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第八輯(1 / 3)

男孩子就要有好心態控製情緒、優化心態才能掌握命運。情緒是男孩對客觀事物的體驗,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感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讓自己進入灑脫豁達的境界,等於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心態對男孩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愉快的心態會給男孩帶來健康,悲觀的心態會給男孩以負麵影響,誘發各種疾病。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中一點煩心事沒有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調整、控製自己的心態,做生活的主人,做心態的主人。

傳遞快樂

華盛頓說:“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男孩,隻要你開朗、樂觀,用微笑麵對生活,即使處於逆境也能獲得成功。

一個孩子隨母親到寺院進香,看到方丈在洗鮮桃,孩子站定了不想離去。方丈便把洗好的桃子遞給孩子,但孩子的母親覺得這樣不好,不讓孩子伸手,並對方丈說:“師父還是自己留著吧,這桃子若是給了他,你就少了一個!”

方丈聽後便笑了:“我少吃一個桃子,但多了一個人吃桃的快樂。”方丈把鮮桃塞到孩子手中,飄然而去。

這個孩子叫清水龜之助。從此以後,他知道了快樂是可以互相傳遞的。當他因生活所迫成為郵差時,最初很苦悶,但他不想把自己的苦惱傳染給別人,因此始終在工作時保持微笑。他看到那麼多人在接到信件時露出微笑,那份快樂又傳遞給了自己,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郵差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而且收入微薄,很少有人將其作為一生的職業。但清水龜之助一幹就是25年,成為日本屈指可數的老郵差。

清水龜之助每天一大早就出門,用自行車馱著報刊和郵件穿梭於大街小巷。凡是接受過清水龜之助服務的居民都十分喜歡他,因為他每天都很快樂,居民們從他手中拿到信件和報刊的時候,也得到一份他帶來的由衷的快樂。

日本有一項國家級的獎項,叫“終身成就獎”。以前得到這個獎項的大都是社會精英,有一年政府將這個獎頒給了清水龜之助。有人對一個郵差獲此大獎感到不解,但在得知清水龜之助的事跡後,他們改變了看法。

清水龜之助通過平凡的工作給公眾帶來了快樂,而快樂是無法用金錢來買的。樂觀的心態,有時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清水龜之助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被譽為傳遞快樂的人。清水龜之助傳遞快樂,獲得了日本國家級別最高的終身成就獎。他成功的秘訣就是保持樂觀的心態。

你想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嗎?那麼,你從小就需要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別是當你家境一般,或者學習和生活不順利的時候,更需要保持樂觀的態度,微笑著麵對逆境。當你打開自己的心窗,陽光自然就會照進來,給你帶來光明和溫暖,驅走黑暗和寒冷。

泥濘才能留下腳印

隻有經風沐雨,走在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你的腳印;也隻有經曆生活的苦難,奮鬥不止,才可能做出成績,為後世留下功勳。不要害怕風雨,那正是為你提供成功的契機。

鑒真和尚剛剛剃度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了寺裏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爛爛的草鞋。住持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草鞋做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一雙草鞋都穿不破,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該為廟裏節省些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說:“我當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

住持撚須一笑:“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我倆在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聽了,微笑著拍拍鑒真的肩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芸芸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不沐雨,沒有起也沒有伏,就像一雙腳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腳步抬起,什麼也沒有留下。而那些經風沐雨的人,他們在苦難中跋涉不停,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裏,他們走遠了,但腳印卻印證著他們行走的價值。”

鑒真慚愧地低下了頭。

用好的心態去接受現實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方是絕路,希望在拐角。”事實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多種解決辦法,關鍵在於麵對現實的時候,你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如果不是抱怨運氣不好,而是竭盡全力,不斷想方法、找辦法,男孩就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這也是成功與失敗的差距。

在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裏,一個小男孩晚上與家人一起玩牌,不過他的運氣很差,連續幾次抓的牌都很差,結果全輸了。於是,他開始抱怨自己手氣不佳、運氣不好。這時,男孩的母親突然停止了玩牌,她嚴肅地對小男孩說:“無論你手中的牌是好是壞,你都必須接受它,並盡最大努力玩好自己的牌!”小男孩望著母親那嚴肅認真的麵孔,愣了愣神。隻聽母親接著說道:“人生也是如此,上帝為每個人發牌,你無法選擇牌的好壞,但你可以用好的心態去接受現實,並竭盡全力,讓手中的牌發揮出最大的威力,獲得最好的結果。”

從此以後,小男孩改變了自己的心態,一直牢記著母親的這番教誨,他不再抱怨自己的命運,而是以良好的心態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就這樣,他從得克薩斯州的農村默默無聞地走了出來,一步步成為陸軍中校、盟軍統帥、美國總統。這個小男孩,就是美國第32任總統——艾森豪威爾。

恪守心靈的一方淨土

中國自古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說。現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生活,讓有的男孩缺乏一種社會責任感。恪守自己最初心靈的一方淨土,不是讓人變成迂腐不堪的呆子,而是要時刻提醒自己,現在的自己,是否還有一種責任感,對人,對事,對社會,更重要的是對自己。

崔健是青少年耳熟能詳的搖滾歌手。他出道很早,闖蕩歌壇20多年,聲名顯赫,有“中國搖滾教父”之稱。他那首《一無所有》,至今久唱不衰。崔健不僅歌唱得好,做人處世也有許多令人敬佩之處。

