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勸說父母一定要放棄選擇寄宿學校,尤其是有的父母迫不得已必須這樣做,我隻是希望這些事例能成為父母做決定時的參考。即使不得不讓孩子小小年紀便離家學習,父母還是可以采取預防性的措施來保持與孩子間親密的交流。
下麵是三位寄宿學生的真實故事。
傷心後悔的父母
王先生和王太太從小在農村長大,家境貧寒。經過多年奮鬥,王先生成為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王先生想讓兒子得到最好的學習機會,不願讓兒子承受高考的壓力,希望他能接受西方的教育,因此,他和太太拿出一大筆積蓄,將兒子送到澳大利亞讀書。剛到澳大利亞時,兒子麵對完全陌生的環境,碰到了不少困難。但是沒過多久,他就掌握了當地的語言,進而在思想和行為上都變得像位本地人了。
王先生和太太很為兒子滿口流利的英語驕傲,周圍的朋友也是羨慕不已。可是,他們的兒子卻不喜歡讀書,也不知道尊敬父母,高中畢業後,他的考分沒有達到澳大利亞知名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更沒能通過國內高考,不能進中國的大學學習。最後,兒子還是回到國內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兒子很看不起父母,覺得父母很俗氣,不願跟父母在一起,自己整天在屋裏玩電腦遊戲。每當王先生向兒子提出找個工作或繼續學習的意見時,兒子就會衝他大吼大叫,抱怨讓他出國全是父親的錯。王先生和太太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們覺得自己和兒子之間似乎有一層隔膜,他們無法走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夫婦倆滿心懊悔,真希望當年沒有讓兒子出國讀書……
被疏忽的露西
露西在出國之前就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因此去寄宿學校上學並未讓她感覺有多受傷。露西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時常忙碌奔波,照顧她的時間很少。不過,露西的哥哥因為是家中的男孩而備受家人的嗬護。從小到大,露西在家裏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露西被送往美國東海岸一所知名的寄宿學校就讀。在那裏,露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但她仍覺得需要獲取更多的獎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她無論如何努力,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由於沒有親人相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打理,露西變得非常獨立。結果,露西變成了一位外表冷漠、難以信賴他人、自我保護意識極強的人。在工作時,露西總感到危機四伏,因此在言談舉止甚至穿戴上都無法表現出溫和的狀態。遇到難處時,露西也是獨自擔當,因為她覺得不能把弱點暴露給任何人。幸運的是,露西在寄宿學校碰到了一位可親的老師。這位老師像母親般嗬護著露西,給她溫暖的關懷。
父母將露西扔給了寄宿學校,一晃就是十年。這十年的歲月一去不複返。但老師鼓勵露西善待父母,做孝順的女兒。露西下了不少功夫去重建與父母間的親情。可是由於彼此間認同點很少,露西對父母始終覺得疏遠。要找回已淡漠的親情並不容易,露西隻有在未來艱難地繼續修補與父母的關係。
比爾的心聲
寄宿學校絕對能讓人變得獨立。學校裏的老師、看護人員、室友不會為你包攬一切事務,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打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陷入麻煩。你能在寄宿學校學到的就是責任和結果。離開了父母的關愛和監督,孩子可以自由地交朋友,甚至做出許多出格、糟糕的事。我是被公立學校開除了之後才進的寄宿學校。父母希望我在寄宿學校能學好,結交良友。然而寄宿學校的同學不會真正在意對錯,隻是當心別在違規之後,被校方抓住。
碰到問題時,我會去請教那些年長的校友,尋求他們的意見。但是這些校友自身未必就有正確的價值理念。寄宿學校給學生提供了非常多的機會學習好的事物,比如專業知識、語言以及其他的知識和技能,可是像泡吧、色情、酗酒、吸毒之類的現象也非常多。在這兒,我也認識了不少名人,讓我長了不少見識。此後,我因在校內吸毒被抓,後被送往戒毒機構。之後,我又去了青少年教習所。在這些機構中,我碰到了對我有如親人般溫暖的好心人,他們對我關懷備至,所以我覺得自己挺幸運的。
我在寄宿學校的一個室友的妹妹也被送到一所寄宿學校,是一所女校。室友告訴我,因為性別的差異,他們兄妹倆對寄宿生活的體驗大相徑庭。女孩會因想家而哭泣,男孩們卻不分晝夜地縱情於音樂和派對。男孩和女孩對離家生活的體驗和看法真是迥然不同。
