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雲也有類似的經曆。她把自己打造成男方會喜歡的女人,並成功地嫁給了心上人。但是結婚後,她卻發現自己很不快樂。她這才明白,自己並不愛丈夫,婚前真正吸引她的隻是丈夫外在的名譽和高收入。她常常問自己,很多人羨慕她嫁給條件這麼好的丈夫,為什麼自己還不知足,為什麼不能就這樣繼續過下去。
其實,申請一所歐美著名大學的過程和相親很相似。當申請者想盡辦法要把自己打造成自認為學校想要的學生時,常常會驚訝地發現最終被“錄取”的人完全超出想象。或者申請者想盡辦法“入門”了,卻會發現自己跟學校“不匹配”,然後內疚地責備自己不知足,勸自己要珍惜機會,繼續堅持走下去。
在申請者和學校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很多結果都不是公式化的,不是憑數字能決定的,而是一個“相配”和互相吸引的感覺起決定性作用。中國傳統的門當戶對,還是有道理的。過了“門檻”以後,就需要看其他內在的品質是否匹配了。
在“相親”的過程中,當周圍的人催促孩子要去哪裏就讀、去哪個國家、去哪裏工作時,申請者自己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嗎?要是他對自己還不了解,別人如何幫助他呢?要是他懵懵懂懂就被推著“入門”了,以後是否會怪罪別人隻知道逼他前進,卻不知道他想要什麼呢?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孩子聽話,給他們灌輸知識,幫孩子進入名校,做我們要他們做的事業,跟我們喜歡的人結婚,而是做一麵真實的鏡子,幫助孩子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然後讓他根據對自己的了解,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你的孩子認識自己嗎?
1.12 認識自己
申請者的真實故事
約翰尼和他母親一起與我會麵。他母親是個典型的“直升機媽媽”,一直在他頭上盤旋關注。她希望約翰尼能進入美國頂尖的大學,而MIT是她的首選。這位母親甚至把兒子生活的每一分鍾都做了計劃,包括他應該參與什麼活動,以及應該就讀什麼學校。
我們的談話從約翰尼有著完美的數學SAT分數以及最優異的成績單開始。我們在一起整整談了一個小時,他母親控製著整個談話過程,而約翰尼則在座位上坐立不安。每當我要問約翰尼一個有關他的興趣愛好的問題時,他剛說出第一個詞,他母親就接過話茬來替他回答。她滔滔不絕地誇他有多聰明,他和MIT如何般配,他的成績如何優秀……我告訴她我希望在學生身上發現的一些品質,並建議他們去考慮一些問題,以確定對於約翰尼來說,MIT是否是恰當的選擇。直到他們母子離開,我仍然沒弄清楚是什麼促使約翰尼要申請MIT,是什麼激勵他每天從床上爬起來麵對學業。
另一位申請者想要進入美國頂尖大學,他的成績在他的高中名列前茅。麵試過程中,當我問他想學什麼專業的時候,他麵無表情地說:“我不知道,我想我也許會去學當前的熱門專業。”他的生活選擇純粹以經濟發展情況和當前的社會潮流為依據。
在電影《死亡詩社》中,主人公托德是一個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優秀學生,家人傾其所有送他進入一所高級私立學校。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托德就明白,他必須要獲得學業的成功,然後成為一名醫生,以報答父母對他的“投入”和“犧牲”。然而,在影片的中間部分,托德愛上了戲劇。當他鼓起勇氣嚐試演出時,他真正的激情被喚醒了,他發現自己當演員很有天分,他愛上了表演。為了避免被父母發現,他在夜裏悄悄地出去參加戲劇排演。然而,他的父母還是發現了他的“不務正業”,強烈要求他放棄。傷心的托德不願意無奈地度過餘生,於是以自殺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位以名言“Carpe Diem”(拉丁語,意思是“抓住今天”)傳達對詩歌和生活的熱愛、深深感染了學生的英語老師,因為托德的死遭到譴責,被驅逐出學校。在現實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個“托德”,隻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夢想,無奈或迷茫地生活著。
那些無奈地走過人生黃金歲月的“托德”們,與那些沒有認真審視過自己人生的申請者們,都令人同情。
我的自我發現之旅
從小到大,我都是個乖孩子。我總是因為聽長輩和老師的話、從來不違背他們對我的指令而受到表揚。我的生活中心是取悅那些對我重要的人,為此寧願隱去真實的自我和真正的期待。我擅長學習,通常學校裏的亞洲好學生普遍選擇醫學專業,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既受人尊重又能保證生活無虞,不會受經濟環境的影響。
