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母體多保健(3 / 3)

本病多發生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妊娠時,也可能在以後的妊娠期發病。分娩的嬰兒皮膚上偶見皰疹樣發疹,不予治療,在數周內可以自愈。

妊娠皰疹一般在分娩後數日內可減輕,多數人在分娩後3個月恢複正常,也有個別的推遲到7個月。當分娩後第一次來月經時,常有輕微發作。每次經期發作可達2年之久。口服避孕藥會引起本病的複發。

孕婦患有此病應該注意營養,補充鈣劑及維生素C、維生素B 6,並對症治療。局部可用止癢和預防感染的藥,如爐甘石洗劑、2%的土黴素鋅氧油或10%的龍膽紫鋅氧油。

8 防治痔瘡

痔瘡在孕婦中的發生率高達66%,但是如果采取科學和恰當的防治方法,效果則很好,不必擔心害怕,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痔瘡的發生與痔瘡靜脈叢受到壓迫後回流不暢及外來刺激有關。懷孕後,子宮日益增大,向後壓迫下腔靜脈,使其所屬的小血管血液回流受阻而淤積,從而誘發或加重痔瘡。

痔瘡的早期病狀是糞塊外表有血跡或大便後肛門滴血。嚴重者可噴射而出。內痔一般有墜脹感,有的大便時可脫出肛門外,便後自行恢複。不能恢複的,可引起嵌頓水腫,引起疼痛。外痔發脹、瘙癢,當發炎或形成血栓性外痔時,疼痛劇烈,行走困難,坐立不安。經常反複出血會造成貧血,並感到頭昏、氣短、疲乏無力、精神不佳。孕婦一旦分娩後腹內壓力降低,靜脈回流障礙解除,痔瘡即在3~4月內自行萎縮,所以孕婦的痔瘡重在預防,而治療則以非手術療法為主。

首先,要保持大便通暢,以防止出現便秘。孕婦除了要注意食物中營養成分齊全、數量充足外,還應適當多吃些纖維素較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絲瓜、白菜、菠菜、萵苣、蘿卜等,增加腸蠕動,並注意多喝水。運動太少也是導致便秘的原因之一。孕婦應避免久坐久站,適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最好養成每天早上定時排便的習慣,有排便感時不要忍著。大便幹結,難以排出時,吃些蜂蜜、香油、香蕉或口服石蠟油等潤腸藥物,不可用芒硝、大黃、番瀉葉等攻下的藥物,以防引起流產。

其次,促進肛門部位的血液循環,幫助靜脈回流。每日用溫熱的1:5000高錳酸鉀(PP粉)溶液坐浴。並做提肛鍛煉,方法是做忍大便的動作,將肛門括約肌往上提,吸氣,肚臍內收,再放鬆肛門括約肌,呼氣,一切複原。如此反複,每次做30回,早晚各鍛煉1次。早上這次最好在起床前,仰臥在床上進行,這樣效果良好,容易產生便意,利於養成每天早上起床後解大便的良好習慣。

此外,還要避免對直腸、肛門的不良刺激,及時治療腸道炎症和肛門其他疾患。不要飲酒,不要吃辣椒、胡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手紙宜柔軟潔淨。內痔脫出應及時慢慢托回。內褲需常洗常換,保持幹淨。

9 治療缺鐵性貧血

據臨床統計,大約有40%的孕媽媽有貧血現象,孕期貧血會影響母親和胎兒的健康。那麼,應該如何預防貧血?又該如何補血呢?

(1)預防缺鐵性貧血

①懷孕前就應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富含鐵質的食物,以便將多餘的鐵儲存於骨髓中,供應胎兒。

②如果服用孕期專用的綜合維生素,必須注意標識上鐵元素的劑量,以每天30~50毫克以及不超過60毫克為宜。

(2)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

人體對鐵質的吸收是彈性的,體內鐵儲存量多,吸收就會降低到5%~10%。當體內缺鐵時,吸收率可以提高到20%~30%。

家禽、家畜及海鮮等肉類動物性來源,所含的鐵以“血紅素鐵”為主,可以直接由腸道吸收,不受其他因素幹擾,鐵質吸收率達15%;五穀蔬果屬植物性來源,所含鐵以“非血紅素鐵”為主,吸收率較差,為3%~5%,而且通常含多量植酸、草酸及磷酸鹽,會與鐵質形成不易溶解的鐵鹽,從而抑製鐵的吸收。蛋黃雖屬動物性來源,但因為含鐵會與雞蛋清中的高磷結合,吸收率僅為3%。

攝取“非血紅素鐵”時,若與維生素C同時食用,則能提高鐵質的吸收率。含鐵食物配合肉類食用,能使鐵質吸收率提升3倍。含鐵食物配合25毫克維生素C,可以提高鐵吸收率3倍;加入100毫克維生素C,可以提高鐵吸收率4.6倍;加入200毫克維生素C,可以提高鐵吸收率6.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