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嚴師出高徒嗎
在學校裏,教學風格迥異的老師都可以培養出獲高分的學生——有的老師采用的是高壓式教學法,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老師會激起孩子求知的熱情並使之伴其一生。在這裏我舉出正反兩方麵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孩子們所需要的。
“造高分”的教育結果
凱恩在一所重點中學就讀。他的班主任在學校和父母中享有盛譽,是位“造高分”能手。這位老師的教學手段可謂一絕,其中包括責罵、羞辱、威嚇學生,使他們乖乖聽話,努力學習,考出高分。為了監督凱恩的學習情況,她甚至找來凱恩的同學向他們詢問了近一個小時,目的是查明凱恩是否對班裏某位女孩懷有愛慕之意。班主任要設法斬斷少男少女們之間懵懂的浪漫情絲,為的是讓孩子們專心學業。班主任每周都要抽出一天課後時間,讓學生們在教室裏聽她訓責,內容大都是學生們近期表現的糟糕之處,需要竭力改進等。她的班級的總分一直在學校中名列前茅,學生的考試成績也不錯。但是,幾乎每個學生都害怕她,反感她,而且也不喜歡她所教授的英語科目。學生們無休無止地背著單詞、課文,不為別的,隻為考個一百分。在枯燥的循環往複中,學生們喪失了對英語的興趣。英語學習成了令人討厭的、不得已而為的事。因為對其厭煩,所以學生們既不想說英語,也不想學英語。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已經沒有了。
我曾經問過一位北大的物理學教授,那些獲得了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獎的學生之後的發展如何。讓我吃驚的是,這些金牌得主沒有一位繼續從事物理學研究,而是轉入了其他領域。為了贏得競賽,他們沒完沒了地做練習、做習題,久而久之對物理科目開始感到厭倦。即便是表現出對物理學有極高天分的學生,也沒興趣繼續研究下去了。這使我對這些競賽活動的有效性產生了質疑:我們到底期望借由這些競賽達到什麼效果呢?
有趣的學習
幾年以前,我為兒子凱安請了一位漢語家教高老師。漢語不是凱安的母語,所以漢語成績大大落後於同年級的同學們,他需要額外的輔導進而趕上其他學生。這位高老師,已年過半百,對孩子們和藹可親,深受學生的喜愛。高老師總愛稱讚孩子們,也經常給凱安開小灶。盡管凱安的漢語考試成績大大低於班級的平均分數,高老師還是讓凱安感覺到他在漢語上是不斷進步的,這讓凱安有了掌握漢語的信心。凱安從不拿自己和班裏其他同學比較,因為高老師從不拿他和其他同學相比,而是讓凱安按著自己的進度學習,她使凱安感到漢語既有趣,又容易。不久之後,漢語便成了凱安最喜歡的科目,他相信自己能學好它。第二年,凱安的漢語成績仍舊低於班級的平均成績,但凱安學習漢語的興趣和信心卻沒有絲毫減退。今年,凱安的成績已經趕了上來,甚至開始有所超越了。凱安的作文成績開始持續上升,之後便一直保持在班裏數一數二的位置上。而且相比英語書籍,凱安反倒更願去讀漢語書籍。他對自己的識字能力頗為自豪,深信漢語是自己的強項。
我對高老師真是滿懷感激,因為她使凱安喜歡上了漢語。更重要的是,凱安很期盼高老師每周的到訪,因為他喜歡和高老師待在一起,希望自己的漢語成績出色,能不斷獲得老師的讚許。
凱文讀高一時開始學習微積分。考試時,他得了最高分——5分。乍一聽,也許覺得他可真不錯。不過他們全班同學在微積分上都得了5分,所以不足為奇(這是個標準的AP考試,由組織SAT的機構負責實施)。不僅如此,凱文他們上一屆也是全班都獲得了微積分滿分的成績。這兩個班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原因就在老師格伯先生那裏。格伯老師讓學生們覺得微積分容易又有趣,每位同學都可以輕易掌握,即便是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也不例外。有些原先討厭數學科目的女生在上過幾次格伯先生的課後,立誌選定數學作為自己今後的研修方向。每位同學都對格伯老師喜愛有加,在教室的各處都張貼著他和學生們的合影。同學們努力地學習,力求掌握微積分知識,想擁有出色的表現,原因是他們喜愛格伯老師。
這也讓我想到了我中學階段最喜愛的化學科目。我的化學成績非常優秀,曾為一個市級的科學博覽會做過化學領域課題的研究,因此兩次獲得該領域的獎項。這些都要歸功於我的化學老師特恩布爾博士。她不辭辛勞地給我指導,鼓勵我,讓我相信女孩也能在化學上表現卓越。我實在太喜歡特恩布爾老師了,我總是希望多些時間和她待在一起。我總會在課餘時間找到特恩布爾老師,向她請教化學方麵的問題,而且也想學習更多的超出課堂範圍的知識。甚至在我高中畢業後,特恩布爾老師仍會寫信鼓勵我。而我呢,每次從大學返家後也會經常去看望她。
某些學校以製造高分學生而聞名。然而我認為,培養出有特點的學生比分數本身更加重要。課堂是否充滿活力與求知欲,同學們是否願意積極學習,是否經常感到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不能達到老師的要求?作為父母,你願意幫孩子找到他喜愛的老師嗎?倘若你是老師,你是否願意真正激發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呢?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些影響將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3.9 如何培養健康快樂的孩子