我要讀大學了,父母告訴我說,我應該為以後做一名醫生開始做準備,於是我成為了醫學院預科生。到MIT後,我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份醫學研究工作:在麻省機械工程係和哈佛醫學院的優秀教授身邊,用液體力學的主要理論來預測尿液的流向。在大學的前三年裏,我與教授們合作撰寫發表了很多篇研究論文。
因為科研經曆,我獲得了進入美國頂尖醫學院的好機會。但其實,我從內心害怕到醫院做研究工作,因為我難以忍受醫院的氛圍——空氣裏充滿了疾病甚至死亡的氣息。有時候,那種壓抑的氣氛會完全擊垮我。與此相反,我通過參與很多業餘社團活動發現,我喜歡和他人一起工作,共同為新的活動出主意,或者策劃有趣、有意義的活動。不管我參加什麼活動,通常我都會被推舉到領導者的位置上。我的朋友和指導老師告訴我,如果我去從事商業,一定會做得不錯,尤其是在銷售和市場營銷方麵。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選擇商業,我的父母會非常失望,他們想讓我成為一名醫生而不是銷售員,因為後者並不是很受尊重。整整三年時間,我都在選擇中掙紮。最終我還是告訴父母,我決定畢業後從商。他們自然很失望,極力勸我打消這樣的念頭。但是那時候,我很確信,如果我去做一名醫生,結果一定很慘。不是我不能勝任或者不會被醫學院錄取,而是在我接下來的人生裏,每天都不得不去做一些我並不喜歡的事情。
所以,在做畢業論文時,我沒有選擇相對容易並且積累了很多研究經驗的液體力學,而是找到一位在大公司做管理顧問的指導老師,研究考核和提高公司效益的方法。盡管之前我沒有任何的相關背景,要更加努力學習來補充管理方麵的知識,但我非常興奮,經過努力我的論文拿到了A+的成績。
我從不後悔自己畢業時的決定。自我發現的過程讓我明白,我的激情所在並不是特定的某一學科或者專門技術,而是去幫助人們,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充分發揮我的激情與我學什麼技術沒有關係。我沒有在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入死氣沉沉的專業技術工作之後才發現沒有出路,而是順從我的內心選擇,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從而獲得了真正的自由,發現了真正的自己。
最終,我的父母動搖了,並支持我的決定。
下麵是另一個MIT學生的自我發現之旅。
卡洛斯·普列托(墨西哥當代大提琴演奏家)——從總裁到大提琴家
1975年,38歲的卡洛斯·普列托(他是MIT1958級畢業生)宣布他將卸任芳迪多拉·蒙特雷公司(一家在業界居領導地位的墨西哥鋼鐵公司)總裁,並辭去多個國家商業組織的主席之職,這一消息令他的同事震驚不已。當他告訴人們,他想成為一個職業的大提琴演奏家時,所有人都抱懷疑態度。他難道要在正當盛年時放棄已有的地位和成就嗎?大家覺得他不過是休個年假,暫時不想工作,要去玩玩大提琴罷了,一年後肯定會回到他的辦公室來。
普列托的音樂家朋友們同樣心存懷疑:他確實是個蠻有天賦的業餘愛好者,但要達到專業水平還需要長時間的刻苦練習,更不要說旅行、排練和音樂會所耗費的精力和時間了。他們也預言他必定會改變初衷,不久之後就會重返商業舞台。
但普列托的行動證明所有人都錯了。
如今,他被公認為世界一流的大提琴演奏家。作為新音樂的推動者而備受推崇的他,說服一大批作曲家譜寫新的大提琴演奏作品,並首次公演了其中的80多首。雖然他的工作步調已經有所放鬆,現在每年隻開75~80場音樂會,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每年100場,但他將在2008年出版他的第七本書。他自己講述這一切時說:感受世界聞名的音樂廳的表演,研究智人的語言發展史,或分析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改革等等,都是雕刻時光、感悟人生的尋常舉動,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他說:“我利用在飛機上的長途旅行來讀書和寫作。”
(摘自《科技評論》雜誌,2008年5~6月)
自我發現之旅的關鍵是,要在某一個領域從事一項職業,不僅取決於自己是否擅長,更要問自己是否喜歡這項職業。每片雪花、每個指紋甚至每個人的視網膜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一個人就更是獨特的存在。現行的教育體製容易使學生習慣模仿別人,走安全路線,因為這樣更容易過上舒服穩妥的生活。然而,每個人生來並非是為模仿別人,而是發現他自己獨特的樣子,實現適合自己的藍圖。2008年10月,我有幸受邀參加北京市一些重點學校的校長共同參加的一個會議,當時,我被劉長銘校長所說的話深深打動,他說:“當我們的學生被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熏陶三年後,畢業後登上國際舞台,他們都能夠站得穩,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根在哪裏、能夠給世界帶來什麼,而不是去盲目地模仿別人。”
