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進入產房莫緊張(3 / 3)

因此,孕媽媽臨產時要做好自我調節,配合醫生的指導,以保證產程的順利進展。

8 從容應對分娩時的尷尬事

除了灌腸、備皮,分娩時還可能遇到一些尷尬之事,有的準媽媽臨場感到十分尷尬,給分娩順利進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這裏給準媽媽介紹一些可能遇到的尷尬事,希望準媽媽能正確看待,從容麵對。

(1)可能會被男醫生接生

在醫院不可避免地會“遭遇”男醫生,有些準媽媽會覺得很難為情。事實上,不管男醫生還是女醫生,他們大多是將接生當作自己的工作,會嚴肅對待這件事情,因此不必在乎醫生的性別。

(2)可能會哆嗦得牙齒出聲

50%的準媽媽在分娩時身體會顫抖,牙齒發出“哢嗒哢嗒”的聲音,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胎寶寶血型與自己不一致的準媽媽身上,但並不是因為感到冷,而是分娩時胎兒血會有極少量融入準媽媽的血液中,令準媽媽出現顫抖、哆嗦、打冷戰的現象,不必害怕,可盡量調整呼吸。

(3)可能會做出一些尷尬事

胎寶寶降生過程中會促使一些氣體和大便從肛門被迫排出,通俗地說,可能會在產床上放屁或大便,尤其是進行麻醉後,由於括約肌喪失知覺,這種情況更有可能發生。

不過,醫生對這種事的態度很客觀,他們認為這隻是人體器官的一種正常運動,如果真的發生,準媽媽也不用感到難堪和不好意思,這完全是正常的身體反應。

(4)可能會嘔吐

無論是否無痛分娩,準媽媽都可能嘔吐或者惡心,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準媽媽不必擔心。如果想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嘔吐,可盡量吃一些清淡、好消化的流食。

9 避免宮縮乏力

宮縮乏力是指子宮收縮雖仍有正常的積極性和對稱性,並保持一定的節律性,但收縮弱而無力,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且不規律的現象。

(1)宮縮乏力的危害

子宮收縮乏力會使產程延長,導致準媽媽體力消耗、疲乏無力、腸管脹氣、排尿困難等,還會影響子宮收縮,這樣易造成難產。如果胎膜早破,則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引起產後出血,增加剖宮產的概率。

(2)宮縮乏力的原因

子宮收縮乏力多由以下幾個常見因素引起:①胎位不正、頭盆不相稱。

②準媽媽緊張,大腦皮質處於抑製狀態,使宮縮乏力。

③子宮過於膨大,如雙胎、羊水過多、巨大兒以及子宮肌肉發育不良等。

④過多地應用鎮靜藥或麻醉藥。

⑤臨產時休息不好、進食差、第一產程用力過早,亦可導致宮縮乏力。

(3)如何避免宮縮乏力

①做好孕期保健:根據產前檢查等資料,可以初步安排好分娩方式,如胎位不正應早做糾正。

②正確認識分娩:要了解分娩過程,精神不要緊張、害怕,且克服恐懼心理,以輕鬆愉快以及良好的心態對待分娩,這樣有利於子宮正常收縮。

③臨產後要安排好生活:要吃好、喝好、睡好,安排好大小便。如果宮縮時體力消耗大,應及時補充能量,以順利完成分娩。

④產程中準媽媽要和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按照醫護人員的要求去做。醫護人員會嚴密觀察,認真負責,也會從母嬰的健康安全出發,正確處理產程,操作會謹慎、無誤。

10應對臍帶脫垂

臍帶脫垂絕大多數發生在胎位不正、破水的情況下。如果胎兒的胎位是“足位”,也就是在子宮內雙腳朝下,當一隻腳滑下時,臍帶常常會跟著滑落。如果胎位正常,但胎頭仍然沒進入骨盆腔固定,此時如果發生臍帶脫垂的話,胎兒反而更危險。因為母體一旦出現破水,胎兒臍帶脫垂下來,胎頭可能因為往下降而直接壓迫到臍帶,即胎兒阻斷了自己的血液供應,這會在3分鍾內造成胎兒極為嚴重的缺氧或死亡。所以,醫生為讓胎頭或胎兒身體離開壓迫位置,通常會讓產婦“頭低腳高”地躺著,再將手伸入產道內,將胎兒往上頂,使胎兒不要壓迫臍帶,再及時施行剖宮產。

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為方便醫生直接從上方盡快將胎兒拉出,仍要在產婦下方協助主要醫生用手將胎兒頂住並往上推,所以,一旦出現胎兒臍帶脫垂,準媽媽最好能平躺著。

11處理好產中及產後大出血

分娩會出現出血現象,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內會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準媽媽子宮內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是大出血。造成產中及產後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生會采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盡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幹淨等。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盡快娩出,醫生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後再尋找出血點,采取措施止血。如果處理後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做血管結紮手術,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就隻好采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倘若連切除子宮都沒有效果,就需要采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後大出血一向是令婦產科醫生頭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