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豐盈心態養出的孩子改變世界(1)(2 / 3)

在心理學領域,個體如何與外部世界形成關係以及個體如何感受自身,依戀理論依然很重要。然而,理論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歸納係統。在成長早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確實會形成強烈的、難以磨滅的印記。但是人的一生有無數的可能性。即使是那些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們也有可能在經曆中逐漸成為堅定的人,比如遇到一些可靠的成年人願意張開羽翼為他們遮風擋雨,給他們帶來溫暖、依靠和支持。而原本有安全感的孩子有可能因為不幸的遭遇而成為沒有安全感的成人。父母的教養模式確實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但不可否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不可控不可預見的因素也能影響孩子。要承認“不可控”三個字真的有些痛苦。但從另一方麵來說,並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早期的經曆如何,我們都可以改變自身。[選自瑪德琳·萊文《這是育兒遺傳嗎?真不敢相信,我現在越來越像我的母親了》,282~283頁,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12年版。]

有充分的研究表明,焦慮的潛在結果是思想僵化。父母麵臨的一個問題是,在運用某一特定的育兒方法或理論時思維僵化。當他們看到別人采用一種與自己不同的育兒方法,而且得到的成果“與預期一樣”時,會感到難以接受。我們習慣於評價或是糾正別人,不允許別人有不同,又或者譴責別人沒有按照正確的方式做事,陷入舊時所習慣的焦慮狀態。這種類型的思維定式根植於根深蒂固的恐懼和完美主義,即使披著寬容、善良和無條件愛的外衣。我見過很多父母,孩子一哭就去撫慰,因為他們篤信哭是對孩子的傷害;我也見過很多父母逼著孩子訓練,隻求在比賽中孩子能獲得獎牌去滿足父母對“成功”的定位,他們無視孩子的哭聲和請求,因為他們自信,隻有自己才知道什麼對孩子最好。

另外一種對情感依戀理論的錯誤解讀是,一旦思維定式在幼兒時期形成,那麼這種依戀將無法再獲得。這是對人類適應能力的輕視。我和先生在教養課堂上曾經談過一個很普遍的公式:

親密關係+管教=順服

惡劣關係+管教=叛逆

這是根據麥道衛博士的著作《6A的力量》提出的。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是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沒有這個基礎,任何依戀都不會發生,所有的限製也會被認為是控製。然而,一旦奠定了這項基礎,我們就需要考慮養育的高層次情況,通過培養和管教孩子的態度和習慣,培養負責任的孩子。沒有外部的壓力和訓練,孩子永遠都不會成熟,永遠保持著孩子的狀態,被自身的感情和欲望所奴役。當下很多悲劇的產生都源於家庭對孩子無條件的溺愛,忽視對成熟度和負責任個性的培養,以及父母過於注重孩子外在表現是否良好。真正安全的情感依戀,是指父母足夠成熟、勇敢和智慧地把愛與管教都給予孩子。

當我們的孩子還小時,我和先生對“給孩子的限製到底多嚴格比較合適”這樣的問題產生了分歧。我先生的父母從小對他非常寬容,總是準許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這導致他總是被同齡的孩子們認定太專橫和自以為是,因此欺負他。我們的孩子出生後,他決定要嚴格要求孩子們,這樣一來,才不會重蹈覆轍,經曆一些他曾經經曆過的痛苦。這是我先生總結自己過去的經曆得出的結論。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因此我沒有安全感,孩子們一哭,我就感到特別焦慮。這樣一來,我們就必須在“界限”方麵達成一致。首先,我們要檢驗自我,坦然承認自己的過去和獨特的性格會給自己管教孩子的風格帶來偏見與影響,然後卸下自己的思維定勢,形成一個健康的、有彈性和有自我檢討和調整能力的育兒風格。

我從小就形成了完美主義和焦慮的性格特點。因此,當回憶自己建立依戀關係的過程時,我非常感謝那些讓我有機會重建安全感的人。沒有他們,我可能也變成了一位神經質的“直升機父母”。我現在仍在摸索當中,但是當焦慮冒頭時,我能馬上意識到。也許我的依戀經驗能拋磚引玉,鼓勵如今許多的焦慮父母拋棄焦慮,尋求安全和自由的情感依戀。

