喜歡穿什麼、喜歡做什麼……男孩的腦海裏可能會一片空白。那麼,既然要對男孩敞開心扉,不妨經常和他互相交換一下“情報”。
比如,當男孩說起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時,我們不妨也加上一句:“要說起來,我愛吃的東西也挺多的。”這就會引起男孩的興趣,隨著他的詢問,我們可以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說出來。對於其他“情報”的交流,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
當然,我們除了說自己喜歡的,也不要忘記說自己厭惡的,我們可以將自己不喜歡的某些行為和思想巧妙地告訴他,比如,不喜歡撒謊,不喜歡不守時等,這會讓男孩自覺遠離我們所厭惡的事情。
◆主動與男孩分享自己的心情
有首歌裏這樣唱道:“心情好,心情壞,怎麼開始怎麼辦。你有的不爽,讓我來分擔。”歌詞雖然簡單,卻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與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會讓好心情更好,會讓壞心情變少直至消失。
男孩其實是一個不錯的分享對象,當我們將自己的快樂、苦惱、痛苦等各種心情都說與他聽時,會喚起他內心一種強烈的保護欲望。而且,當他看到我們肯將自己柔弱的一麵展現出來時,他內心的溫柔也會蘇醒。
當然,我們的心情一定要是真實的,不能胡編亂造,不能為了分享而分享。同時,我們也不能隻給男孩分享快樂,對於生活、工作上的一些苦惱也要適當讓他有所了解,這樣他才會知道生活的不容易。
不過,我們也不要總向男孩嘮叨自己的痛苦,對於工作不順心、生活很辛苦等問題,偶爾說一次還好,如果說得多了,男孩不但體會不到我們的苦楚,反而會覺得我們很嘮叨,這甚至會成為他的思想壓力。到那時,男孩就會害怕與我們溝通了。
◆巧妙處理敏感話題與隱私問題
對於男孩來說,敏感話題無非就是戀愛問題、性問題,隱私問題則是他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關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學會巧妙處理,最好由男孩的爸爸來解決。爸爸沒必要對這些問題諱莫如深,可以和男孩交交心,也可以講講自己年輕時與此類事情相關的小秘密,並告訴他自己是怎麼處理的。
這時,我們不要覺得讓男孩知道自己的隱私是多麼丟麵子的事情。當男孩感覺到自己在和父母共享秘密時,他反而會更加信任我們,也更願意敞開心扉與我們交流。
第四節 要懂得分享男孩的喜怒哀樂
前麵提到過,我們要對男孩敞開心扉,要與他分享自己的心情。而由於情感的對等,我們也要懂得分享男孩的喜怒哀樂。
有的父母對男孩的這些情緒不屑一顧,認為男孩還是學習比較重要,出現這些情緒隻是他的無聊之舉罷了。但我們對男孩情緒的忽略,卻會使他變得不會表達,這對他內心的情感也是一種傷害。因此,為了男孩的心理建康,我們應該及時和男孩分享他的情感。
但具體到情感的類型,我們卻又會出現不能等同視之的表現。
對於男孩的喜樂,我們自然是願意與之分享的。我們的分享也會讓男孩的快樂放大,他會因此感到更加開心。
不過,我們卻不願意和他分享負麵情緒。的確,男孩應該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但處理問題是他表達情緒之後的事,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對他喜怒哀樂等各種心情的認同。
我們不僅要和男孩一起分享情感,而且要將他所有的情感一並接收,要能和他一起分享快樂,還要和他一起分享怒與哀,無論是他的好心情還是壞心情,我們都應該一視同仁。我們的分享將會讓男孩生活得更快樂、更輕鬆。
◆平等對待男孩的喜怒哀樂
喜怒哀樂是一個人的正常情緒反應,我們不要主觀認定男孩不該有悲哀,或者不能憤怒,我們要平等對待他的各種情緒。
當他快樂時,我們也要表現出快樂,聽他講快樂的故事,陪他一起笑,與此同時也可以委婉地提醒他,要學會以正確的方式去尋找快樂。
當他生氣時,我們要認真聽他說出原因,認同他的感受,並引導他理智地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他悲傷時,我們要允許他哭泣,並理解他的傷感,給予他適當的安慰,少說“別哭了”,因為男孩也需要發泄情感。等他情緒穩定後,我們再根據具體事情給他提出解決的建議。
總之,對於男孩所有的情緒,我們都要有一個認同並分享的態度,這會使他的情感得到積極而健康地發展。
◆透過男孩的心情了解他的內心
喜怒哀樂等情緒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其背後都有原因。所以,我們要透過男孩的心情表達來了解他內心真正的想法。
比如,男孩為某件事而生氣,我們就要了解事情的始末緣由,然後再判斷男孩生氣是否有道理,如果沒道理,我們要引導他正確看待事件本身,並幫他緩解壞情緒。
所以,我們與男孩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不隻是單純地笑過、怒過、悲傷過就算了,應該教他學會處理這些負麵情緒,使他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同時,我們還要教他學會應對負麵情緒,比如,教他正確發泄情緒、轉移注意力等,使他不至於因受負麵情緒影響而變得不求上進。
◆教男孩學會正確表達喜怒哀樂
男孩應該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情,因為錯誤的表達方式不但不會讓人理解他的感受,反而會因此招致他人的誤解。
當他感到開心時,他可以歡呼跳躍,但不能太忘乎所以,避免樂極生悲。更重要的是,他不應該向人炫耀快樂,尤其是不能在失意的人麵前炫耀,否則會增加對方的痛苦。
當他感到憤怒時,他可以講出來,但不要隨便摔、砸東西,也不能借此搞破壞,更不能去傷害別人。
當他感到悲傷時,我們要引導他說出自己的心事,並及時開導他,教他學會開導自己,使他不至於陷入悲傷而無法自拔。
總之,我們要教男孩有分寸地表達情緒,使他既不會壓抑自己,也不會影響他人。當他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情時,分享就能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第五節 善於用非語言方式與男孩溝通
非語言溝通是與語言溝通相對的,是指通過身體動作、體態、語氣語調、空間距離等方式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有人認為,語言才能更準確地傳遞信息,所以非語言溝通隻是語言溝通的一種輔助形式。其實不然,尤其在家庭教育中,運用一些非語言方式,反而會呈現不一樣的教育效果。正如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如果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擁抱、撫摸,有時甚至是親昵地拍打幾下,孩子在對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會更健康。”而且,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瑞賓也提出了這樣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人體動作。由此可見,非語言信息在溝通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