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飲食營養要跟上(1 / 3)

1 產後宜吃鯉魚

新媽媽吃魚有益,尤其吃鯉魚更為有益。鯉魚富含蛋白質、鈣、磷、鐵和B族維生素、多種氨基酸等。鯉魚肉味佳,主要是因為其中的10餘種遊離氨基酸在發揮作用,特別是穀氨酸、甘氨酸和組氨酸最為豐富。研究表明,鯉魚能促進子宮收縮,去除惡露,還有滋補、健胃、利水、利尿、消腫、通乳、清熱解毒的作用,是新媽媽康複和催乳的理想食物,所以新媽媽宜多吃鯉魚。

但應注意,吃鯉魚忌與綠豆、芋頭、牛羊肉、豬肝、雞肉等同食。

2 產後宜吃芝麻

芝麻營養極其豐富,每100克芝麻中含蛋白質21.9克,脂肪61.7克,鈣高達564毫克,磷368毫克,鐵的含量更是驚人,竟達到50毫克之多,為各類糧油食物之冠,另含油酸、亞油酸、花生酸等,還含有芝麻素、芝麻酚、維生素E、多縮戊糖、卵磷脂等。此外,其中還含有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中醫認為,芝麻有填精、益髓、補血、補肝、益腎、潤腸、通乳、養發的功能。這對新媽媽增強補中健身、和血脈及破積血等有良好作用。新媽媽多吃芝麻,對哺乳中的嬰兒健腦也非常有益。

3 產後宜吃山楂

山楂又名山裏紅、紅果等,有極豐富的營養價值,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每100克就高達89毫克,比一般水果高,並且有消食開胃的作用。

山楂中還含有黃酮類成分,可使子宮興奮,促進子宮收縮。中醫也認為山楂有破氣、散淤的作用,所以孕媽媽不宜多吃,以免因刺激子宮收縮導致流產。

但山楂的上述作用卻是產後媽媽所需要的,可幫助新媽媽子宮收縮,子宮複歸,有利於惡露排除,減少疼痛,並且有助於產後消化,增加食欲,增加維生素C的供應,因此,產後適量吃些山楂對母體及嬰兒的健康都大有益處。但要注意,新媽媽服用人參滋補身體時,要忌山楂。

4 產後宜吃桂圓

桂圓又名龍眼,營養豐富,含有膽堿、有機酸、蛋白質、葡萄糖、果糖、蔗糖、脂肪、鐵、磷、鈣、胡蘿卜素、維生素B族、尼克酸、維生素C等。桂圓既是佳果,又是良藥。中醫學認為,桂圓味甘,性溫,具有補心健脾,養血安神,補精益智,壯陽健體等功效。新媽媽產後身體偏虛、陽氣不足,氣血、脾胃虛弱,宜溫熱,故用性溫助火、養血益脾的桂圓最為合適。但孕媽媽不宜食用桂圓,若食用,會使孕媽媽增添胎熱,氣機失調,嘔吐,甚至流產。

5 產後的合理營養

(1)產後飲食的3條標準

①補充生產時所消耗的體力。

②充分製造乳汁,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基本需求。

③飲食需合理,營養要均衡,且避免發胖。

(2)飯菜的多樣化搭配

飯菜應多樣化,粗細糧搭配,葷素菜夾雜,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鈣、鎂)等的食物為主。進食的品種越豐富,營養越均衡、全麵,尤其不要忌口,以保證營養的合理攝入。

(3)增加餐次

產褥期,新媽媽的每日餐次應較一般人多,以5~6次為宜,但每次的量不宜過多,吃七分飽即可。這樣做有利於食物消化吸收,並能保證營養充足。相反,如果一次攝食過多,會增加胃腸負擔,從而減弱胃腸功能。

(4)食物應幹稀搭配

每餐食物應做到幹稀搭配。幹食,要保證營養的供給;而稀者,則要提供足夠的水分,且要保證營養的攝入。比例為1:1為好,即幹食、稀食一樣一半。幹食可供選擇的有很多,這裏不再進行過多的介紹,而稀食,則要注意,不是指單純飲水,這樣會衝淡胃液,降低食欲。產褥期稀食的供應,是各種湯類(如魚湯、排骨湯等)、果汁、牛奶、粥類等。隻要能做到幹稀搭配,便可符合產褥期乳母的飲食結構。

(5)葷素搭配

一般的習慣是,月子裏容易多吃雞、魚、蛋,而忽視其他食物的攝入。但從營養角度來看,不同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種類及數量不同,而人體需要的營養則是多方麵的,所以,保證飲食全麵,對人體十分有益。我們應摒棄過去坐月子隻吃肉類的飲食誤區,而需葷素搭配、廣攝各類食物,這樣既有利於營養攝入、促進食欲,又可防止疾病發生。

(6)清淡適宜

一般認為,月子裏飲食清(盡量不放調味料)淡(不放或少放精鹽)為妙,但從科學角度來看,月子裏的飲食應清淡適宜,即在調味料上如蔥、薑、大蒜、花椒、辣椒、酒等應少於一般人的食量,精鹽也以少放為宜,但並不是不放或過少。因為少添加些這樣的食物,對產婦是有利的,比如:食物中加用少量蔥、薑、蒜、花椒粉及酒等性偏溫的調味料,有利血行,也可促進淤血排出體外。

除此之外,這個時期的飲食還要注意調護脾胃、促進消化。食雜而量不多,才能保證產婦此期的營養能合理地攝入。

(7)蔬菜、水果能夠順腸

不少老年人認為,蔬菜、水果水氣大,產婦不能吃,其實蔬菜水果如果攝入不夠,易導致大便秘結,醫學上稱為產褥期便秘症。蔬菜和水果富含人體“三寶”,即維生素、礦物元素和膳食纖維,可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複,增進食欲,促進糖分、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特別是可以預防便秘,幫助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

從可進食正常餐開始,每日半個水果,數日後逐漸可增至1~2個水果。蔬菜開始每餐適合50克左右,逐漸可增至每餐20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