我重建依戀的故事

移民意味著去往一個全新的國家,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說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毫不誇張地說,移民就意味著新生。孩子們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必須依靠他人的幫助才能過基本的日常生活。

我從中國台灣移民到加拿大是一個失敗的情感依戀例子。移民後,我是當地學校唯一的華人,麵臨著種族偏見。我與新社區並沒有形成強烈的依戀,隻是很高興能身處其中而已。

我第一個較為強烈的情感依戀是在MIT形成的。大一時,我是全校100個國際新生中的一員,得提前一周報道,由師兄師姐們照顧我們。國際事務學院的院長尤金(Eugene Chamberlain),非常仁慈、親切,他的辦公室與我的宿舍離得很近。他對我來說,漸漸成為父親一般的長輩。很快,我活潑的個性得以在高接納度的校園裏展現,我積極投入到國際學生協會的活動之中。我有位叫約翰林的師兄,他來自委內瑞拉,是國際學生協會的主席,他帶著我進入這個協會,並視我為自己的妹妹。他總是在選課、旅遊以及戀愛等方麵給予我建議。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我的潛力和領導素質,給我機會與他一起協調各種活動,為我提供資源,使我在大二時有機會操辦了一個有60個國家學生參加的會議,展示他們的民族特色,分享各自的文化。最終我成功接替他成為國際學生協會的主席。同時,我也不斷得到尤金院長的幫助,要知道,他可是一個資源寶庫。對他們的依戀在今天仍然在繼續。從這個協會走出來的一群好友,即使已經分散世界各地,可是仍然保持著聯係,關係依舊親密。當幾年前尤金院長去世時,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前去參加他的葬禮。為他哀悼的“子女”有國家領導人,世界500強企業的董事長,也有像我一樣的普通家庭主婦。尤金院長一手帶著我進入大學生活,他的愛和鼓勵以及社團兄弟姐妹們的支持和幫助使我最終收獲了友誼和接納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自願年複一年擔任MIT的麵試官,因為MIT是我的第二個家。

在這之後,我還有更多的“第二家庭”:我的婚姻學習小組,在洛杉磯的媽媽公主小組等等。我有幸遇到了帶領我們前行的導師,也遇到了能一同前行的朋友,我們親如兄弟姐妹。我們在波士頓的牧師和師母,不但主持了我們的婚禮,還帶我們上了一整係列的婚前輔導課程。當年牧師開著破舊的車,穿著最簡樸的衣服,與妻子帶著他們兩歲的女兒,穿越整個校園幫助我們。他們簡直成了我和先生的家長。當我的孩子們還小時,他們的三個女兒總是陪著我們那幾個精力充沛的男孩玩,這樣才讓我們有時間和他們一起探討婚姻與為人父母之道。現在我們的孩子都大了,我們也為別的有需要的家庭做著同樣的事情。我後來才知道他和妻子竟然都來自極富裕的家庭,但他們身上絲毫沒有任何奢華生活的影子,而是默默地將時間和經曆慷慨地給予如我一般需要幫助的學生。

我們來到北京也是出於一種類似於“鄉戀”的情結。在動身之前,導師建議我們第一年先適應中國的文化和語言。我們的孩子進入中國當地學校學習,我們也逐步和孩子同學的父母建立起友誼。我和先生在北京找到了新的人生導師。導師和他的妻子會慷慨地和我們分享他們在中國生活的經驗,以及在中國的工作之道。從導師身上,我們目睹了他們在工作中的成就,對中國的熱愛以及無私的奉獻。來自千鄉萬才公司的林光信博士夫婦就是值得我們信任的導師,他們介紹我們一家去甘肅教英語,這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形成了新的情感依戀。我們到現在還與甘肅的一些學生保持著聯係。就這樣,中國變成了我們的“第二個家”。

環境和境遇帶給我的力量,使我獲得了足夠的情感依戀和安全感,讓我懂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能夠有足夠的勇氣麵對生活中出現的任何困難和恐懼。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在愛孩子時,不放棄讓孩子養成規矩的努力,以及為了孩子能成長為有見識有擔當的人,對孩子采取適當的“嚴愛”,這樣一來,我才能保證孩子成長為與我們有共同價值觀的人。

