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被解放的凱安
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仿佛那不是領受的呢?
——《聖經·哥林多前書》
我們家始終秉承一個信念:那些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值得人驕傲或者特別值得肯定,它們隻是需要被管理的天賦而已。
被凱恩女友的美貌迷得“神魂顛倒”的凱安請求這個女孩教自己小提琴。然而,上了六個月的課程後,他的小提琴技巧並沒有取得多大進步。在凱恩和女友分手之後,已經喜歡上小提琴的凱安央求我給他換一位小提琴老師繼續學習。又學習了三個月後,凱安的進步依舊不明顯。我們這才開始懷疑凱安可能沒什麼音樂天賦。他的兩個哥哥開始學習樂器的年紀都比他大,卻進步飛快,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凱安也該如此。當我谘詢他的小提琴老師時,她給了我一個硬邦邦的回複。她說,凱安不是那種聽一段曲子就立即知道如何演奏的音樂神童,他要想取得進步,除了努力練習,別無他法。當我問她每天需要練習曲子多少遍才會有顯著進步的時候,答複是凱安每天需要重複練曲不少於十遍。之前的實際情況是,凱安每天隻在興致來時,草草練習兩三遍而已。盡管如此,知道凱安並沒有音樂天賦反而讓我們卸下了心中的大石,也促使我們督促凱安每天反複練曲,不急著去學習新曲子。
自打凱安每天安分守己地完成十遍重複練習後,他的進步開始顯著。接下來的一個月裏,他消化了整本樂譜。為此他變得更加自信,更為喜愛小提琴。他十分享受那種對曲調了然於胸並讓它在琴弦上隨意流淌出來的美妙感覺。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瑪德琳·萊文將這種感覺叫作精熟動機,這是一種由接觸到堅持,最後成為專家的學習模式,也是最容易指向成功未來的模式。
在後來的反思中,我和先生發現,當凱安的兩個哥哥分別在11歲和13歲接觸樂器時,我們從沒有懷疑過他們的能力,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摸索:凱文通過一本書學會了吉他和弦,凱恩則通過網絡視頻學會敲爵士鼓。我們以為他倆的音樂領悟力是與生俱來的,卻沒意識到我們每周日做禮拜時的例行演奏,無心插柳地成為鞭策他們努力練習的動力。當凱安開始接觸樂器時,我們不再做每周日的例行演奏,又沒有持之有效的訓練,即使他興趣濃厚,進步也相當緩慢。我們沒能及時嗬護好凱安對音樂的熱愛和隱藏的才華。
在《讓人震撼的育兒術》中,作者對於斯坦福大學社會和發展心理學家卡羅·德維克博士的研究成果有這樣的描述:
德維克博士派了四位女性助理研究員到位於紐約的五年級班級中做實驗。實驗要求研究員帶孩子一個個依次走出教室,進行一組由簡單拚圖遊戲組成的智商測試題。這組題目對所有孩子來說,都很簡單。當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當場告訴他們各自的得分,並相應給出一句表揚。隨後,研究員將孩子們隨意分組,其中一組孩子被表揚的是他們的智力,如“你很聰明”;而對另一組孩子則表揚他們的努力,如“你很努力”。
為什麼隻有一句表揚?“我們想知道孩子們到底有多敏感,”德維克博士解釋道,“我們預感到,一句話足以看出效果。”
之後,學生們擁有第二輪測試的選擇權。選擇一是參加一個比第一輪難很多的測試,但是告訴孩子們他們能在測試中學到很多東西。選擇二是跟第一輪同樣簡單的測試。那些被表揚為聰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選擇了簡單的測試,也就是說“聰明”的孩子們選擇了逃避。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德維克在她的學習摘要裏麵寫道:“當我們表揚孩子的智力時,等於告訴他們,這場遊戲的名字是——放聰明點,不要冒險犯錯。”的確如此,這些五年級孩子的做法驗證了這一點:他們選擇了“放聰明點”,避免遇到尷尬的風險。
在第三輪中,五年級的孩子們沒有了主動選擇權,他們隻能做一套難度相當於七年級水平的測試。毫無意外,在測試裏,孩子們全軍覆沒。但是答題過程中,最初隨機分出的兩組孩子,他們的反應截然不同。那些首次測試被表揚“很用功”的孩子並沒有表現得如臨大敵。“他們想盡各種方法來解題,讓自己樂在其中。”德維克回憶著,“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中很多人說:‘這是我喜歡的測試。’”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就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為失敗恰好證明了自己其實一點都不聰明。“隻是看著他們,你就能發現他們的負擔和不安。他們渾身冒汗,苦不堪言。”德維克說。
在第三輪人為安排的失敗測試後,德維克的研究員讓這些五年級的孩子參與了最後一輪測試,難度和第一輪相仿。結果表明,那些被表揚用功的孩子成績比第一次測試大概提升30%左右;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比之第一次成績卻下降了大約20%。
德維克懷疑過有些表揚可能會事與願違,但她自身也驚訝這影響竟如此之大。“強調努力的重要性,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這是一個可控製的可變因素,”她解釋說,“他們能逐漸認清自己,並最終走向成功;而強調與生俱來的智力,會讓孩子覺得這個東西太過虛無縹緲,根本無法控製,也不知在麵對失敗後,該如何反應。”
經過不斷地重複實驗,德維克發現這個結論適用於所有學生。它影響著男孩女孩們,尤其是最聰明的女孩們(她們都在接下來的失敗中崩潰了),甚至學齡前的兒童都無法免疫這種表揚的反作用。
因此,選擇如何表揚孩子將決定他們未來會朝哪個方向走。如果我們隻關注孩子的智力而忽略了其他,孩子的感觀會建立在他自己不能控製的先天條件上,而不是那些可控的因素。在不同的表揚麵前,有的孩子選擇操控自己的感觀,鬥誌昂揚勇於承擔風險,從錯誤中學習,成長得更加強大,每次都會做出更好的選擇;有的孩子卻害怕風險和失敗,待在一個虛構的安全地帶,無法成長為成熟的和擁有完整人格的人。
凱恩曾對我說,他有很多朋友是“懶惰的天才”,他們甚至宣稱,隻要他們願意,就會輕鬆取得比凱恩還高的分數。因為有些人的智商測試結果顯示他們是聰明之極的天才。但是,他們想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的想法從未付諸行動,於是時至今日他們的智力仍未經證明,從沒有真正使用過。
其實,學業優異的人,往往不是天才,而是勤勤懇懇低頭奮鬥的人。人生何嚐不是如此?