自我認知令人與眾不同
2008年11月底,我在一個廣播節目中聽到,一位將要畢業的大學生向兩位銀行業的資深人事經理谘詢如何在當前低迷的經濟環境下找一份工作。人事經理的回答我非常讚同,因為那正是這些年來我一直提倡的。兩位經理都說,在低迷的經濟環境下,沒有人會特別關注學曆或智商,而更關注軟實力——情商,在困難時候情商對成功而言更必不可少。而他們所提到的情商素質中,排在最前麵的就是“自我認知”,這個素質能使一個候選者在缺乏方向和信心的人群中鶴立雞群,引人注目。其他素質,比如忠誠、溝通能力、團隊精神、首創精神、堅韌不拔,以及領導能力,也都被提及。不過,如果缺乏自我認知(其作用猶如控製一艘船的舵),其他技能就沒有了方向和焦點。
當公司想要裁減員工時,第一批要走的就是那些曾在短時間內頻繁換工作的人,不管他換工作是為了短期財務收益還是因為缺乏方向感;另外,就是那些在其崗位上不快樂,總表現出消極情緒和牢騷滿腹的人。而在困難時期不斷提升的,則是那些明白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因為他們不管境況如何,始終不屈不撓。時局艱難,但他們總是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因為他們在一步步地實現自己在心中已然建構好的藍圖。當未來飄搖不定時,大家都在尋找不失自信的人,而不管他的年齡、經驗和教育背景如何。身處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時代,大家的心因恐懼而顫抖時,那些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確信困難時期終將過去的人,將影響他身邊的其他人,並引領他們至安全地帶。
在前麵的故事中,令人遺憾的是那些父母,他們原本是幫助孩子明白、接納和擁抱真實自我的最適當人選。然而,他們卻讓自己的孩子遠離夢想,無法按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這些父母或許是因為他們過去的負麵經曆,或許是因為他們在追隨一種計劃好的、流行的社會思潮,總之,他們要麼隨波逐流,輕信某些所謂能帶來穩妥舒適生活的良方,以為這樣就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要麼就將他們自己關於美好生活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歸根結底,是父母的心態出了問題。
父母的責任
自我認知從哪裏來呢?美國一所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自我形象的樹立,80%要歸功於伴他成長的周圍人群反映給他的信息。而這些人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其父母。一個人從小樹立自我形象,其重要性是成長過程中的其他任何人或事無法比擬的,它會以種種潛在而巨大的力量影響其生活決策。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擔負著極其重要和神聖的任務——盡父母的本分,首先觀察、研究、理解並接納自己,然後觀察、研究、理解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目前,社會上父母們的普遍做法很令人遺憾——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優秀的孩子做比較,以此來督促他們,希望能使他們像那些“榜樣”一樣優秀。事實上,對於孩子建立自尊,這樣做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引起他們的叛逆。因為他們會感到,在父母看來,他們永遠也不會做得足夠好。實際上,父母越是肯定孩子的獨一無二,他們越想成為自己本來的樣子,也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我們越是清晰準確地向孩子傳達真實的自我信息,就越能讓他們得以自由釋放,從而樹立正確的自我形象。
我大學畢業時,我的朋友珍還在大學學習物理。她才華橫溢,在我離開波士頓之時,她正準備攻讀物理學方麵的碩士學位。後來當我聽說她已經中途放棄物理領域的研究課題時,我大為吃驚。若幹年後,我在印度的新德裏與她重逢,她正在致力於幫助最貧困的印度鄉村女性獲得教育機會。印度女性因為社會等級低而受到歧視,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珍身穿便宜的印度棉布衣服,風一般地衝進旅館,她看上去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我問她是否後悔放棄物理學專業,她回我以滿足的一笑,說:“不後悔。我現在做的是我生來該做的。”她的話道出了“自我認知”的全部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