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豐盈心態成就孩子最棒的4Q(5)(3 / 3)

⑤在誌願服務的過程中,你對於人性有沒有更深入的了解?具備對人性的洞察力,表明你開始能勝任團隊工作。

我的孩子們從誌願服務中發現,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往往對待友誼更真誠,更樂於分享。但是來自大城市的人往往更加複雜,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他們往往更關注自我,專注於獲得更多的財富以及職業生涯的成功,經常因此而傷害人際關係。當我們在甘肅山區與農村學生一起爬山時,我們發現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孩子們非常懂得互相幫助。我們遇到一條河流時,為了讓瘦弱的女孩不弄濕鞋子,那些高個強壯的男孩都會卷起自己的褲腳,自覺地利用從河流裏找到的石頭為女孩們搭建一座小石橋。那真是一幅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感人畫麵。而這一切在以競爭為主旋律的大城市是難以看到的。從這些細節裏,就能感受到不同的人性。

⑥麵對日常事務運作時產生的係統性問題,你是否能提出有遠見的解決方案?能夠對突發問題提出見解,能顯示出你不隻可以做好本職工作,還是一個問題解決者。

我的孩子們認為沒有一個人能解決係統性的問題,隻能依靠團隊團結一致,循序漸進地解決難題。你能根據自己的誌願者經曆,舉出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你是如何獲得一些見解的嗎?

⑦在誌願者服務中,你是否增強了對世界的理解?

作為一位誌願者,你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讚美與感激,還是從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學會了感恩?我的孩子們通過去甘肅支教,知道感激自己的家庭賜予了他們健康的身體和穩定的生活,讓他們無需體會生活的艱辛和險惡。他們也意識到相比很多人,他們擁有更多的有利資源,理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西方的大學招生辦喜歡詢問申請者是否曾參與過誌願者活動,潛台詞是“申請者是否願意承擔社會責任”,這個責任感到底有多深。但一些年輕人卻投機取巧,爭先恐後又盲目地參加一些誌願者活動,把那些體現社會責任感的機會當成了一種必須完成的負擔。

相比那些隻為獲得誌願者經曆,提高自己申請入學、獲取獎學金及國內外工作機會的人來說,那些在誌願者服務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得到更多收獲。

做水管式的人吧,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附文:

用生命做慈善

我剛到北京時,每每與新朋友聊天或談起個人興趣時,時常聽到張鳳吟這個名字。無論是教會、IT領域,還是慈善事業,在這些我感興趣的領域裏,她似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剛來北京人生地不熟,我一直在尋覓一位導師,而人們對我有所了解後,幾乎都建議我說:“你真該認識一下張鳳吟。”最終,在一個周日,在朋友的引薦下,我認識了張鳳吟。

起初我是有些誠惶誠恐的,我根本不了解,她是怎樣的一個人,什麼又是她的謀生之道。隨後,我漸漸知道了她的故事,她與先生林光信,這對神奇夫婦的經曆更是令我驚歎。說起他們的故事,還得追溯到幾十年前。

1966年,林光信與溫世仁進入台灣大學電氣工程專業,成為了同窗好友。畢業後,溫先生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英業達集團,經過多年發展,擁有非凡的身家。9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中國內地,商業機遇俯拾皆是,有著敏銳商業嗅覺的溫世仁逐漸將事業重心移向了內地。1992年,溫世仁在上海建起了自己的第一座工廠。在整個90年代裏,溫世仁馬不停蹄走訪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區域。在2000年夏,他首次走訪了中國西部最幹燥、極富於挑戰的地方:甘肅省。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的一場經濟會議上,溫世仁聽了一場官方報告。在報告中,官方將中國西部大開發與美國西部開發進行了比較,認為這個工程將曆時幾代人。溫世仁對此不認同,他提出:50年計劃是不受歡迎的。

他的見解是:在2010年,中國西部應該實現完全現代化,比肩上海與北京。隨後,他撰寫了一份名為《發達西部,十年可成》的文章,這篇文章隨後以中英文形式公開發表。同時,溫世仁還撥用英業達集團的資金用於建設西部網站。他並不是孤軍作戰,同窗老友林光信也正致力於此。

林光信完成大學學業後,去往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在20年的時光裏,他擔任過工程師、研究員、經理人,並最終進入貝爾實驗室這個美國頂級科學家雲集之處,隨後他轉戰美國NYNEX。事業成功之餘,他的生活也有聲有色,娶了太太張鳳吟,拿到了美國綠卡,有兩個孩子。直到有一天,改革開放的中國吸引了他,多方了解調查之後,他離開美國,於1993年為老友溫世仁的英業達集團在天津創立了一個軟件中心。

軟件中心裏有一位工程師曾在甘肅一個叫黃羊川的偏僻荒涼的村子裏支教過一年。當地人生活很艱苦,得以謀生的手段無非是在過度放牧、風化嚴重的山坡上放牧綿羊,在雨水充沛的年份裏種植小麥和馬鈴薯。黃羊川相當閉塞落後,當地村民對山外日新月異的世界一無所知。黃羊川的年輕一代翻山越嶺離開家鄉,在大工廠的流水線上做工。唯有春節到來時,他們才能千裏迢迢在春運中返鄉,陪伴家中留守的老人與孩子。