2.3.4 體育精神與品格
體育精神的意義擴展延伸,已經遠遠超出了體育領域,更多地是指在任何領域的比賽中個體的行為表現,從鋼琴比賽到網球比賽,或者學生委員會的選舉。在當今這個世界,比賽的贏或輸往往就意味著機會之門的開或關。能否被一所學校錄取,能否得到一份心儀的工作或進入一個圈子,都是如此。為贏得這些比賽所下的賭注如今已經越來越高。結果在殘酷競爭性的環境裏,許多孩子喪失了他們應有的禮貌,更有甚者,喪失了他們的品格和自尊。
體育精神的違反者中,一些人就是父母。凱文6歲時有幾場孩子之間的足球比賽不得不取消,因為對裁判的判決感到不滿,兩對父母發生了爭執,結果引發了一場拳腳大戰,導致那位裁判被送往醫院。6歲大的孩子純粹是為了娛樂而踢球,所有的教練和裁判都是誌願者,他們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隻是想幫孩子們培養對足球的熱愛。沒想到有些孩子的父母會爭執到如此地步。
那兩對父母的行為正是一種日益明顯的社會傾向的反映: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父母的這種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態,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這樣盲目爭強好勝的父母帶大的孩子也許會成為那種人——最終被檢測出在體育比賽中使用了興奮劑或賄賂裁判,或以欺騙手段贏得第一名。自尊被犧牲後,比賽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樂趣,因為重點被放在了“勝利”這個結果上。
比賽,對孩子來說,是檢驗他們品格的最理想方式,對父母來說,也是教導孩子豁達地對待輸贏的理想機會。深入理解體育精神,從長遠來看,有利於孩子在人生這場比賽中獲勝。體育精神能幫助我們的孩子控製情緒,同時還能在情緒重壓和精神緊張時關注別人。學好體育精神這一課,最大的贏家是我們的孩子,因為他們對自身、對自己的力量、弱點、動機和熱情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不過在比賽中有一些因素是要留意的:
①遵守規則。製定規則,是為了保證比賽帶來最大的快樂。如果我們學好了規則並依照規則打比賽,那麼,按規則獲勝就十分正當,更加令人欣喜。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一項運動,也同樣適用於生活。比如說,當凱文從當地學校轉到一所國際學校時,雖然他所有的考試都得滿分,卻在數學課上隻拿到一個B的成績——在這裏獲得好成績的規則不同於他在北京當地學校的規則。從他數學老師那裏我們得知,在做調查項目時,凱文在幾個方麵沒有做得很好:包括準確地引用研究資料,和比他思維稍慢一些的隊友合作,用清晰而有邏輯 性的方式表述調查結果。這些因素全部加起來,就讓他得了B,因為判定規則不同。如果他想在國際學校的數學課上取得好成績,他就必須了解這些規則並遵守。在他學會按照規則去做,在項目上投入更多精力之後,接下來的學期,他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在每一種比賽中,學好規則並很好地遵守規則,是很有助益的。
②控製你的脾氣。裁判執法不公時,或有人犯規時,或你錯失了一個進球時,你如何控製你的脾氣會充分暴露你的品格。那些能夠控製怒火,保持冷靜繼續比賽的人,總是可以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賽上,並很好地完成比賽。做不到這一點的人,不僅輸了比賽,還讓其他人不愉快。和在比賽中訓練控製脾氣一樣,在生活中遇到各種處境時,也可以在壓力下表現出優雅和韌勁。
③不要和裁判爭論。無論你認為裁判如何不公平或有偏見,爭論隻會使你看起來好像輸不起,甚至令人反感。言語中表現出尊重的態度和口吻,會贏得裁判的欣賞。這不僅適用於比賽,也適用於生活。當孩子學會處理好與權威人士的關係時,情況就是如此,無論這權威人士是老師、老板,還是警察。
