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豐盈心態麵對焦躁的世界(3)(3 / 3)

不應該申請全額獎學金。

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在美國,有8所大學給所有學生提供need-blind助學金,它們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威廉、阿默斯特大學、達特茅斯大學、明德學院。其他大學則會在錄取過程中明確聲明其優先錄取條件(即同等條件的申請者,放棄獎學金可能將被優先錄取),且這些大學中,隻有很少一部分會為留學生提供獎學金,不管你來自中國還是津巴布韋。

以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例,每年的花費,包括學費和生活成本,估計超過52000美元。大多數家庭無法支付這樣大的開支,因此,60%的大學生靠財政援助支持。這裏的“潛規則”是,假如你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那麼學校就不會讓經濟困難成為你學習路上的絆腳石。我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我會捐錢給我的學校以資助校友們完成學業,因為我曾是學校財政援助的受益者。將這些熱心的援助簡單地理解為獎學金,有失偏頗,也不符合捐助者幫助需要經濟援助學生的初衷。因此,高考狀元由於申請全額獎學金而導致申請名校失敗這一說法,根本無法立足。

申請美國大學最好的信息來源不是報紙、中介公司或者那些曾經在美國上過學的熟人,最好也最準確的信息永遠來自於學校本身。在學校的網站上,都有大量申請所需的信息和數據,這些都能幫助你又快又好地完成整個申請過程。並且,獨立申請的經曆還能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理解能力,這也是學生在接受美國教育時所必需的。然而我認為,整個申請過程所帶來的最大收獲是提供了一次自省的機會,讓申請者明白自己的優缺點,明確自己的夢想與人生規劃,這些都是單純的考試無法帶來的。

1.15 名校爭搶的學生——4Q及其限製

為母校麵試這麼多年,每年總是遇到同樣的問題:申請者那麼多,優秀的孩子那麼多,而一流大學的名額那麼有限,為什麼各個學校總是錄取同樣那幾個孩子,然後去搶他們呢?要是每所學校都分配幾個,不是很好嗎?我向招生辦的朋友們問過這個問題:“我們不用非得爭取這些被多所學校爭搶的學生,把他們的名額讓給其他候選人,不可以嗎?”然而,我得到的答案總是:“我們當然要爭取最好的學生,希望他們來我們學校就讀,以後他們成功了或出名了,他們就是MIT的‘品牌’,而不是哈佛或耶魯的了!”原來,名校也在尋找畢業後會有成就的人,要把自己學校的“品牌”掛在他們身上啊!於是我開始去了解和跟蹤研究這些被多所名校爭搶的學生們的共同點,想要知道是否擁有了這些品質的孩子,無論有沒有去名校上學,都遲早會成才。研究以後,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被爭搶”的孩子們身上都擁有很高的4Q商數,即IQ(智商)、EQ(情商)、CQ(品商)和AQ(逆商)。

IQ(智商):擁有高智商很棒,但擁有智慧才是無敵的。智慧無法生而有之,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獲得。我認識的一些充滿智慧的人,來自被世人忽視的偏遠角落;許多看似聰明的人卻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EQ(情商):我們不但要理解各種情緒,更應該理性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與生俱來,理性需要後天的教化和培養,懂得思考的人都能習得理性。情緒總是試圖蒙蔽我們的雙眼,遮蓋我們的理性,而智慧卻能增強我們的意誌去馴服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能理性處理情緒問題時,真正的幸福才會降臨。如若成為情緒的俘虜,我們會喪失管理自身的主動地位。

CQ(品商):品格並不是天生就有的,但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最終內化成個人的價值觀。沒有誰一出生就有責任感,但那些被訓練過品格的人,即便他身體殘疾,也能肩挑重責。好品格能夠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我非常喜歡我的導師薩利·克拉克森就如何培養好品質說過的話:“如果隻是隨意從二樓陽台往後院撒下一把種子,那就別期望來年能收獲一個美麗的花園。好的園藝家深深懂得,隻有經過施肥、澆水、除草、修剪,確保花木不會受到雜草的侵襲,花園才能成形。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一座花園,孩子的心更是如此。”