崔健成名之際,正是我國改革開放蓬勃興起、商品經濟大發展之時,商業廣告日漸風靡。商家為了牟取最大利益,不惜投巨資、請名人做商業廣告。當紅歌星人氣高,影響力大,尤其受到商家的青睞。

當時以唱搖滾聞名全國的崔健,自然成為許多商家的首選。一次,一家南方製藥企業通過朋友找到崔健,想請他為一種新藥做廣告,開出的廣告費非常可觀。不料,崔健不假思索地拒絕了。廠商以為崔健嫌廣告費少,馬上對他說:“崔老師,隻要您答應代言,廣告費我們可以再商量!”崔健笑了笑回答:“你誤解我的意思了,不做商業廣告是我的原則;我針對的不是你們一家。”見崔健的態度堅決,廠方隻好作罷。

崔健的朋友得知事情的經過後。就問他:“為什麼送上門的錢不掙,你這是犯傻還是跟錢有仇呀?”崔健聽了朋友的話,先勸慰了幾句:“我知道你這是為我好,不管怎麼說我都要感謝你。”然後平靜地對他的朋友說,“廠商做廣告就是為了多賺錢,我就是一唱歌的,對其他行業根本不了解,如果做的廣告有虛假,怎麼對得起老百姓?我這點名聲,都是老百姓捧出來的,我絕不能幹對不起他們的事。”最後崔健誠懇地對朋友說:“我再需要錢,也不與商業廣告為伍,給多少錢也不幹。”

20年來,崔健一直恪守著自己不拍商業廣告的原則,即便近年來商業廣告鋪天蓋地、無處不在,很多歌星做廣告收入少則成百上千元,多則幾十萬元,崔健依然不動心。崔健的經紀人尤尤說:“找崔健拍商業廣告的廠商很多,其中不乏房地產、製藥、汽車等行業的大企業,廣告費相當可觀,但崔健始終不接。”

崔健的家是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兩室一廳,裝修極其簡單,即使在當年也很一般,很多家具和擺設還能看到十幾年前的影子。房間裏現代一些的東西大多是音樂器材,他們占據了大部分麵積。崔健的日常生活也很簡樸,雖然工作很忙但他沒有雇保姆,而是請了一個小時工,幫他打掃衛生,買菜做飯,其他的事情則自己來做。崔健成名後的坐騎一直是輛普通型桑塔納,直到2005年車太“老了”,他才換了一台豐田車。崔健的生活與鄰家百姓們並無二致,與人們耳聞目睹,開著豪華轎車、住著高檔別墅、過著奢侈生活的一些歌壇大腕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崔健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卻很知足,他說:“與普通人相比,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

木偶帶來的機緣

歌德說:“誰要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他就永遠是一個奴隸。”貧困的家境、危難的處境都不可怕,隻要你樹立人生信念,有一個好心態,不放棄努力,那麼,你就會成為出類拔萃的男孩。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小時候家裏很貧窮,從未像有錢人家的孩子那樣有像樣的玩具,他玩的玩具都是父親親手做的。他最喜歡的是父親為他做的一個小木偶,他還讓父親給這個小木偶用破碎皮子做衣服。有了這個小木偶做伴,安徒生一點也不寂寞,他常常和這個木偶演戲,讓它裝扮各種各樣的角色。這給小安徒生的童年生活以很多的安慰,也給他太多的豐富幻想。

有一年,安徒生的父親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為了生活,母親給他找了繼父,可繼父一點也不喜歡安徒生,這使小安徒生非常難過,也更加想念自己的父親。每天晚上夜深人靜時,他便把父親給自己做的木偶人拿出來看一看,牽著木偶的小手,想著另一個世界裏的父親,他想著想著,慢慢就睡著了。

在苦難和艱辛麵前,小安徒生沒有失去人生的信念。無論流浪街頭之時,還是忍饑挨餓之際,他仍然以一顆善良而美麗的心向往著光明,向往著幸福的生活。終於,一篇篇美麗的童話在他的筆下誕生了。

在童話世界裏,安徒生鞭撻醜惡、歌頌善良,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這些童話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後來他的童話征服了全世界孩子們的心,他也成為了深受孩子們喜愛的童話作家。

拒絕不良誘惑

科學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禍害人類。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更重要。一個男孩需要辨別是非,拒絕不良誘惑,成為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把所學知識用於造福人類的事業。

—個德國科學家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以換取知識和權力,這個人就是弗裏茨·哈伯。

哈伯1868年12月9日出生在德國布雷斯勞小鎮一個猶太家庭。他是一個染料商的獨生子,他似乎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對化學的迷戀。哈伯先就讀於柏林和海德堡的名牌大學,師從當時一些最著名的化學家,哈伯22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1904年,哈伯開始研究使他聞名世界的一個問題:拯救世界於饑餓。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認為,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將超過農作物產量的增長速度,這就意味著全球最終將出現饑荒。於是有人警告說,如果找不到新的肥料來源,馬爾薩斯的預言將會成為現實。

20世紀初,世界各國氮肥需求量劇增,軍事工業也迫切需求大量硝酸,而天然富含氮的硝石和鳥糞資源即將開采完畢,科學家們必須找到大量生產這類肥料的方法。化學家們早就知道氮還有一個用之不竭的來源,那就是大氣。氮大約占大氣成分的80%。問題是,沒有人知道用什麼方式來獲得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