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豐盈心態成就孩子最棒的4Q(5)(2 / 3)

學會豁達麵對輸贏有助於建立人在生活中必需的品格。

下麵是好的贏家和輸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好的贏家:

為一場好比賽而感謝輸家;

贏了自然高興,但不揚揚得意;

避免過度自信乃至膨脹。

好的輸家:

為一場好比賽而感謝贏家;

不因為輸了就悶悶不樂或大發脾氣;

絕不因為輸而責備別人;

把重點放在他們學到的東西和下次如何發揮得更好上。

2.3.5 謙卑的魅力

小女孩與神奇的小藥丸

小時候,我讀過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生來很笨,有一天,她發現了一顆神奇的小藥丸,能讓她變聰明。不過,這顆藥丸是有一定使用期限的,但那位小女孩對此並不知情。她順利地過了一段時間,這期間她如有神助,什麼難題都能輕而易舉地解決。終於有一天,這顆神奇小藥丸失效了,她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甚至連最簡單的題目都答不出來。

我一路走來,始終覺得自己就是那位小女孩,也是生來就有些笨的,但機緣巧合之下,吞食了一顆能讓我變聰明的神奇小藥丸。然而,這顆小藥丸總會在某一天失效,我苦心經營的這個騙局終將會被揭穿,回到自己本來的麵目。不知怎的,這種擔憂真真切切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揮之不去。

我至今記得在八年級時(我六年級時從中國台灣移居加拿大),我把第一張近乎完美的成績單帶回家時的情景。除了體育課得B外,其他課我得的全是A。我記得爸爸隻問我那個B是怎麼回事,而對我刻苦學習所得到的其他所有A不置一詞。追思往事,我意識到父母是想要我保持謙卑,而我一路成長起來,也從未得到他們諸如“幹得真棒”這類的稱讚。當其他人在我父母麵前誇我時,他們總是迅速駁回,或提起我的某種缺點,以讓其他人相信我實際上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麼聰明優秀。他們這麼做,當然是為了保護我,讓我遠離驕傲自大。盡管我在學校總是聽到各種言過其實的讚揚,但在內心深處,我感到我其實就是那個小女孩,而我父母知道真相,因此他們並不承認我那個不真實的“自我”。最終結果就是:一個年輕的女人,她經常感到不安全,也不確信她自己是誰,她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在這世界其他人眼裏,我是一個謙卑的女孩,但實際上,我茫然不知何為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謙卑

我曾與許多優秀的中國學生麵談過,總的來說,我經常遇到兩類人:一種人非常自大,自視甚高,感覺自己受到奉承和讚美理所當然;另一種人則過於不自信,認為自己毫無優勢可言,也過於害怕自己會被困難或競爭壓倒。而且奇怪的是,男孩傾向於過度自信,而女孩傾向於過度不自信。情況屢屢如此,以至於在遇到那種“罕見”的人時,我總會由衷地感到高興,因為這種人自信但不自大,能心懷快樂和感激之情接受他人的稱讚。

一位睿智的長者曾經告訴我,否認自我天賦和才幹其實體現了自大的輕率一麵,因為歸根結底我們還是念念不忘我們自己,哪怕是我們的不足和弱點。而真正的謙卑源於盡心盡力地發現我們到底是誰,是什麼使我們與眾不同,接受並擁抱我們的強項和弱點,運用我們的天賦為周邊的人群帶來益處。借用泰隆·愛德華茲的話來說:“真正的謙卑並非一種自暴自棄、卑躬屈膝且自輕自賤的態度,乃是對我們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正如造物主眼裏的我們一樣。”

釋放天賦,而非隱藏

我父母家曾經有許多套極其昂貴的瓷器,它們或是被小心翼翼地包裹收藏起來,或是在我們家的櫥櫃裏展覽著。許多碗碟由於實在昂貴,從未取出來使用過。在我結婚後,我父母從英國為我買了一套威基伍德(Wedgewood)瓷器,但卻一直將其包裹收藏在地下室裏。當我想使用這套瓷器時,母親說她要為我安全保管它,因為我那幾個小孩子可能會弄壞這些瓷器。等我的孩子長大後,她再把這套瓷器交給我。然而,這些碗碟至今仍收藏在地下室的箱子裏,還沒有從包裹裏拿出來過,更別提用了。

有時,我們就是像對待昂貴的瓷器那樣對待自己的天賦和才幹,讓它們安全地隱藏起來,保護它們遠離潛在的損害,卻從不按照它們最初被設計的目的取而用之。在我們試著保持謙卑,不自誇自炫時,我們也錯過了使用和培養這些天賦以幫助他人的機會。

我父親曾經買過一輛昂貴的瑪莎拉蒂跑車。由於溫哥華市的限速規定,他開車總是慢悠悠的。一段時間後,這車常常出故障,每次去修的時候,花費都相當昂貴。技工告訴我爸爸,這車老出問題是因為它是專為賽車道而設計的,引擎以每小時超出140公裏的速度轟鳴對它而言才算正常。如果持續在低檔狀態下行駛,引擎就會開始出故障,功能開始不正常。為避免車出問題,我父親隻好把車開到郊外,讓引擎每周能有一次充分運轉的機會,因為郊外的速度限製更高一些。自他這麼做以後,他不僅體驗到駕馭高級跑車的激情,而且他的車再也不輕易出問題了。

