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就要有高情商有研究發現,成功80%來自情商,20%來自智商;也有科學家指出,情商高的人更具創造力;更有研究認為,隻要能提高情商,就能提高一切。由此可見,情商對一個男孩是多麼重要。
知恩得言謝
教師猶如辛勤的園丁。男孩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栽培和教誨,每一個男孩都應該知恩感恩。
美籍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自幼聰慧。他十多歲就能獨立理解高深的數學問題。中學時,他的學習就遠遠超出了學校規定的內容。1918年,費米考入比薩高等師範學院,他完成了一篇高質量的論文轟動了全校,並由此獲得免費教育助學金。
費米生性好動,非常調皮,喜歡惡作劇,經常花很多時間玩耍。
費米18歲那年,有一天,老師正在興致勃勃地講課,同學們聽得也很認真,隻有費米在和同學拉賽蒂交頭接耳,還不時搞一些小動作。他們覺得書上的內容早已掌握,老師講得也很乏味。他們在玩一枚自己設計和製作的臭氣彈。
突然,“嘣”的一聲,臭氣彈爆炸了。頓時,教室裏一片驚叫聲,臭氣充滿了整個教室。課堂被攪亂了,老師憤然離開了教室。
這件事迅速傳遍全校。許多老師紛紛向校長建議,將在課堂上搞惡作劇的費米開除。
這時,實驗課老師普齊安及時站了出來為費米辯解。他大聲說:“費米搞臭氣彈固然不對,但他是由於精力旺盛得不到知識上的滿足,我們老師的責任是引導他,並給他以豐富的知識。”
普齊安深知費米的聰明,他說:“這個小夥子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才!”由於普齊安的愛護,這才保住了費米的學籍。在此後的學習中,普齊安處處注意幫助和保護費米。
不久,普齊安了解到,費米所掌握的知識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於是就請費米到家裏來教自己理論物理學。費米見老師誠心相待,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並給老師開了一門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課程。
普齊安對費米的愛護和器重,成為費米深入學習的巨大推動力。1922年,費米以優異成績獲得比薩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8年,37歲的費米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芝加哥大學參加並主持了第一個原子反應堆的設計和試驗。接著他又參加了“曼哈頓計劃”的實施,促成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
後來,費米在回憶他與普齊安的師生情誼時說:“我的成就應歸功於老師,歸功於那枚臭氣彈。”
善待父母
孝敬父母,不僅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也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準。人生的第一堂課,應該是學會感恩,體諒父母一輩子的辛勤付出,男孩從小就應該孝敬他們。
一個青年在大學畢業前,他看中了一輛漂亮的轎車,知道父親有這個經濟能力,就對父親說他想在畢業時得到那輛車。
終於熬到畢業典禮的那天清晨,父親鄭重地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間,對他說,他為有這麼好的兒子感到驕傲,預祝他畢業後開創自己的事業,說著,便拿出一個漂亮的禮盒作為送給兒子畢業走向社會的禮物。
兒子以為父親會給他買那輛轎車,沒有想到送給的他是禮品盒。他隱忍內心的失落回到自己的房間。當打開那個禮品盒時,他看到裏麵有一本精裝書。他失望至極,根本不想再打開那本書,丟下盒子就離家創業去了。
一晃幾年過去了,這個青年已成為一名成功的經理,有了自己的房子,也成了家。當得知父親已身患重病時,他決定趕回家去陪護父親。從畢業典禮那天起,他很少回來與父親交心地聊過,每次回來探望父母,他都因為時間緊張而匆忙離去。他想,這次回家,無論如何也要住一段時間,好好陪父親,讓父親把病養好。當他快要到家時,突然接到他母親的電話,他母親悲傷地告訴他,他的父親剛剛去世了。
這個青年急忙趕到了家,悲哀和悔恨湧上心頭。他翻遍父親的書房,終於找到了當年他丟掉的那個禮品盒。裏麵還放著那本書,這時他才看清書名是《人生指南》。他含著淚打開了這本書,結果從書裏掉出了一把汽車鑰匙和一張卡片,卡片上寫著“貨款全部付清”,下麵是他畢業那天的日期。
父親把財產留給了兒子,但在兒子的眼裏最珍貴的卻是那本《人生指南》。
後來,這個青年的事業出現了挫折,他的公司破產了,他來到一家跨國公司應聘。在經曆幾個回合的激烈競爭之後,他終於到了最後一關,接受公司老板的麵試。
青年忐忑不安地走進了老板的辦公室,在老板對麵的椅子上坐下。老板看過他的履曆後,凝視他的臉,出乎他意料地問道:“你替母親洗過腳嗎?”
“沒有。”青年老實地回答。
“那麼,你替父母捶過背嗎?”
青年想了想後說:“有過,那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那次我母親還給了我10塊錢。”
通過交談,老板似乎已經看出了年輕人未來的發展前途並不大,但經過一番磨煉可以成為公司管理骨幹。於是就安慰他別灰心,會有希望的。麵談結束前,老板突然對他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一個條件,剛才你說從來沒有替母親洗過腳,明天來這裏之前,希望你能做一次。”年輕人答應了。
這個年輕人回到家,母親外出購物還沒有回來。他思忖著:“等母親回來,要怎麼替她洗呢?她出門在外走了一段路,腳一定很髒吧?待會兒她回來,便為她洗腳吧!”