在林光信的著作《黃羊川》中,他描述了那裏農民艱難困苦的生活。

在林光信目睹的諸多苦難中,最令他震驚的是,當殘酷的自然災害降臨時,這群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完全束手無策。在《黃羊川》隨書附贈的光盤上有一段長達一個小時的記錄視頻(可登錄YellowSheepRiver.com觀看)。在視頻中,一對農民夫婦說自己最大的願望,便是讓女兒盡快嫁出去。他們的女兒小學畢業後,因當季雨水缺乏田裏顆粒無收,這對夫婦便隻得叫女兒輟學,因為從地裏掘食的他們實在無力支付學費(隨後,一位叔叔為女孩墊付了學費);一個男孩麵對鏡頭,忍不住為妹妹將來的命運傷心哭泣:為了省錢,他讀小學的妹妹已經輟學了,她的未來就將和他們的父母一樣,大字不識,一輩子在村子裏辛苦勞作。“上帝啊,幫助這些簡單純真的孩子走出貧困吧,救他們脫離缺雨所帶來的折磨。”林光信在書中寫道。

當時的林光信第一個想法是慈善捐贈。他首次訪問黃羊川時,許諾每月捐贈2500元,用於保障學校午餐裏的肉食供應以及日常可飲用開水的供應。但他素來信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構思了一個計劃。

對村民而言,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與世隔絕,那麼互聯網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林光信主管的天津英業達集團軟件中心有足夠的能力為學校提供電腦與網絡。通過與政府合作,便可在村中架設網絡設備,建立一個計算機中心供村民自由使用。那些當地貧困學校的學生,將不受師資教學等資源短缺的困擾,可以在網絡中學習更為多樣實用的課程;他們還將有機會結交外界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他人千姿百態的生活;當地村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天氣狀況安排農業生產以及了解農作物的市場走勢;當地的手藝人可以將他們的貨物遠銷他方;適齡勞動人口可以在網絡上搜尋更好的工作……在首次為時幾周的走訪中,林光信為黃羊川建立起了計算機中心與門戶網站“Yellow Sheep River”,他宣稱黃羊川已經成為一個“互聯網村莊”。在做出這一切努力後,林光信寫道:“他們的精神囚籠已經被打破了。”

在這次重要的山區之旅後,林光信與溫世仁兩人也迎來了再度聚首的機會。2000年是兩人大學畢業30周年慶。溫世仁在聖誕節之際邀請全班同學攜帶家屬參加同學會,他負責所有費用。在聚會中,溫世仁無意中聽到林光信談及黃羊川對其生活不可言喻的意義,兩人這才發覺對方都對中國西部這片土地很感興趣,他們感到幫助中國西部開發在某種意義上是他們倆精神上的義務。

溫世仁告訴林光信,他認為這片貧困區域能在十年內達到與發達城市相當的經濟水平,而林光信在黃羊川創建的“互聯網村莊”正是他一直尋覓的模式,這種模式能使村莊與村民跳過漫長的工業化過程,直接進入信息化時代。

很快,溫世仁創建了一個名為“千鄉萬才”的公司並給予資金支持,林光信則負責起整個公司的運營管理。林光信不是創建了黃羊川這個“互聯網村莊”嗎?隨後,他將讓一千個小村莊成為“黃羊川”;裝備、運營與維護一個村莊的計算機中心需要5萬美元,這意味著溫世仁隨後將投入5000萬美元,作為一千個“互聯網村莊”的建設費用。

溫世仁還拿出另外400萬美元,在黃羊川建了一座五星級度假村,其奢華程度堪比阿斯彭或是傑克遜·侯爾酒店。會所裏擁有特殊聲學瓷磚和高端視頻投影儀的會議室;擁有最新反波功能外帶健身房的泳池……當然,每個房間都有寬帶。唯一的區別是,這個度假村並非服務於達官顯貴,而是為那些來自中國富饒的東部城市的遊客,讓其了解同胞的生存狀態。當然這也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提供了便利。

溫世仁用各種方法成功地吸引了一些對此感興趣的官方組織與工業集團加入他的計劃,同時,他還鼓勵和資助林光信的項目。2003年12月,當千鄉萬才公司已經在超過50所西部學校建立了互聯網項目,其豪華會所的外部設施也基本建設完成時,溫世仁卻突然中風,送往醫院後,不到三天便去世了,享年55歲。在為老友悲痛萬分之餘,林光信也陷入了危機:用於建設度假村的400萬美元,溫世仁隻來得及支付其中的120萬。經過林光信三個月的爭取,2004年3月,溫世仁的一個兄弟終於拿出280萬美元填補了資金缺口。