當我們沒有最充分地運用我們的天賦,而隻是使用其中一小部分時——也許因為恐懼,也許因為自信不足,我們就像那輛高級跑車,由於引擎未得到充分使用而出現故障。

奧斯卡獲獎電影《烈火戰車》的主人公埃裏克·利迪爾(1902~1945)是蘇格蘭人,第八屆巴黎奧運會400米跑冠軍,優秀的教育家,曾在天津任教20年。有一次他姐姐問他為什麼不趕緊做好前往中國的準備——那是他所熱望的,反而在這裏浪費時間練習跑步。埃裏克·利迪爾對他姐姐說出了一句經典台詞:“當我跑步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上帝的喜悅。”當我們充分運用自己的天賦時,情況正是如此。沒有理由以“不想炫耀”的名義隱藏我們的天賦或否認它,不過,我們如何運用天賦,確確實實至關重要。

天賦的責任

當我的孩子因某個科目或某項運動贏得獎勵時,他們通常會充滿自豪地回到家裏,我也會和他們一同分享喜悅。我不會故意貶低他獲得的成績的意義,或認為這對他來說無足輕重。不過,我願讓他們想起電影《蜘蛛俠》裏皮特·帕克的叔叔所說的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正是這句話引導著皮特·帕克一直前行。

是的,你的確非常聰明!是的,你唱得棒極了!是的,你跑得很快……那麼你想過你要運用這聰明的大腦做點什麼嗎?你準備怎樣用你那動人的嗓音(或飛毛腿)給別人帶來益處呢?是的,你愛你的家庭。那你想過為什麼你生在美好的家庭裏而有人卻生活在另一種環境裏嗎?在那裏,連你所知道和看見的一小部分內容,他們也沒有機會學習和看見。

提醒我們的孩子心存感恩的最好時機,不是在他們做錯事時利用這些問題當作某種威脅,而是在他們正做得很優秀的時候。因為正是在這些時刻,他們的心最為開放和善於接受。我的夢想就是我的孩子在將來能以某種正確的方式運用他們的天賦,從而感受到造物主加在他們身上的喜悅。

培養謙卑,需要恩典

真正的謙卑並不是一次性圓滿完成的,它需要在規則和期待中加以清晰而高規格的設定,並在能持續體驗到恩典的環境裏發展起來。隻有當我們的孩子意識到他們沒有什麼東西是理所當然得到的,而很多東西卻被慷慨地給予了他們時,謙卑才能來臨。恩典是我們不應得的賞賜,通常在我們最不期待它的時候而會獲得。比如說,我先生對孩子有極高的期望值,想從他那裏得到誇獎,哪怕是一個字都非常困難。我的孩子知道當爸爸說幹得很好時,他們是真的配得上他的誇讚。相反,褒揚和鼓勵的話出自我口就輕而易舉,因為我本性就喜歡鼓勵讚美別人。

我先生曾經計劃帶兩個大孩子外出看電影,當我們收拾整齊、準備妥當時,這兩個孩子卻開始爭吵起來,起因是凱恩用一個凱文不喜歡的綽號叫他。凱恩立刻明白自己不得不麵對說話草率的後果,那就是把“我將隻用我的話建設別人,而非傷害別人”這句話抄寫三十遍。他深感抱歉,心裏明白這是他必須承擔的後果,但同時又擔心這樣就來不及去看電影了。

就在他準備抄寫那句話的時候,我先生在他身邊坐下來,開始陪他一起抄寫。他告訴凱恩他不能取消這個懲罰,因為這是經大家一致同意的,但他會幫忙抄寫這三十句中的二十句,因為自己寫得要快一些。我們全都為他的舉動所感動,在此爸爸承擔了凱恩口不擇言的後果。而這樣做所收獲的,是一個更懂得感恩、更順服,也更謙卑的孩子。

謙卑由恩典激活和驅動,這使凡事靠律法推動的(即“律法主義”)生活風格敗北。這兩種風格存在著天壤之別。

律法主義與恩典的區別:

動機。律法主義做事是為了履行“交易”中的責任;而恩典能收獲愛和支持,是作為禮物,不需爭取。

結果。律法主義導致我們做事是為讓人看見;恩典使得種種工作乃是出於心甘情願的順服,並被彼此的關係、感恩和忠誠所激勵。

欲求。律法主義欲求實現種種外在的需求,而非正確的內在心態;恩典把重點放在正確的心態。

服從程度。律法主義導致其行為是選擇性的——在一些領域踏實做事,但並不願意在其他領域也服從;恩典帶來一份內心的承諾——所有領域的服從,認為哪怕在一個領域的反對也是一種背叛。