④體諒其他運動員。沒有誰喜歡那些又搶風頭又要全部好處的人。不管你多有天賦,讓其他運動員也有機會表現吧。當他們努力嚐試或表現精彩時,一定要為他們加油喝彩。在我孩子參與的所有體育活動中,無論什麼時候隻要有人努力了,哪怕做得不夠好或有點小差錯,其他隊員都會學著教練的樣子對他說:“做得挺好。”隻要人認真盡力去比賽,那就是好的表現,值得讚揚。
在《進球》這部足球電影裏,男主角從一個單打獨鬥的明星運動員(喜歡占盡全部射門機會,卻沒有為全隊射進足夠多的球以贏得比賽)成長為一個學會傳球的人,結果幫助他的球隊贏得了整場比賽。當對方比分領先,男主角的球隊需要進最後一個球以贏得比賽時,有一個鏡頭是這樣的:他腳下帶著球,但時間不允許他帶球衝鋒去找一個好位置來射門。在教練都已經放棄,強打精神準備麵對球隊的失敗時,男主角快速做出決定,把球傳給另一個隊友,而隊友立刻射門,以製勝一擊贏得比賽。教練的臉上神采煥發,對男主角大叫道:“你終於做到了!”隻有當一個足球運動員學會作為球隊一員去踢球時,球隊才能發揮出它真實的實力。1加1不僅大於2,甚至大於10。
學習成為一個好的團隊合作者,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因為在商業及其他的競爭中,越是複雜的項目,越需要團隊合作的力量,不管一個人多麼優秀,他的力量都不及一個團隊的力量。因此,一名好的合作者比一個“獨當一麵者”更有價值。
⑤感謝隊友。當一個運動員明白他是團隊中的一分子,也明白他需要和隊友一起努力以贏得比賽之後,向隊友表示感激就很容易了。這也是在生活這場比賽中需要學會的。
⑥不要炫耀。愛炫耀自己的運動員實際上暴露出他不是一個好的團隊成員。喜歡炫耀自己是缺乏謙虛之心表現。最好是讓別人來讚美你,而不要自我讚美。
⑦從錯誤中學習。隻有當我們學會反思自己的錯誤,弄清楚到底什麼地方出錯了,下次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才有真實意義。所以指責別人、變得不安或滿不在乎等這樣的態度,其實是在浪費錯誤所提供的學習機會。職業運動員每次比賽後都要花好幾個小時看他們自己在比賽中的錄像,特別是當他們失敗後,這是為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以提高他們的比賽水平。教練也會采取新的訓練方式或套路,幫助運動員改善那些導致他失敗的弱點,這樣,下次他就可能取勝。
⑧不諉過於人。這是失敗之後最常見的反應。要讓寬容成為習慣,這有助於人走出迷局,發現自己的盲點。願意承擔錯誤的謙遜態度,有助於從錯誤中學到東西。
一年級時,我兒子被選送去參加一項單詞拚寫比賽。他記憶力很棒,但當他被問到一個很難的單詞時,他非常緊張,結果很早就被淘汰了。之後他哭了,感到相當沮喪。事後,在我們討論到底什麼地方出了錯時,他說這不公平,偏偏給他一個這麼難的單詞,而他所熟悉的單詞卻給了別的競爭者。我們沒有讓他指責別人或變得沮喪,而是積極籌劃如何幫助他在來年擊敗對手,贏得比賽。我們想到可以通過提前學習高難度的單詞表來實現,這樣的話,萬一他又過早碰到一個難詞,他也不會遭到意外的打擊。
接下來的一年裏,他為比賽而勤奮學習,並終於獲勝,因為他的對手也遇到了一個不知道怎麼拚寫的難詞。事後,他走上前去安慰對手,告訴她,當他去年輸給了很難的單詞時,他的感覺和她一樣糟糕。他鼓勵她不要放棄,在來年更加努力,因為他知道她是個聰明的女孩。他還告訴她,他認為她比自己更聰明,他贏隻是因為他更走運,碰到了一個更容易些的單詞。他如此豁達地對待輸贏,我由衷地覺得自豪。他周圍的人也為他贏得比賽而高興,因為他們希望他贏,他們知道他不會拿勝利自吹自擂,或讓輸家感覺難受。那天他贏得了全班同學的尊重。這比在拚寫比賽中贏得一等獎更重要。
豁達麵對輸贏,關鍵在不要過於強調贏。比賽當中還有其他層麵的東西值得欣賞,而這對一個人的成長同樣重要:比如隊友情誼,活動所帶來的欣喜或比賽本身的藝術,通過比賽提高個人技能的機會,突破以前的界限發揮最佳水平,很好地完成比賽後的滿足感,還有老師、教練、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勵等。我先生跟我說,在他停止自行車比賽後,他才意識到他多麼喜歡騎自行車,而之前他的全部焦點都是為了獲勝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