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項目開始前常常拖延,因為懼怕失敗。
[20]永遠不能滿足。無論獲得什麼成績,總覺得“不夠”,很難知足。
[21]有強烈的控製欲和傾向。
[22]心態長久焦慮,總擔心事情做不完,做不好。
[23]看事情很悲觀,總是抱著最壞的打算,懷著負麵的期待。
[24]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掙紮和痛苦,所以會回避風險。
要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現象,你已經有比較顯著的完美主義傾向了。不及時有效地處理這種傾向容易導致憂鬱症、婚姻問題,和各種各樣的心理和生理問題,甚至走到極端——自殺。
如何修正完美主義
①接納自己原本的模樣,學習去愛真實的自己,而不是愛一個你認為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②當做錯一件事以後,勇敢認錯,從中學習和成長,同時提醒自己:我沒有必要十全十美,因為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然後不要再去想這件事或為錯誤繼續痛苦,讓發生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
③容忍與接納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一顆鑽石用獨特的瑕疵證明它的真實,因為每一顆鑽石都有獨一無二的瑕疵。要是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模一樣的美,世界肯定很單調,很無聊。
④盡量隻要求自己在非常在乎的一兩個方麵做到卓越,其他的方麵讓自己“足夠好”就可以了。當你放低要求,不再追求十全十美,你會發現自己的出錯率也降低了。
⑤尋找一個能夠鼓勵自己、支持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們會幫你知道,你是否對自己或某件事的期待過高或不實際。他們也能夠幫助你建立自信,幫助你停止自責。
⑥認識到你的任何進展都是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建立實際、可衡量的小目標,清楚自己不可能短短一兩天就能馬上改變,允許自己慢慢地進步。
⑦把眼光放在位於終點的目標,而不是一味要求有個完美的開始。讓“一次進步百分之十”成為自己的小目標,不是一下子就百分之百。
⑧要是你無法控製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或內心自責的聲音,你需要去尋找一個專業人士來幫助你,避免日益陷入憂鬱的狀態。很多人都偶爾需要外來的幫助,這很正常。要是你封閉了自己,不主動尋找幫助,很難讓自己走出完美主義控製下的陰影。
3.5 意外的收獲:跟隨自己的價值觀
現在的中國父母很“焦慮”,因為我們大都隻有一個孩子。在無法參考過去時代經驗的環境裏,在西方理論不一定全部適合國內情況的時候,我們需要自己摸索新方法。以前大部分父母有好幾個孩子,要是第一個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失誤,還有老二老三可以糾正改進。而如今,唯一的孩子就不能失敗,也沒有失敗的空間。矛盾的是越不能失敗,越有更多讓人擔憂的現象:孩子一出生就要去著名幼兒園報名,幼兒園有考試和麵試;小學生們的時間被課程擠得沒有遊戲空間;中小學生嚴重缺乏睡眠,體育、音樂、美術課被輕易取消,被題海代替;學生肥胖率和網遊上癮人數日益增加,視力問題和留學的低齡化日益突出……
我和先生也是在這種環境裏養育我們的三個孩子的。我發現,周圍人群的速度越快,我越需要慢,甚至停下來,思考大家正在瘋狂奔跑的方向是否是我們所要的。我常常在試圖看得更遠一點的時候,發現大家正在恐慌奔跑的前麵就是懸崖。當我們做了讓周圍朋友擔憂的、逆社會潮流方向的決定後,卻發現我們獲得了意外的收獲。指導我們前行的指南針不是隨著社會流行做法而飄忽不定,而是根據我們內心的價值觀。
我們認為夫妻才是家庭的中心,而不是孩子。在為孩子做出教育的選擇時,我們以“父母”為中心,盡量不因為孩子而換工作、搬家、買車、買房子。我們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策劃家庭該走的路,堅決不過度消耗家庭的資源,給我們帶來過大的壓力,給孩子帶來不實際的期待。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當孩子看到我們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時,他們能夠效仿我們為人處事的心態和品格。
為母校MIT擔任多年的麵試官,純粹是出於我的興趣和熱情,是完全誌願的。但是站在麵試官的角度看教育讓我有了意外的收獲,也幫助我對養育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特洞察。在我的人生中,最美好的收獲都是遵循自己的內心和價值觀、逆社會潮流的決定帶來的,決定的結果讓我們全家受益。人生沒有公式,我建議父母們多多聆聽自己的心聲,走少有人走的路。
隻要全家在一起互相陪伴,就會發現一路的風景多麼美好。教育的過程比終點更值得慶祝與享受。隻要我們在一起,就能夠懷著感恩的心回憶過去,坦然無懼地麵對未來的挑戰,因為我們不孤獨。
以下是我們林家的10個核心價值觀。你們有機會坐下來一起討論你們家庭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了嗎?
