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豐盈心態麵對焦躁的世界(3)(2 / 3)

④多微笑吧。

⑤對自己有信心。麵試官與你交談時,展現出你的興趣和參與的熱忱。

⑥尊重麵試官。

⑦用英語清楚地說話。

⑧你可以帶一張富有創意的“成就吹噓表”,如此可以繞過一些沒有新意的自我介紹步驟。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自我介紹就是,有位申請者帶來了一個五顏六色的3D作品集。

⑨準備一些能體現你個人特色與智慧的問題,以下是一些例子:

a.我是一個狂熱的爵士樂迷,玩薩克斯是我的愛好。在MIT是否有機會讓我在專業學習之餘,加入高品質並有足夠演出機會的爵士樂隊,可以使我發揮薩克斯特長?(將你的愛好和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填充進去,並提出一個深思熟慮的問題。)

b.我想學習生物工程專業,並盡早接觸到實際的實驗項目。我知道,MIT的大衛·科赫綜合研究學會承擔了一些尖端的與幹細胞相關的項目,而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某某學院也做了一些有趣的研究。那麼與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相比,MIT的本科生接觸到這些項目的難度在哪裏?

c.如今MIT最熱門的專業是什麼?您為什麼會這麼認為?最熱門的專業的變化,您覺得這是一種什麼趨勢?

d.您在MIT最美好的回憶是什麼?MIT對您有什麼影響?

還可以問其他一些更好玩或者正麵的問題,或者一些更嚴肅的問題,能表明你已經仔細閱讀過學校官網的問題。

麵試者不要做的事情:

①遲到。如果已經遲到,那就不要浪費更多的時間去解釋。

②讓父母陪著你參加麵試。麵試官想要了解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父母。請記住,如果你準備在國外獨自學習生活至少4年,那麼拒絕成年人的幫助,自己獨立參加麵試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③太過緊張或害怕。緊張是情有可原的,我通常會花一些時間幫助緊張的麵試者放鬆,這樣我們可以在最寬鬆和開放的氣氛中聊天。隻有當你感覺輕鬆,你才可以將最真實優秀的自己展現給麵試官。

④與第3條相反,太自來熟,自認為麵試官是你的摯友。麵試官會努力讓你感到放鬆,但這與好朋友的關係是有區別的。請不要詢問一些太過於私人的話題,比如:您的收入是多少?配偶的工作是什麼?除非麵試官主動提及,否則這些你都應避免。

⑤討論學校排名、學生成績排名、畢業生收入的統計數據等。這顯示出一種不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不利於團隊協作。

⑥傲慢地討論你的成就,無論它是多麼偉大和驚人。相信我,所有的麵試官都見過很多擁有獨特的天賦和才能但依然謙虛的申請者。你的傲慢隻會顯示出自我認識和賞識他人能力的缺失。

⑦帶一些昂貴的禮物給麵試官。麵試官最終會將其返回給你,因為那是不合適的。

⑧嚐試在麵試中用漢語交談。如果你已經決定要在英語環境下學習,你需要證明你能用英語思考和交流。在麵試過程中使用漢語證明兩點:一是你對將要發生的環境變化有抗拒;二是你的英語水平還不足以支持你去留學。無論是哪點,都不利於你獲得麵試官的印象分。

⑨問一些膚淺的問題,以下是一些例子:

a.我在MIT是不是需要說英語?

b.在MIT學習是不是真的很辛苦?

c.MIT的食堂裏有沒有中國食品?

約見麵試官並不是你留學途中唯一一次麵談,之後你也許還會有簽證麵談,與大學校長、導師、銀行職員等各種機構的人麵談。以上建議,相信對你還是有用的。

1.14 為高考狀元美國落榜洗“冤”

中國某高考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被拒,這一事件曾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在中國,不管用任何標準衡量,成為高考狀元都是一項至高榮譽。媒體的“熱切關注”,將這名學生置於極為尷尬的境地,身心所受傷害可想而知。

中國社會各界對於“高考狀元美國落榜”事件存在著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譴責美國大學的拒錄行為,認為這是對中國年輕學子赤裸裸的歧視;另一方認為該事件揭示了中國高考體製未能選拔出世界一流學生的尷尬事實。

事實上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這名高考狀元雖是中國教育體係的產物,但同時他確實是一名優秀的學生。在這場爭論中,有兩個重要的事實被眾人忽略了。

第一個事實是,國外高中生申請美國名校本科生的錄取概率很低,困難程度遠超研究生申請。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於,美國政府為本國高校提供經濟資助以及助學貸款,這些資金都來源於美國公民為子女教育繳納的稅款。可以說,美國的大學都是在本國納稅公民提供的幫助下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因此,作為一種傾向性政策,接受本國高等教育的機會大部分都預留給了美國公民。