3.3 走出婚姻裏沿襲的模式

原生家庭對人的婚姻有很重要的影響。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同時,需要剖析自己原生家庭的環境,看清裏麵存在的問題,從而努力地走出沿襲的模式,建立自己全新的幸福婚姻和家庭。下麵是幾個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影響的實例,希望對讀者有所借鑒和幫助。

實例1:否認問題的存在

鮑勃的父母分床睡已有多年。除了必需的溝通,他們幾乎不和對方交談,並且從來不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對方的愛意。但是即使是這樣,鮑勃的家庭生活仍然是安靜有序的,父母沒有過任何爭吵。在和安娜結婚一年後,鮑勃用兩個人的存款去投資朋友的一個項目,結果失敗了。安娜發現此事後感到很受傷,因為鮑勃投資前沒和她商量就擅自動用了這筆錢。於是,安娜搬到了另一個房間睡。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分房睡三個月了。鮑勃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道歉或試圖尋找辦法讓兩人能對這個重大的經濟決策失誤釋懷,而是選擇假裝一切照常。安娜漸漸地心灰意冷,對這段婚姻關係開始失去希望。鮑勃在孩童時代養成的衝突應對機製使得他能夠自如地應對父母的冷戰,但當他組建自己的家庭時,他卻不會正麵解決衝突,不知道要承認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鮑勃這樣的應對機製,要麼會導致安娜徹底崩潰,要麼會激發安娜反抗,直至失去信心,最終和他離婚。

實例2:逃避、幻想、理想化現實、假裝不在乎、發呆

李強生長在一個父母每天都會爭吵的家庭。如果哪一天父母沒有爭吵,母親就會對父親或他嘮叨不停。對此,李強經常選擇去看書或玩電腦遊戲以逃避母親的嘮叨。和YY結婚後,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李強就會習慣性地看電視或是玩電腦遊戲。看到他明明閑著卻不幫忙幹家務,YY感到很懊惱,於是就在李強身邊嘮叨。李強不但不傾聽妻子請求幫助的心聲,不改正自己的行為,反而越來越專注在自己的遊戲上。他這種應對的機製在孩童時代,當身處爭吵不停的家庭時可以幫助他避免傷害,但成人後仍使用這種機製逃避衝突,他注定會重蹈覆轍。他的逃避,使他難以享受與妻子更親密和諧的關係,令夫妻關係日益糟糕。

實例3:壓抑感受、麻木、冷漠自己、跟自己的感覺隔離

蕾切爾是家裏“沒人要的孩子”,總是惹繼母生氣。她的親生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為了給她更多的照顧,父親選擇了再婚。父親工作很忙,經常出差,而年輕的繼母很討厭她。為了應對這種狀況,蕾切爾試著讓自己變得麻木,讓自己與真實的情感隔離,決定一旦有機會就遠離這個家。後來,她找到合適的人後就結婚了。但她發現自己很難對自己的丈夫有很深的情感。久而久之,她的丈夫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應對機製,那就是變成工作狂。由於蕾切爾選擇將自己的情感隔離,無論好的壞的情感,這導致她在婚姻關係中無法與丈夫有更進一步的親密感。

實例4:轉移情緒(憤怒、憂傷)到別人身上

瑪利亞的媽媽經常受到婆婆的嚴厲指責,丈夫卻沒有為她挺身而出。對此她憤怒不已,但是又不能多說什麼,因而隻能遷怒給女兒瑪利亞。漸漸地,瑪利亞也學會將她的情緒轉移,將怒氣都發泄在“安全”的人或事物上,諸如學校裏看起來呆笨又弱小的男孩。有時在街頭也能看到類似的景象。比如,在餐館裏被妻子責罵的丈夫往往會對身邊的服務員發飆;因婆婆而惱怒的妻子常常會衝營業員大聲指責說他們收費過高。這種應對機製可以避免重大的衝突和隨之而來不可避免的家庭戰爭,但是同樣也妨礙了衝突的真正解決以及妥協的最終達成。這種根源問題若不被解決,將會一次又一次地浮出水麵,產生越來越多的挫敗感和憤怒感,從而需要新的途徑來轉移這些不良情緒。