①敬畏上帝
②以別人為中心
③感恩心態
④謙卑/容易受教
⑤祈禱的生活方式
⑥負責任
⑦根本的信心
⑧跟隨聖靈的帶領
⑨順服上帝
⑩內外一致的正直
3.6 父母要支持哪種教育體製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薩莉·克拉克森在《母親的使命》一書中說,兒女原本是上帝在婚姻中的祝福和一種托付,而現今,一旦孩子隻是為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或隻是由於性行為導致的副產品,那麼,在教育這項既實際又艱難的工作中,父母就會推卸責任,孩子的價值觀培養、智力開發、溝通和情緒調節等就會缺乏,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也就隨之缺失。
這是我所讀過並經常參考的有關母親的最好的書之一。在我逆大眾流行的教子觀念而行的親身經曆中,它給了我寶貴的幫助。當時流行的觀念認為,我選擇陪孩子待在家裏度過他們的幼年,純粹是浪費我在MIT所受的教育。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選
曾經和朋友一起吃飯,她給我講了她一個朋友的故事。那個朋友和她十來歲的孩子矛盾重重,於是她決定把孩子送往加拿大去接受“更優良”的教育。然而孩子根本沒有學習和讀大學的欲望,父母的建議、威脅、說理或是哄騙對他也都沒用。是孩子的過錯嗎?我說,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職場人士,那結果就會是這樣。
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悲劇。許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認為,孩子成功的關鍵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錢來支持)。令我困惑不解的是,實際上他們自己就是撫養孩子最合格的人選,這些聰明人卻並不自知,他們把最寶貴的孩子托付給習慣溺愛孩子的祖父母或“職業看管人”,或者幹脆把孩子送往一個“更先進的文化”中接受教育。誰更愛孩子多一些?是他們自己,還是保姆?保姆可能沒有什麼教育背景,也沒有什麼家庭使命感。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打發到美國或歐洲,就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讓他們突然之間就願意聽父母的話了嗎?
在有孩子之前,我和先生花許多時間幫助“太空小孩”,比如為一些隻身住在洛杉磯的孩子們提供谘詢幫助(他們的父母在亞洲工作)。我們看到了整整一代聰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掙紮和困惑:為什麼聲稱愛他們的父母,卻不想花時間和他們相處?父母對他們的要求無非就是好成績。我們聽說有這樣一位極端的母親,她的兒子因為沒被伯克利或者斯坦福大學錄取自殺了,在葬禮上,這位母親站在兒子的棺材邊說:“如果他不能進入伯克利或者斯坦福,他最好還是死吧。”她聽不到孩子內心的哭號,甚至在兒子因母親對他的拒絕而奔赴死亡時,這位母親仍然無動於衷。
我的求學經曆
我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裏長大的,祖母認為我和兩個妹妹不值得受教育。父親作為家裏的長子,注定要繼承一個龐大的企業。他的想法不像祖母,他把我們送到加拿大讀書,那時我們身邊沒有其他華人。父親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但要汲取兩種文化的精髓,並化為己有。我在對有色人種存有偏見的英國文化中長大,逐漸形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不認為哪一種文化更高級。現在我住在北京,在這裏我反倒發現了一種讓我煩惱的大眾傾向——認為一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好。父母在因孩子的教育問題麵臨各種選擇時,這種傾向尤其顯得真真切切。在嘈雜聲中,他們或者支持這種教育體製,或是支持那種教育體製。但我認為,最好的教育體製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選擇的,如此一來,父母和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就成了夥伴。