母親回來後,見兒子預備好水盆要為她洗腳,覺得很奇怪,便說:“腳,我還洗得動,我自己來吧!”年輕人便將自己為何想為母親洗腳的原委說了一遍,母親理解後便依了兒子,坐在兒子已準備好的椅子上,把腳放進兒子端來的水盆裏。
當年輕人握著母親的腳時,才猛然發現母親的那雙腳在歲月的侵蝕下,已似木棒那樣的僵硬。他摸著母親的腳,不禁潸然淚下。
第二天,這個青年如約來到那家公司,很傷感地對老板說:“我能不能被錄取,對我來說已經微不足道。現在我明白這些年來母親所遭受的辛苦,您使我明白了在學校裏沒有學到的道理。如果不是您,我恐怕不會握到母親的腳,也就難以體察到母親多年來所付出的辛勞,我要好好照顧她。”老板聽了點了點頭,說道:“你明天到公司來上班吧!”
後來,這個青年十分孝敬母親,他的事跡也成了公司上下的美談。
培根說:“子女使父母的勞苦變甜,但也使他們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父母的生活負擔,卻減輕了他們對死的恐懼。”父母是我們的至親,我們應該終生記住父母為我們成長所付出的心血。從小學會孝敬,多與父母談心和交流,長大了走向社會之後,要常回家探望雙親,關心他們的生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坦誠待家人
著名哲學家、法學家孟德斯鳩說:“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男孩在家裏與兄弟姐妹相處,也需要愛心、真誠和坦率,這樣才有利於彼此間和睦相處。
1816年,林肯全家遷往印第安納州拓荒。兩年後,他母親病逝。同年12月,他爸爸娶了一位繼室。繼母還帶來了3個孩子,他們姓約翰斯頓。林肯小時候起就與繼母相處得很好,他常常認為自己的成就有一部分是受了他繼母的身教。
不管在失意時也好,得意時也好,林肯在對待周圍人的態度上,始終是忠厚誠實,對家裏人也是坦誠相待。
當林肯得意後,有一次,他的異父異母弟兄約翰斯頓向他借錢,林肯回了這樣一封信:
“你要我借給你80美元,我認為現在最好還是不借給你。過去我屢次給你微小的幫助時,你總是對我說,現在我們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了。可是過不了多久,你又陷入了同樣的困境。這隻因為你有缺點。自從我認識你以來,我不相信你有哪一天曾經好好幹過一整天活。”
“你現在需要錢,我建議你全力以赴為一個願意出錢雇你幹活的人去幹活。為了使你的勞動獲得相當好的報酬,我答應你,從現在起,你勞動每得一元,我就另外再給你一元。這樣,如果你每月做工掙10美元,從我這兒你就可以再得到10美元。”
“你說我如果肯借錢給你,你願意把你的土地轉讓給我,如果還不了我的錢,就放棄土地所有權。胡說!如果你目前有了土地還不能以此為生,沒有土地又如何能生活下去?你一向待我很好,我也不願虧待你。你隻要聽從我的勸告,就會發現它對你的價值比80美元的80倍還要高。”
這封信充分體現了林肯對待家人的關愛和坦誠。
作家歌德說,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一家人能夠互相關心、真誠相待、密切合作,家庭就會成為孩子們溫暖的港灣。
也有人說,家庭是培養感情的第一所學校,隻有在那些具有真誠、溫暖、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情感的家庭裏,才會有誠摯的氣氛。林肯從小就與家人坦誠相待,全家人相處融洽,這對於他後來發展事業走向成功是大有助益的。
你想成為一個快樂、成功的人,那麼,你從小也要學會關心兄弟姐妹,與他們多交流,以增進親情,從而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學以至聖人之道
男孩隻有時刻正心克己,必先明之於己心,具有良好的道德約束力,然後才能達到“置身養性”。人生中的大智慧,也正是有此做奠基,才能達到一定高度。
程頤小時候聰明好學,曾和哥哥程顥一起,舍棄科舉機會,投在周敦頤門下學習。他博覽群書,經書、子書無不精研,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與其兄程顥並稱為“二程”。
程頤認為學習必須有遠大目標,即“學以至聖人之道”。認為聖人可學,而且能夠達到聖人的境界。他在遊太學時說:天地儲藏精氣,得五行之秀者而生人,其本原真誠而安靜;在沒有發展生成以前,就已具備了仁、義、禮、智、信這五性;形體生成以後,由於外界事物觸碰形體而動生於其中,其中動而生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七情激蕩而傷其性。所以,覺悟的人約束七情使其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昧的人就不知道這些,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枯其性而至死亡。然而求學之道,必須先明之於心,知道怎樣養性,然後身體力行以求達到目標,就是所說的“自明而誠”。
程頤認為“自明而誠”之道在於“信道篤”、“行之果”、“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於心”。就是要求學者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忘“仁義忠信”,隻有這樣,才不會有邪僻之心產生。程頤讚成古人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克己思想,同時又指出顏淵墨守成規而不能化之的學習方法,是達不到聖人境界的主要原因。但他認為像顏淵這樣有好學之心的人,如果不是早卒,時間長了也能達到化境(指達到一定精深的程度)。