溫世仁留下的遺願之一,是千鄉萬才公司將互聯網力量帶到更多的偏遠村莊。林光信認為,互聯網的確可以更好地幫助甘肅的年輕人走出來,他們將學到進入工廠務工的必要知識,使其更符合大城市大公司對人才的需求。“勞動力外包到工廠帶來了經濟利益,”林光信說,“但在道德上,我們無法對這些孩子的將來負責。他們來自鄉村,在大城市裏,他們不知怎麼處理錢財,怎麼交新朋友,甚至不懂怎麼過馬路。”

所以千鄉萬才的策略有了一些改變。它仍然致力於幫助孩子離開因極端幹旱和過度使用而貧瘠的土地,但它並不是簡單地催促孩子加快腳步奔往富庶的東部打工,因為這樣對他們的家庭和社會關係有負麵影響。千鄉萬才嚐試利用互聯網在中國的西部城市裏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采用的策略是將那些已經在上海、杭州等繁榮發達的東部城市日漸消亡的產業吸引到中國西部。千鄉萬才已經在中國西部超過150所學校建立了項目,培訓學生使用計算機(計算機均來自捐贈)和互聯網,這樣學生將有機會在高科技領域工作或自行創業。

溫世仁的另一個遺願是他那純粹徹底的慈善事業,那個“發達西部,十年可成”的幾乎不可能的慈善夢想。千鄉萬才公司將10%的人力物力投入於一個英文名為“West China Story”(中國西部故事)的項目,這個項目隻有一個目標:讓偏遠山村的學生與世界溝通。

在這個項目中,偏遠地區的初高中學生可以得到一個類似勤工儉學的機會。這份工作提供的報酬一年約1000元人民幣,基本能支付學生每年的學費與食宿費,即便家裏收成不好,他們也不至於輟學。而他們的職責便是在網站上寫博客。他們要對鄉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進行調查、記錄、說明,並將自己的研究報告發布在網絡上,每年不得低於10次。這種做法的初衷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賺錢,而不是被施舍。與此同時,學生們還能學習網站頁麵的設計技巧。許多學生團隊精心製作了許多多頁站點——關於在有持續陣風的西部地區建立風力渦輪機的前景,關於寧夏黃河流域的灌溉係統曆史等等,其中一些已在國際高中“網絡博覽會”上獲獎。

學生們的文章可登錄West China Story.com進行了解,文章均為漢語,但學生們為方便訪問者,在頁麵上還設置了簡單的英文,這當然也是他們培訓內容的一部分。網站上的許多照片都相當具有說服力,遠勝於文字(千鄉萬才贈給每所學校一台數碼相機,學生們均可使用)。現在,大約2200名農村學生通過持續寫博客總共賺取了50萬美金,這筆捐款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其他地區的商業捐贈。

我和張鳳吟認識時,正是溫世仁去世不久。這個噩耗對於林光信夫婦而言,意味著一段混亂時期。林光信此前已經辭去了天津英業達集團副總裁的職位,將全部時間與經曆投入到千鄉萬才項目中。這個決定意味著他們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他們舉家搬至城鎮裏的小公寓,生活方式也完全改變了。但張鳳吟對先生的每一個決定都予以理解與支持,包括他決意離開IT領域,成為一名全職慈善家。

溫世仁的去世,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慈善的隊伍。在校舍裏裝配好計算機後,師資緊缺,學校歡迎能教授電腦或英語的誌願者們加入。張鳳吟替我們全家安排了在甘肅一個村子為當地孩子們教授英語的機會。隨著計算機中心的逐步建立,當地的畢業生們得以通過就業網站尋覓工作,千鄉萬才公司也在尋覓外部投資者為每個計算機中心的當地運營者們提供資金支持。作為一個小家庭,我們沒有能力支持整個中心的費用,但還是希望能做些什麼。林光信夫婦的“低成本理念”,讓我們家在可調用資金的預算內貢獻出一己之力:我們負責照顧一所學校,就是出資購買50頭豬、羊和犛牛。這些牲畜放養在學校附近的原野上,學生有機會學習畜牧業相關的技能,這樣畢業後如果沒能升入大學,至少也有一技傍身。與此同時,學校的運營管理成本也能從牧場的收益中得到回收。此外,我們還采購大量書籍和雜誌幫助學校組建校園圖書館,同時為學校的水泵建立維修基金。

林光信夫婦的生活相當低調。林光信騎自行車上班,拉小提琴是他的業餘消遣,家裏吃得也很簡單健康,他們不稀罕成為五星級酒店和高檔餐廳的座上客。人們不會在雜誌、新聞報道或者各種頒獎典禮上看到他的名字。但他們卻改變了我,改變了我的家庭生活,改變了上千名西部地區學生的人生。張鳳吟臉上閃耀的光芒不是來自昂貴的珠寶,而是來自她喜樂的心。有句老話說:“助人為新,己亦隨新。”這對夫妻的生活激勵我要活得有意義,做真正有意義的事,而非追趕那些“今日猶在,明日消散”的一時風潮。

他們,就是“水管式”的人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