不要將問題兩極化為東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孩子是在哪種教育體製中長大的,他都可以成功。在此,我引用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的一段話:
在本書以下部分,我們會持續運用中國二元哲學裏的陰陽太極圖。我們特意選擇這個象征符號代表高瞻遠矚的公司的一個關鍵要素。這些公司不用我們所謂的“非此即彼”來約束自己——那是一種不能輕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觀點,認定兩種表麵衝突的力量或理念不能同時並存……此處我們不隻是談論平衡。“平衡”意味著中庸路線、彼此各半。高瞻遠矚的公司不在短期和長期之間尋求平衡,追求的是短期和長期都有優異表現……
不合理嗎?大概是吧。罕見嗎?不錯。困難嗎?絕對。可是正如斯科特·菲茨傑拉德點明的,“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動能力。”這正是高瞻遠矚的公司具備的。
在整個自然界中,你會發現同樣的矛盾現象:光既是粒子物質又是波能量,量子物理學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充滿了這種矛盾現象。生活與自然是一幅充滿“並且”而不是“或者”的畫卷。我認為隻有一方麵存在,另一方麵才成為可能。沒有自律(在東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就沒有真正的創造力(在西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沒有競爭(東方式的)就沒有合作(西方式的);沒有堅韌(東方式的),激情(西方式的)隻是浪費情感,然而,沒有激情的純粹堅韌將把一個人的生活引向無趣和枯燥;沒有自我認知(西方式的),謙卑(東方式的)將變得空洞,而離開了真正的謙卑,自我認知將變成自私。
凱文的兩種求學經曆
凱文在漢語教學的北京當地學校待了四年,然後去了全英語教學的國際學校讀高中。凱文是我三個孩子當中最有想法也最健談的,在上高中的第一個學期,我經常和他交流。他告訴我,他四年前剛進入漢語教學環境時,雖然那時他根本不認識一個漢字,也沒有從其他地方了解中國文化,但相比起來,他這次進入英語教學環境的調整更加困難。因為北京本地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友善,樂於助人,他在適應和融入陌生環境的過程中得到了大家真心實意的幫助。而在國際學校,基本就靠自己了。
凱文還告訴我他麵臨的誘惑與掙紮。西方的中學是由受歡迎的孩子統治的,那些受歡迎的孩子並不一定是聰明的學生。這些人可能是“帥哥”或運動員,還有比賽中做帶領、為運動員加油的漂亮的啦啦隊隊員。而在凱文所在的國際學校,受歡迎的孩子是樂手和重金屬音樂愛好者,這些人炫耀著油亮的長頭發,看上去他們的精神似乎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太空飄浮。這就出現一種普遍的“降低標準”,在此影響下,那些對各種事物能發表獨到見解的孩子會因為太有頭腦太聰明而被別人認為很“愚蠢”,裝癡扮傻的風氣反而大為流行。學校,隻為達到最低的期待做基本的、少量的努力。
當時作為學校的新生,凱文急於和受歡迎的孩子打成一片,因為他自己本身是個吉他手,並有自己的樂隊。不過,他特別關注那些易於被忽視的人。很快,凱文發現自己既和那些受歡迎的人交上了朋友,也和那些不受歡迎的人交上了朋友。但是他能感受到遊走在兩個圈子之間內心的掙紮。
更複雜的是,凱文所有的朋友都有穩定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凱文很掙紮,他要抵抗這種影響——僅僅為了避免被貼上“不正常”(變態)的標簽就把自己和某個女孩連在一起。他告訴我,他有時真懷念在本土學校讀書時的那種簡單天真。在那裏,種種事情規劃明確,界定清晰,也沒有彼此不相往來的朋友圈。
正如凱文所說,誘惑和挑戰在國際學校更加微妙。對一個學生來說,國際學校更容易迷失自我,更容易屈服於同伴的壓力,變成他們本不該成為的某種人。
不過,在國際學校,他有探索新事物、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空間,並能因此得到鼓勵。但在本土學校裏,他被要求把注意力隻放在書本學習上,在某一科獲得某種成績,而不是放在動手學習和發現的過程上。然而,國際學校的自由同樣是把雙刃劍,獲得更多自由的學生,有一部分人把它用在了喝酒和無所事事上。
通過凱文的經曆,你是支持本土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呢?