健康不隻是身體的健康,也包括心靈、智能、人際關係、性格和品格的發展、麵對挫折的能力,還有對社會負責任的意識。如今,“快樂”已經成為一個拿來壓住教育者的口號了,但是我們對快樂的定義和達到快樂的途徑還沒有達到一致。作為三個在美國出生、在國內公立學校就讀過的男孩的媽媽,結合在美國和中國麵試很多申請MIT的優秀學生的經驗,我認為要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需要跨文化,而父母需要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和眼界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首先,我們需要以正確的定位和眼光來看待孩子。孩子是一份寶貴的未打開的禮物,而不是一個經常為我們帶來頭痛和困惑的問題和麻煩。要是我們天天帶著興奮的心情來打開這份禮物,享受孩子帶給我們的一切,他們將會在我們的接納與欣賞裏成長。這樣的孩子有彈性麵對挫折,跌倒的時候能夠爬起來,重新開始,因為他們在父母讚賞的眼光裏成長,擁有自信。要是我們天天懷著焦慮和擔憂的心態來麵對要解決的難題,孩子將會在我們的否認和批評中成長。這樣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好,好像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他在自我否定和消極心態中成長,過度完美主義,不願意冒險,很難承認錯誤或勇於承擔責任。
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書,父母和教育者需要用心去讀。孩子不是一張讓我們按照自己的心意隨意塗抹的白紙,更不是可以按照一個公式來生產的產品。
其次,孩子絕對不能成為家庭的中心。美好的婚姻關係才是家庭的主要關係,而不是親子關係,因為孩子無法為父母的快樂承擔責任。父母的快樂需要被配偶滿足,而不是孩子,因為孩子有一天會長大離開家,留下來的是配偶,不是孩子。孩子需要成長在一個父母相愛的環境裏來培養安全感,而不是在一個為了他的成就而犧牲一切的環境,這樣隻能增加他心理的重擔。父母的婚姻是孩子未來婚姻的教室,也是培養孩子情商的主要方式。美好的婚姻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幸福未來最好的禮物,比名校文憑或事業的成就更重要。
再者,我們需要拒絕搶跑。現在全國都在瘋狂、焦慮、恐懼地搶跑,卻沒有人願意停下來思考大家這麼著急是要跑向哪裏去,為什麼要這樣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犧牲了什麼。我的二兒子凱恩多次被老師要求跳級,但是我們都拒絕了,因為我們不願意把成人對他高智商的期待強加給他,更願意他擁有一個正常的童年,給他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以足夠的發展空間,讓它們跟智商一起發展。一個高智商的孩子不一定在生命的其他部分也能一樣快速地成長。他雖然有能力閱讀一本深奧的小說,但是不一定有足夠的成熟和人生經曆來了解裏麵深刻的意義。我們需要養育一個完整的孩子,不能為了成績而犧牲其他方麵。
最後,快樂不是孩子的目標,而是一個副產品。要是孩子的快樂成為父母養育孩子的主要目標,孩子會成為一個自私、不會為別人考慮的“暴君”。一個孩子從小就需要學會延遲滿足,控製自己的欲望,考慮別人的需要。他也需要父母允許他經過失敗而成長,而不是禁止他失敗,恐懼他失敗——失敗在人生裏一定會發生的。當孩子認為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就不會被挫折打敗,灰心放棄,而是學會迎接冒險、創新、思考,並且從失敗中學習和反思。
孩子們也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休息和出神,發揮內心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無論孩子的智商和能力高低,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管教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責任感,而良好的品格和責任感最終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當一個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格,快樂就會自然而然跟隨著他了。相反,當一個孩子認為周圍的人都應該馬上滿足自己所有的需要,他的自私會讓周圍的人反感他,最終帶來孤單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