AQ(逆商):健康的依戀感發生在童年時期,良好的獨立能力則是個體成熟的關鍵。許多成年人在童年時期依戀需求得不到滿足,由此產生的長期焦慮剝奪了他們尋求釋放的勇氣。還有的成年人從未走出過父母的羽翼,始終籠罩在如同監牢一般的父母之愛裏,使得他們對自由的渴求變得沉默而扭曲,失去了發揮個人潛能並從中獲得滿足的機會。用亨利·梭羅的話來說,“有些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當中。”那些在童年時期缺失安全感的孩子耗盡一生隻是為了得到一種安全的錯覺;那些從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孩子們,窮盡一生都未曾品嚐過真正活著的喜悅。該獨立,還是去依附,取舍的困惑煩惱仍在惡性循環。所謂大智慧,便是在這樣的困惑中,懂得何時該專注地堅守,何時該勇敢地放手前行。

當我們一味去量化和分類孩子的才能時,我們會漸漸“迷失其中”。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用呆板的商數去量化孩子的成長,對他們是不公平的。4Q測試隻是一種簡單的多維衡量方式,然而孩子的成長過程從來不是一維的。對孩子具有的“天賜的才能”,作為父母應當傾注心血加以發展,但更要讓他們多維立體地活出自我。雖然4Q都很高的孩子確實很優秀,但父母也不能拿4Q當作孩子的緊箍咒,急功近利地訓練他們,非要讓他們獲取所謂的“競爭力”。瑪德琳·萊文在她的著作《教好你的孩子》中有一段相當發人深省的闡述:

從古至今,大部分孩子的渴求幾乎未曾改變,那就是愛、支持、責任……培育孩子的法則就如同生物編碼一般簡單明了,從未變更。如果一個孩子不曾感受到關愛和重視,即便有再多的額外補償,他們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依舊微乎其微。

凱恩在9年級時從零基礎開始學習低音大提琴。升入11年級後,他已經是低音提琴部的主提琴手了,能夠去詮釋高深的樂譜。得益於在多個搖滾樂團擔任鼓手的曆練,他甚至能在其他低音提琴手缺席時獨撐場麵,詮釋出應有的曲調和節奏。凱恩的音樂導師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曾經鼓勵指導我家的老大凱文,創作了一首交響樂曲。而在此前,凱文對樂器知識知之甚少,更沒有係統學習過任何古典音樂的樂理知識,隻是在11年級時瘋狂迷戀上了古典音樂而已。

有一次,凱恩參加了一場精彩的管弦樂演出,我們全家出動為凱恩加油助威。音樂會結束時,阿姆斯特朗先生走過來與我們握手,祝賀凱恩表現出色。借此機會,我向阿姆斯特朗先生請教了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凱文曾抱怨我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在他小時候強迫他學習鋼琴。他認為如果能從小就開始高強度練習,有日積月累的音樂基礎,那麼他今日想作曲時,就不至於落後別人太多。我問阿姆斯特朗先生,我當年的做法是否欠妥,以致影響了凱文音樂方麵的進程?謝天謝地,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回答如同一顆定心丸,將我從疑慮和內疚中解救了出來。

他告訴我,在他20多年擔任音樂教師的生涯中,他曾遇見過很多天資聰穎、積極進取的學生。有的孩子自幼練習,內心充滿強烈的興趣,能夠堅持日複一日的練習,克服旁人難以忍受的枯燥乏味,努力使技藝日臻完美,小小年紀便成為樂隊席上的老手,這屬於天道酬勤的範例。還有的孩子雖然“起飛”晚,但當他們愛上音樂,即使從零開始,也能很快後來者居上。這是因為他們開始學習時心智和體格都更為成熟,對動作技能的模仿力更強,對樂曲的領悟更為透徹。

阿姆斯特朗先生還告訴我,學習音樂的早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為音樂“沉迷”的感覺。凱恩在演出中以他的表現證明,音樂如同種子一般,已經在他的心底破土萌芽,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拔除掉了。這樣的感覺,我也曾有過。在28歲時,懷著老大的我開始練習架子鼓;隨後在36歲時,懷著老三的我開始學習薩克斯。無論做什麼,隻要熱愛,永遠不晚。

4Q是從那些“出色”的孩子身上總結出來的,但那些“超能小孩”還有一個共同點:都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庭中,擁有著和睦的親子關係。父母的愛,永遠不能基於小孩才能的高低而分出多寡。從一開始,我們做父母的就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讓他們明白,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並且永遠都愛他們。

對於孩子們來說,勇敢地拋開那些你父母認為很重要、但其實既膚淺又乏味的活動吧,不管它們是競賽分數、獎杯,還是那些象征著成功的外部肯定。拋開它們,去追尋那些真正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