3.7 讓家庭與學校互補
美國2011年在社交網站上最常被分享的40篇文章中,排名第二的文章是《老師真的想告訴父母的》(What Teachers Really Want to Tell Parents),文章裏收集了老師給父母的各種建議,做出了四大總結:
①老師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②不要為孩子製造借口。
③要是你不尊重孩子的老師,如何教孩子尊重他的老師?
④我們是老師的教育搭檔,不是審判者。要是父母不好好對待老師,隻會讓最優秀的老師離開教育,而剩下的隻是“不惹事”的保姆。
我曾在新浪微博上轉發了這四個建議,引起了大量爭論,有人質疑我是否了解中國國情,是否知道真的有很惡劣的老師存在。然而,在北京多年,這些我還是了解的。我也認識很多對教育充滿熱情和理想的老師和校長們,確實有優秀的老師因為對教學環境灰心或遇到態度惡劣的學生父母而離開教育事業。我麵試了很多優秀的大學申請者,我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跟學校都有著積極的關係。習慣跟學校對立的父母會把自己的不滿從一個學校轉到另外一個學校。不滿的原因不同,但是不滿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沒有改變。
如今在城市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多選擇,就近入學,考進重點學校,自費讀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甚至出國寄宿。在北京等地還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探索在家上學的道路。無論父母選擇哪所學校或者哪種教育體係,都有可以抱怨的空間,但是也一定有可以稱讚的亮點。
我觀察到,被美國一流大學成功錄取的中國孩子們,分別來自於不同層次或類別的學校。他們的父母雖然對學校有不滿,卻懷著積極的態度陪伴孩子一起麵對,而不是跟學校對立,對學校教育的方式表達強烈不滿。我也觀察到,無論在哪種學校,這些孩子的父母們都善於用他們的優勢和資源跟學校互補,就像夫妻在婚姻磨合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一樣。
教育的最根本功能是育人,而老師是育人的主體,因此學校裏最重要的是師資,而不是學校的硬件或使用什麼教材,采用什麼教育理念。在調查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習背景的時候,研究者們發現有五位物理學獲獎者是紐約同一個高中老師教出來的。洛杉磯著名的五年級老師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所在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新移民或貧困家庭,但他的學生幾乎全部進入了好大學。他的學生自願早上6點30分就來上學,不僅學規定的語文、數學等課程,而且自己組建樂隊和劇社。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複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他的著作《第56號教室的奇跡》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在他的56號教室,證明一個人能夠在小小的空間裏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跡。
剛來北京時,我們選擇讓孩子進入北京本地學校讀書,因為我們無法教他們漢語。我們沒有抱怨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因為可以在家裏彌補,我們盡力利用學校的優勢讓孩子受益。本地學校功課繁忙,我們盡力幫孩子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玩耍和發展個人興趣。到了國際學校作業不多,我們教他們管理時間,獲取更多的做題機會,打好基本功。
孩子該走怎樣的教育之路,父母擁有選擇權。所以父母需要對自己有了解和認識,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成長。每個家庭的選擇不同,因為每個家庭的優勢和弱點不同。盲目跟從別人或社會流行去選擇學校,隻因擔心被別人趕上或被潮流淘汰,是最不理智的。相反,了解自己的家庭,根據自身優勢去選擇,雖然會遇到周圍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對或恥笑,卻是最聰明的選擇。
認識自己,認識孩子,懷著一顆積極的心去選擇能和你們互補的學校,對孩子來說是個再美好不過的禮物。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把關者。孩子要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不在於學校,而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