程頤認為顏淵以後的人們之所以達不到聖人境界,就是因為不懂聖人可學的道理。他們認為聖人是生而知之,不是可以學成的,所以失去了為學之道。一些人不求之於己而求之於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作為學習方法,是難以達到“聖人之道”的。所以,程頤一生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以聖人為師表,無論為人還是治學,不達聖人境界決不罷休。
珍視友誼
真摯的友誼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真摯的友誼充滿誘人的芬芳,令人終身受益。
在明代的時候,徐光啟和利瑪竇的故事被人們傳為佳話。這兩位中外科學家真誠相處,友好合作,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
徐光啟是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他對天文、立法、農業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利瑪竇來自意大利,師從著名的數學家克拉維烏斯學習天文曆法。他在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做了一名傳教士,他對中國的文化非常感興趣,很快就成了一個“中國通”。
徐光啟從小就對農學和數學非常感興趣,他希望自己能利用科學技術,為天下百姓造福。有一次,他聽到了關於利瑪竇的情況,非常敬佩他的才華和學識,便專程去南京拜訪。利瑪竇對徐光啟也早有耳聞,他也非常敬佩徐光啟。後來,利瑪竇去了京城,被允許在京城傳教,這樣,兩人就有了更多的見麵機會。很快,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徐光啟為了向利瑪竇學習科學知識,就和利瑪竇吃住在教堂裏。他們一起翻譯了歐基裏得的《幾何原理》,將歐洲的數學理論介紹到了中國。
徐光啟和利瑪竇交往密切,引起了一些保守派人士的批評和刁難。有一次,禮部侍郎沈催寫了一篇文章,含沙射影地說朝廷裏有人聽信傳教士的“胡言亂語”,成了別人的“宣傳工具”。他還在文章裏提出,應把西方傳教士趕出去。當時徐光啟在翰林院專門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他見了這篇文章非常生氣,就馬上上書給皇帝說:“這篇文章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滿朝文武誰不知道我跟外國傳教士有來往?我跟他們在一起是研究天文、立法、水利,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是要將他們的知識介紹過來,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由於徐光啟光明磊落,皇帝沒有怪罪他,還特意提拔他做了禮部侍郎。
徐光啟最大的貢獻就是和傳教士們合作修訂了《大統曆》。元朝大學者郭守敬曾編寫了《授時曆》,後來使用中誤差越來越大,於是朝廷決定重新修訂立法,讓徐光啟負責。當時利瑪竇已經去世了,徐光啟就帶領一些天文學家和另外幾個傳教士,認真觀察,精確計算,終於完成了立法的修訂工作。我們今天用的農曆,就是當年徐光啟主持修訂的。友誼之花終於結出了碩果。
法國著名的化學家弗萊米和學生摩爾生也有著深厚的友誼。
兩位科學家都在進行提煉氟元素的科學研究。弗萊米首先研製成功了氟化氫,可他卻無法進一步提煉出氟。而他的學生摩爾生卻用不同的實驗方式成功地提煉出了氟,並送往法國科學院審查。科學院卻派了弗萊米和另外兩位學者組成了委員會審查摩爾生的成果。這時,許多議論傳進了弗萊米的耳中:“弗萊米一定很難過,他活了大半輩子,想發現氟,最後卻被他的學生搶了先。”
許多好事者都等著看弗萊米怎樣收場:“這下有好戲看了,弗萊米決不會讓學生超過自己的。”弗萊米對這些議論置之不理。他們來到摩爾生的實驗室,聽完了摩爾生的研究報告之後,同意他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沒想到的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直到最後,摩爾生的實驗卻失敗了,因為一個氟的氣泡也沒有出現,摩爾生急得滿頭大汗也無濟於事。其他兩位委員失望了,弗萊米卻堅持讓摩爾生第二天再進行一次實驗。他一點兒也沒為自己的麵子考慮,反而替摩爾生憂慮,他誠懇地安慰這位年輕的化學家:“孩子,不用著急,沒關係的,我們明天再來看你的實驗,你一定會成功的。”第二天,實驗成功了,摩爾生提煉出了氟元素。摩爾生和大家都明白,實驗的成功是建立在弗萊米的研究基礎之上的,所以,所有的人包括摩爾生都替弗萊米惋惜,有的人竟然認為,他們師生以後的關係恐怕不會再像以前那麼融洽了。但弗萊米卻高興地說:“看到自己的學生能比自己強,是我最大的快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嘛。”
真正的朋友值得你用一生相守,真摯的友誼值得你用一生追求。尊重你的朋友,信賴你的朋友,愛護你的朋友,珍惜你的朋友,你們的友誼才能長久。
友誼對每個男孩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友情,生活就不會有悅耳的和音,在沒有友誼和仁愛的人群中生活,那種苦悶正如一句古代拉丁諺語所說:“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人們的麵目淡如一張圖案,人們的語言則不過是一片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