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一提起學習,無外乎“頭懸梁、錐刺股”的努力,以及“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刻苦。對於處在這種傳統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的行為,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長此以往,不免對學習產生一種恐懼感,漸而滋生厭學的情緒,自然而然地覺得學習變成了一項苦差事。
來看看猶太人的傳統教育方式。在孩子第一次進學校的時候,老師會準備一些蜂蜜和一塊石板,用新鮮的蜂蜜在石板上寫上希伯來字母,然後讓孩子舔幹淨。通過這一過程,老師希望孩子知道學習是甜蜜而充滿誘惑的。而且,猶太人的教育理念中還包含著一條萬古不變的真理;財富可以被帶走,唯有知識和智慧永不流失。其實學習不是一件苦差事,隻要用對了方法,用對了方式。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所以,父母要及早給孩子指導,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下麵介紹幾種方法供各位父母參考。
1.要讓孩子學會預習
預習是學習的第一階段。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孩子的學習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好多孩子都缺乏預習的習慣和方法,因此父母有必要和義務幫助他們養成這一習慣。預習的開始階段是通讀所要學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不妨隨手拿上一支筆,將不懂的詞語、句子原理或公式等內容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出來。讀完後,如能通過查工具書,或一定的思考解決的問題,就寫上答案。
通過了查閱工具書和思考的過程,孩子會牢牢記住這些內容。而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可留待上課時聽老師講解,這樣也有助於培養孩子“有的放矢”地去聽課的習慣。
預習的第二步,是先自學某一部分內容,然後嚐試著去做相應的課後練習,並將無法解決的問題做上記號,以便於上課時可集中力量解決此類問題。
預習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孩子可選擇不同的方法。總的來說,預習本身能使孩子上課時加倍注意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有利於掌握課程難點。至於那些預習時就懂了的內容,孩子在課上再聽一遍,就等於有了複習一次的機會,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預習。
2.讓孩子學會聽課
在所有的學習環節中,聽課是最重要的一環。有的孩子聽課時思想不易集中。一旦孩子在課上“神遊太空”,知識就會從他的身邊悄然溜走。等到他收心領神再聽時,往往前後接不上,形成知識的缺漏。這樣的缺漏造成“知識鏈”的脫節,很難補上,久而久之,會導致孩子學習基礎不紮實。
父母要提醒孩子走神的危害性極大,並采取有效措施來培養孩子專心聽課的習慣。其中,讓孩子帶著一定的任務去聽課,就能促使孩子改掉走神的壞習慣。例如,父母經常在家中布置一些限時的閱讀任務,要求孩子讀完後複述內容,或是寫出閱讀提綱,或是完成一些練習題。此外,通過聽錄音來鍛煉“聽課”的能力(要求孩子聽後敘述重要內容、回答一些問題等),也是幫助孩子培養專心聽課習慣的好方法。
3.培養孩子的“記”能力
首先要學會記筆記。父母要指導孩子,分清楚哪些是記筆記的要點:凡老師在黑板上寫出的概括性強、體現課堂教學重要的內容都要記。還要記下老師在講解過程中重點分析的內容,以及自己預習中不懂部分的內容,便於課後複習。其次,還要學會即時地用大腦來記。對於課堂上的重要內容,能立即記住的就要立即記住,不能記住的,通過課後反複的閱讀、理解等形式來記住。當然,巧記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可加上自己的聯想來記,也可編成順口溜來記,這些方法都能幫助孩子記得更輕鬆、更牢固。父母可以通過抽查課堂筆記、檢查課本、抽背重要概念或課文來檢查孩子記憶的情況,並及時幫助他們學會怎樣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