這樣一來,留給其他國家申請者們的錄取名額非常有限,用“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來形容絕不為過。我從來不羨慕我那些在麻省理工大學錄取辦工作的朋友,他們每年都要麵臨極為頭痛的選擇。

第二個事實是,這個學生極為出色。

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非常複雜,耗時漫長。學生不僅要參加托福考試,飛去中國香港或者新加坡、韓國參加兩次SAT考試,還要讓就讀的高中學校提供留學申請所需的成績單,讓老師和教授們寫推薦信,自己再翻譯成英文。與此同時,還有無數的英文論文、作業樣本、英文麵試等待著他。正因如此,許多準備赴美的孩子會選擇放棄高考,因為魚和熊掌無法兼得。

而這名高考狀元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出現在美國各名校的“錄取候選名單”中,這意味著他不光學業出色,情商、品商和逆商指數都很高。最後他的申請被拒,雖然遺憾,但並不能成為他個人能力與才華的反證。拒錄讓他成為美國高校的損失,同時也成全了清華大學。

這一事件在中國引起了各方媒體的高度關注,這位高考狀元在尷尬之餘進行了自省,總結了自己“申請美國名校被拒的六個原因”,但其中五個我認為存在常規性的理解不當。我對這六個原因一一進行了解讀,希望對其他計劃申請美國高校的學生有些幫助。

錯過了最佳申請時間。

其實,這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隻要在截止日之前申請都沒問題。我認識很多國內學生,他們直到高三第一學期才開始考慮留學申請。實際上,許多學生在進入中國的大學後才聽說可以去美國攻讀學士學位,於是在國內完成大一學業後才開始申請留學。

在某些重點高中裏,有10%~20%的畢業生會在畢業後到國外留學,在這樣的氛圍下,許多學生在高一就放棄了高考的念頭(美國大學要審查9~12年級的學業成績),早早參加一些課外活動,為進入美國的好大學做準備。其實沒有必要這樣做,隻要申請者表現出對某個領域有強烈的興趣,並且在該領域獲得一定成績,足以證明其具備這方麵的專長就足夠了。提前準備對最終的申請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

SAT成績不夠理想。

這位高考狀元在SAT考試中獲得了2240分,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學生可以登陸College Prowler的網站查詢自己的成績在具體某所大學的申請者中是否屬於正常範圍。隻要成績在正常範圍之內,就沒必要花很大精力去考高分。實際上,在SAT考試中取得很高的分數反而會讓校方覺得你是參加了培訓班,而其他人可能沒有。刻意追求SAT高分而不去準備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會對申請有負麵影響,因為這樣申請者就騰不出時間在其他領域獲得獨特的成就。

AMC/AIME成績不夠高。

AMC相當於美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許多國際奧數比賽的選手都來自於這些比賽。但在申請中,參與並獲得高分甚至獲得了獎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申請者是否對數學充滿熱情,花了多少精力去展現這種熱情,你又想通過參加比賽展現出什麼,是指導老師給予你的心靈啟迪,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學到的某些更重要的東西。

片麵地認為成績不夠好便誤解了AMC比賽的意義,落入中國式競賽的窠臼。比起AMC考試中過低的分數,真正影響到入學申請的是學生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暴露出自己興趣散亂,對所鑽研的領域沒有足夠的專注力。

不懂包裝自己,不知借鑒他人成功的推薦信。

這也是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推薦信必須具備兩個關鍵點:可信度、識別度。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在中國,除了一些曆史悠久、誠信辦學的大學之外,大多數推薦信都是由學生撰寫,教師隻是簽名。基於這點,美國高校招生辦的負責人傾向於(不管這種做法是對還是錯)錄取那些在申請過程中顯得更為誠實可信的學生,因為誠信是美國每所一流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借鑒挪用他人成功的推薦信顯然非常不可取。當然,具備可信度並不是推薦信的全部,推薦信的最終意義在於介紹了申請人並不自知的獨到之處。除去這兩點,推薦信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值得商榷。

全才不如專才。

我同意這個觀點。每一年美國高校招生辦負責人麵前都堆滿了數以千計的申請者資料,這些申請者的SAT成績都很好,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很完美,難分高下。這時,一爭高低的關鍵就在於你是否夠獨特。我曾聽哈佛大學錄取辦某位老師半開玩笑地指著一個學生叫“蘭花小子”,因為那個學生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與蘭花有關,這正是他的獨到之處。記住,假如你覺得自己很特別並且什麼都擅長,那麼正好相反,你並不特別,甚至可以說很普通。在美國,人們用“門門都通,樣樣稀鬆”形容這樣的人。介紹自己,最難的不是包羅一切你會的東西,而是知道取舍,突出最獨到的自己。否則,你傳遞給人的信息就是你沒有足夠的自省和自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