現在我已經成年並結婚了。我以後不會讓孩子離開我,家庭成員原本就不應該分開,家庭本應是家人們集結的紐帶。我和妻子從結婚那天起便堅定地持有這種觀念。在塑造孩子的人生觀方麵,沒有誰能取代父母的位置。在寄宿學校,老師們照看幾百個孩子,每個孩子得到的關注並不多。全球頂級寄宿學校的師生比例是1:8。然而,即便是采用了最佳的師生比,也隻是運用於課堂教學,不能顧及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麵。相比課堂時間,學生在課外的時間要多得多,所以學生還是無法得到充分的關注。
父母在遇到是否要孩子離家讀書的問題時,需要根據自身的價值取向多方麵地考慮問題,做出決定。畢竟無論何種決定,都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未來掌握在父母的手裏。
1.10 出國留學的競爭壓力會比國內小嗎
有些父母因為經曆過艱辛或貧寒的生活,就希望孩子能少受些苦。因此,不少父母期望孩子到國外接受“快樂教育”,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避免承受比如高考這類激烈競爭的壓力。
然而事實上,競爭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嚴酷現實。國外不同於國內,國內的競爭隻限於應試領域,而西方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的競爭卻是國際性的,涉及的領域也是方方麵麵的。
國外一流大學的招生率與中國名校的錄取比率持平,入學申請者來自世界各地。國內大學的錄取標準是清晰明確的,隻限於一個方麵——高考分數。西方大學卻把學習成績和考分視為最基本的衡量標準。對西方大學而言,衡量學生學業表現更為重要的標準是:觀察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以評定其相關技能、領導力、主動性、對特定興趣領域的熱愛程度、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勇於承擔風險的能力、處理失敗的方式、個性、創造力等。在此,我想引用美國MIT招生網站上的內容加以說明。
你與申請學院的適配度
你可以去谘詢MIT任何一位負責招生事務的人,他們都會一致表達出這樣的理念:考分固然重要,可是申請者和學院之間的適配度才是推動錄取進程的關鍵。由此,我們也常會被問到何謂“適配”。以下是關於該問題的幾個主要的評量指標和描述:
認同MIT肩負的讓世界更美好的曆史使命,願意與之協同努力。
具備協作精神。
具備進取意識。
敢於承擔風險。
具備實踐性的創造力。
充滿熱情和活力,具備較強的求知欲。
具備MIT社群的特質。
具備權衡輕重緩急的意識。
“記住,沒有哪一份個人資料能被奉為‘最佳適配資料’,不管其中信息顯得多麼出類拔萃。MIT要招收一個班的學生,就像要選1000個人組成一支登山隊,準備一起去攀登一座有趣又崎嶇的山。我們顯然希望這支隊伍的成員都受過良好的登山訓練,耐力持久,對登山運動充滿興趣。與此同時,我們也期望每一位成員都能給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譬如,樂觀的心態或幽默感、令人稱讚的個人經曆、天資卓越、愛好廣泛、成績卓著等。在此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是想招一群一模一樣、完美無缺的登山選手。我們需要的是一群各有所長的人,以使大家能共同攜手,彼此欣賞和激勵。”
這一段是最重要、最經典的關於美國頂尖大學錄取學生流程的描述。
西方大學的申請流程更著重於學院文化以及申請者與學院文化的適配度,所以大學裏的每所學院都有各自內容豐富、翔實的介紹網站。網站對學院的核心使命、價值觀、學院文化都有闡述。這些價值理念,對每所學院來說,就像是他們為自己的“登山隊”所製定的征服目標。比如,MIT的目標是通過科技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斯坦福大學的目標是通過創業或創新來為世界做貢獻。
大學申請過程需要學生做大量的功課以便深刻認識自己,校方會要求申請者回答一係列的問題。比如,學生想通過求學收獲什麼,也會讓學生對自身與所申請學院的適配度進行自我評估。我常會從申請海外留學的高中生口中聽到這樣的評述:申請進程的最大益處並不是最後能獲準進入所申請大學就讀,其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通過回答申請表裏的各項問題讓他們做了一次深層次的自省,甚至有時還能發現些讓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吃驚的個人素質。
有對父母曾告訴我他們女兒的申請經曆。在女兒申請海外留學之前,父母並不怎麼看好女兒,因為女兒的學習成績並不拔尖。然而,在協助女兒申請入讀美國大學期間,父母幫著評點女兒的論文,從中發現了女兒身上他們以前從未知曉的天賦、夢想和興趣。結果,女兒雖然沒有被所申請的那所一流大學錄取,卻接到了不少其他優秀院校的錄取通知書。