拉比諾·尼爾頓·邦德是拉美當代著名作家,他說許多人認為謙卑是自大的對立麵,但其實謙卑是一個平衡點,自大的對立麵實際上是自卑。一個謙卑的人,完全不同於一個不能認可、欣賞自我的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是這世界奇跡的一部分。

在電影《赤壁》裏,劉備身為領袖,總能激勵他人不惜性命為之冒險犯難,行非常之舉。反觀曹操,卻是依靠狡猾的手段駕馭手下眾將官,使人害怕而受其操縱。影片裏有一個情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當周瑜在劉備的營房裏散步時,親見劉備正在為他的部下編織草鞋。劉備雖已成為備受尊崇的領袖人物,他居然繼續為他的部將們親手編織草鞋,這一雙雙草鞋足見其仁愛之心。這一情景不僅深深打動了周瑜,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於向他和其他見證者解釋為什麼那些人對劉備如此死心塌地,忠貞堅定。

每當我們檢視曆史上那些能激起其所率之眾忠誠之心的領袖時,我們會發現謙卑和服務這一共同的品質。通常,這些人起初並非誌在成為領袖,但正因其謙卑的品質,他們被置於領袖的位置。就如美國海軍將領約瑟夫·羅傑斯所言:“身居高位者,慣於深入底層。”

2.3.6 做“水管式”的人

多年來,我與先生作為MIT校友麵試官,審核了很多申請者的資料。其中,“是否曾參與誌願者活動”是一項重要的考核標準。

我們該如何判斷,學生參與誌願者活動隻是為了在申請中加分,還是真正從活動中受益?麵試官並不好糊弄,隻需幾個回合的問答我們就能得出答案。

①首先最基本的問題是,在這些誌願活動中,你自身的知識或技能是否學以致用並得到增強。這是初涉誌願活動的學生必須學習的第一課。從事誌願活動,不能隻是憑借一腔蠢蠢欲動的激情。在這個過程中,你應當讓受助者從你的服務中獲益,而你自身也能得到成長。

②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強項和興趣?因為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代表著自我認知。許多年前,在我們全家去甘肅做誌願英語老師時,有一次,我們夫婦都病倒了,凱文代替我們授課。通過教課,他表現出了教師的天賦和興趣,從此我們開始培養他教課的技能。回到北京以後,他開始擔任小孩的家教老師賺取零花錢,他的教授也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這樣一來,授課的技能和愛好會跟隨他一輩子。

③這些誌願者活動是如何幫助你發現自己的缺點,並最終接受缺點並取長補短的?發現並接受自己的缺點意味著心態的成熟。

我們全家人都是網球迷,經常分析這個專業球員哪裏打錯了,那個專業球員哪裏應該進步。但當親身站在網球場上時,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這些球員的厲害。我常見一些驕傲的、“多才多藝”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從而輕易地去評判詆毀別人。但我擔憂他們像隻進不出的水桶,裏麵裝的是死水。有理論沒有實踐很容易帶來無知的驕傲。有了實踐以後才能依據理論來看清自己離理想有多遠。

相反,做一個“水管式”的人,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管道,卻擁有一直流淌不息的活水,這些活水能夠給周圍的人提供生命所需,滋潤他們。他們用“活水”充實了自己,也讓別人受益。更奇妙的是,我們會發現水管流動的水量越大,活水的流動率也越快,水也就越新鮮,越有活力。

我們常常挑戰自己,也挑戰孩子們,鼓勵他們做水管而不是水桶。知識或技能就好像流進來的活水一樣,學到了就要使用。活水可以祝福別人,滋養生命。如果你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隻停留在簡曆或是大學申請書上,那你就隻是一個水桶,而不是水管。水桶裏的水是死水,沒有生命,因為水沒有流動的機會和空間。如果你肚子裏麵的學問沒有讓周圍人受益,那你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驕傲、沒有深度、不了解自己的可憐人,比水桶裏麵沒有水的人還要可憐,至少沒有水的水桶不會發臭。有一句古老的箴言說:“知識叫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做水桶式的人很容易驕傲,因為他們雖然容量很大,能裝很多水,卻缺乏愛心,無法讓水桶裏的水流出去跟別人分享。他們容易成為評論者,因為他們缺乏實踐帶來的謙卑。就像孩子們打網球一樣,自己親自打以前很容易評論別人的技巧,但是學會打球以後再看到別人打就謙卑下來了。因為他們體會到了要把球打到那個境界要下多大的功夫,又是多麼艱難。

當我們運用所長服務於他人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力量是多麼薄弱,我們其實很缺乏愛的能力。但對弱點的自我挖掘會讓我們顯得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實和謙卑,更能體恤他人。

④從服務對象身上你學到了什麼?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參與誌願活動的時候,無論他人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智力情況、身體情況如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們傾向於幫助那些比我們不幸的人,因此我們經常會下意識地帶著一種優勢心態去幫助他人。但我們可以從受助者身上學到麵對挫折和失敗時的韌性,麵對不公平時的勇氣和持久,以及他們麵對非常有限的資源,卻別出心裁地想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或願意犧牲自己幫助他人生存的美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你曾經體驗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