實例5:轉移目標

電影《活著》詼諧且形象地刻畫了轉移目標的方法如何有效。為了轉移丈夫的注意力,不讓他因為兒子輸光了家裏的錢而動怒,妻子特意用一塊濕布給丈夫擦臉。擦臉讓丈夫忘記了憤怒,兒子賭博的事也不再被提起。直到有一天,兒子賭光了所有家產,全家人被掃地出門。轉移目標這種方法對於孩子逃避問題也許管用,但當孩子長大成人需要麵對成人世界的現實問題時,再使用這種方法就會是致命的。因為錯誤行為越是長時間得不到糾正,其最終導致的結果就越致命。除了要學會轉移目標以避免負麵情緒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立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在長大成人後足夠成熟,並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活著》這部電影中,好賭的兒子最後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整個家庭為他承受惡習的後果,並開始從教訓中學習今後該如何過自律的生活。

實例6:情感補償

戴安娜一直都是個“好女孩”,但她的父親卻喜歡喝酒,因此常常因喝酒成癮而被解雇。她的母親一邊得忍受別人輕蔑的眼光,一邊還得出去做清潔工以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同時還得設法去改變丈夫不良的行為。事實上,戴安娜從未有過真正的童年,因為在很小的年紀她就得一邊自我照顧,一邊幫母親打理整個家庭。母親工作一直很辛苦,因而很容易突然情緒失控而動怒,對身邊的每個人大聲斥責。盡管如此,戴安娜還是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班裏的成績也是排名第一。她不自覺地變成了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都高標準、嚴要求。後來,在她的婚姻裏,她變得難以尊重自己的丈夫,因為丈夫常犯令她難以忍受的錯誤。她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井井有條地操持著自己的家。盡管她對這個家勞心盡力,但家裏卻缺少歡笑。後來有了孩子,她變得愈發焦躁,對家裏的衛生過分地要求完美,甚至開始把丈夫當傭人使喚,差遣他隨時待命做各種事情。不久,她的丈夫就開始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上,與另一位願意耐心聽他抱怨的異性夥伴共事,這夥伴能給予他妻子所不能給的關愛和友誼。不自覺地,戴安娜孩童時因照顧家庭而形成的完美主義,在婚姻關係中逐漸地將自己的丈夫推離了自己。

很多時候,擁有兩種截然相反應對機製的人往往最終會結成連理。當婚姻裏發生碰撞時,各自使用自己的模式去反擊,這必然會導致負麵情緒的產生,並且這種模式將代代相傳,繼而阻礙我們甚至下一代與心愛的人發展親密的良好關係。

長大或變得成熟,很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能夠以正麵、深思熟慮和客觀的態度坦然麵對自己負麵的情緒,將之與已發生的事區別開來,並著手解決(無論它是衝突還是挑戰),而不是被各種負麵情緒所包圍。成熟意味著有勇氣及時解決難題並有責任感地兌現自己的承諾。

希望我們都能有這樣的勇氣來摒棄孩童時代的應對機製,努力學習溝通、解決衝突、處理問題,試著學習道歉,原諒自己和配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在組建自己的家庭時也能用健康的應對手段來處理負麵情緒和棘手的難題。

3.4 完美主義的特征和修正

完美主義的特征

①做錯一件事後,很難不去想這件事。

②要是失敗了或犯了錯,會對自己很失望。

③做事一定要做到完美,差一點都不行,不然就幹脆不做。

④不願意嚐試新的體驗,因為害怕被拒絕,也因為沒有十足的把握。

⑤有強烈的競爭傾向,很難輸得起。

⑥跟別人爭論的時候很難主動認錯。

⑦對自己、對別人的期待都非常高,也容易自責和論斷別人。

⑧認為家長對自己的期待過高,自己無法達到。

⑨常常給自己強加壓力,雖然覺得很累,但還是覺得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必須要做好。

⑩常常覺得自己“應該”如何。

[11]認為尋求別人的幫助會讓自己顯得軟弱,寧願靠自己慢慢摸索。

[12]即使很多人都放棄了,還繼續試圖完成這件事。

[13]很難徹底完成一件事,因為不斷修正。

[14]要是別人做錯了,覺得有必要去糾正他們。

[15]對自己或別人都缺乏耐心。

[16]對別人的要求和期待很敏感。

[17]經常為自己製定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18]很介意在別人麵前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