這就是我反對申請者讓留學中介公司完全包辦其申請流程的原因之一。信譽良好的中介公司會輔助申請者完成自我挖掘的過程,但不會告訴申請者如何才易被所申請學校錄取。可是像這樣的中介公司在中國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中介公司都是鼓吹自己手裏掌握著錄取“秘方”,隻要客戶願意給他們支付豐厚的酬金,他們就能保證讓申請者進到夢寐以求的大學裏。為了讓申請者順利被學校錄取,這些公司會讓學生避開自我挖掘的步驟,這樣有可能會讓學生進入一所不適合他的學校就讀。這樣的結局是很不幸的,學生浪費了寶貴的青春年華,耗費了大量的金錢,換來的卻是徒勞無益和心中的愁煩。
出類拔萃的獨特個性
西方大學的入學申請過程並非程式化的模式,學校除了要參考申請者的學習成績之外,還要求每位學生對自身的特點有充分的了解。例如,一位中國男孩對數學和自然科學很感興趣也很擅長,同時他的鋼琴或小提琴也演奏得相當不錯,但他可能與其他中國男孩沒有太大差異。對這位男孩來說,要讓自己表現突出,除了在一大群與自己履曆相近的申請者中成為數學和科學領域的尖子,還要是他們中間鋼琴或小提琴演奏得最好的人。這便使競爭變得更為激烈。我選取兩份具代表性的學生資料用以說明。
例一
這位男生來自香港,他是作為一名音樂天才被MIT錄取的。13歲時,他就與世界級的交響樂團在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同台演出。與此同時,他創作的交響樂曲也被公認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因為在作曲領域表現傑出,他被稱為“亞洲的巴赫”。同時,他對生物學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是這方麵的優等生,他今後想從事醫學研究,於是他在MIT主修生物學。盡管他的履曆看起來屬於典型的亞洲男生類型,可是在大量對數學和科學有興趣並具備精湛樂器演奏才能的亞洲學生中,他還是顯得出類拔萃,所以順利地被MIT錄取了。
例二
某次麵試期間,有好幾位來自中國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得主向MIT提交了入學申請資料。在被中國各地的MIT麵試官麵試之後,他們卻無一獲準通過。有好多人會追問:奧賽金牌得主都不能被錄取,那還有誰能被MIT錄取呢?這是因為,我們發現在已經招收的中國學生中,有一位曾在全球性奧林匹克科學競賽中獲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分。對MIT來說,隻需要一位奧賽冠軍來為“登山隊”做貢獻,況且已經招收了一位冠軍中的冠軍。當然,其他的申請者也很出色,可是無論他們對數學有多熱愛,或者本身有多優秀,他們仍無法超越前麵的那位冠軍,所以便沒能被錄取。
多元化的學生構成
盡管西方大學沒有明文規定對每類學生的配額限製,他們還是希望學生的構成能夠多樣化,所以,不會出現哪個學院全都是中國學生或全都是歐洲學生的情形。也就是說,你孩子的競爭對手多半是來自中國的其他申請者。如果你的孩子與其他的中國申請者大同小異,他就很難在眾多類似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為了讓大家更為具體地理解班級的學生組成,下麵是從MIT網站上摘錄的2013年即將畢業的學生的相關數據。
性別:男55%,女45%
種族和國籍: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92%、非洲裔美國人9%、亞洲裔美國人26%、白人36%、墨西哥裔美國人8%、印第安人1%、波多黎各人2%、其他西班牙族群5%、其他/無回複5%、國際公民8%
地理分布:新英格蘭13%、亞特蘭大中部16%、東南部和波多黎各17%、中西部和平原地區13%、南部/西南部9%、西海岸20%、海外11%
被代表的州:美國國內48個州
被代表的國家:全世界58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今年來麻省就讀
學校教育類別:公立學校70%、私立學校15%、宗教學校7%、外國僑民學校6%、在家教育1%
2013年總共有從856所高中畢業的學生來麻省就讀。
其他西方名牌大學也有類似的統計數據。這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目標是讓孩子能被海外一流大學錄取,孩子就得力爭成為他所屬類別或申請者裏最拔尖的學子,所以競爭不可謂不激烈。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將在不同規則的指引下進行一場不同方式的角逐。
1.11 申請大學,就像相親一樣
麗麗很想嫁給她的大老板,因為他有名又有錢。她到處打聽,想要了解老板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女人。當她觀察到跟老板約會的女孩子都穿紅色裙子的時候,她就常常穿紅色裙子,希望能夠吸引老板的注意;她看到那些女人大部分都留著長頭發,於是也把自己的頭發留長;她聽到老板在辦公室聽爵士樂,於是去購買爵士樂光盤在辦公室放,雖然她喜歡的是古典音樂。通過對各種細節的關注,麗麗把自己打造成了她認為會吸引老板的那類女人。但是,老板最終卻愛上了一個喜歡穿牛仔褲、聽流行音樂、頭發剪得短短的活潑女人。麗麗在心裏糾結得咬牙切齒:我到底哪兒做錯了?為什麼老板會選她,而不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