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就要有好習慣習慣具有無與倫比的力量。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習慣讓男孩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好習慣實際上就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每個男孩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習慣也在每時每刻影響自己的生活。好習慣是成功的助推器,培養好的習慣,即是在尋找一種向目標靠近的好方法,而壞習慣則會阻礙你靠近目標。因此,我們一定要告別壞習慣,重新定位自己的成長路程。
專心致誌地去做一件事
很多男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能專心致誌地去做一件事,而且永遠都不會放棄。所以,你若想在某個領域裏出人頭地,就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進去,而且要永不言敗,成功自然會到來。
華語歌王周傑倫在3歲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出眾的音樂天賦,他的媽媽拿出積蓄為他買了鋼琴,然後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教周傑倫彈得一手好鋼琴。這使他在台北讀高中的時候,就成為學校的“知名人物”。
但是“知名”沒有給他帶來幸運,1996年6月,他高中畢業後就到一家餐館當了服務生。服務生不好當,稍不留神就會遭到訓斥。有一次,他托著菜盤邊走邊聽歌,一不小心與一位女服務員撞個滿懷。女服務員的手被燙出水泡,大哭不止。餐廳經理趕過來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又罰了他半個月的薪水。使他難受的是,買音樂資料的錢不夠了。
周傑倫並沒有因為“音樂無用”和地位卑微就停止對音樂的追求,他差不多把所有的工資都用來買音樂資料,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音樂上,每天都孜孜不倦地學習。不久,餐廳配備了鋼琴,但是換了幾位鋼琴師都不能令人滿意。周傑倫瞅準一個沒人的機會忍不住上去彈了一曲,不想馬上就被老板知道了。他的彈奏非常適合老板的口味。於是,這個18歲的男孩在人們驚異的目光中當上了鋼琴師。機會終於眷顧他了。
這隻是邁上了他的第一個台階。1997年9月,他的表妹為他介紹了一個伴奏的機會,但是他卻演砸了。他伴奏的音樂,讓歌手唱起來非常難聽,舞台下噓聲四起。周傑倫難受極了,可他並沒有因此而灰心。
不久,正是這家他去伴奏的台灣阿爾發音樂公司請他去專職寫歌。他很高興,辭了職就去上任。沒想到,公司安排他的職務卻是“音樂製作助理”。這是一個除了寫歌,什麼雜事都得做的工作,包括給同事買盒飯。他想至少這裏有音樂的環境,怎麼也比在餐廳彈琴強。於是他勤快地幹好所有的事。有一次,因為人數不斷增加,他買盒飯從中午12點一直買到下午3點,連水都沒顧得上喝,他卻毫無怨言。
終於有一天,老板給他配備了辦公室,讓他專職寫歌。他有了可以放飛夢想的平台,創作欲望噴薄而出。他創作了大量的歌曲。然而,當他把這些歌曲拿給老板的時候,每一次老板都失望地搖搖頭。老板感到,他的音樂天賦很好,可樂曲總是怪怪的,不討人喜歡。自己創作了這麼多的歌,老板一首也沒看中,周傑倫感到屈辱。他想放棄,他不願意再忍受這種屈辱。可是,他也明白,如果放棄,就等於自己炒了自己的魷魚。
他最終選擇不放棄。屈辱激發了一股勁頭,他一連七天每天都創作一首歌。老板每天早晨8點上班時,準能見到他的作品。老板雖然覺得他的作品還不成熟,但是,老板感動了。
1998年,公司把他的歌曲《眼淚知道》推薦給劉德華,但是遭到拒絕。公司又把他專門為張惠妹精心創作的《雙截棍》推薦給張惠妹,遭到了更加幹脆的拒絕。
一次次的失敗,周傑倫迷茫了,他開始懷疑自己。就在這關鍵的時候,老板對他說:“別忘了,你對音樂有獨特的理解力。”在他迷茫的時候,這句肯定的話語,勝過千金獎賞。在他到這家公司兩年多而毫無成績的時候,1999年12月,老板把他叫到辦公室,對他說:“我給你10天時間,如果你能寫出50首歌,我就從中挑出10首,為你出唱片專輯。”周傑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個毫無成績的人怎會享受如此待遇?當他證實這是“真的”時,熱血上湧,激動得說不出口來。他湧出一股拚命的熱情,買來一大箱方便麵,鑽進創作室,任由激情噴發,一首接一首地創作,直到疲憊不堪時,才打個盹兒,醒來繼續創作。連軸轉了10天,50首歌創作出來了。
老板佩服他的速度,也佩服他的毅力,兌現了諾言,經過大半年的製作,他的第一張專輯被製作出來了。剛一上市就一鳴驚人,被歌迷搶購一空,並得了三項大獎。
從此他的每張專輯都風靡歌壇一發而不可收。2002年初,在第八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評選中,他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男歌手”。
回首自己走過的路,周傑倫說:“當幸運之神還未降臨的時候,請不要著急,並耐心等待,並非你不是天才,而是時間還未到。我為這一天,努力了20年,而且這中間,我從來不曾放棄。”
周傑倫還說:“明星夢並非遙不可及,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我永不服輸的結果。”
做一個勤於動手的人
男孩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是為了使用,隻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的領悟其中的道理。所以,你應該做一個勤於動手的人,而不是隻會紙上談兵,讓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使學到的東西真正有用。
明代的大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很小就愛上了醫學和藥學。他讀了《本草經》等許多醫藥典籍。在閱讀時,他總是那樣刻苦認真。天剛蒙蒙亮就起床,夾著幾本書,到房門外埋頭苦讀,白天幫著父親給病人治病,晚上又苦讀到深夜。
有一次,李時珍問他父親:“書上說,白花蛇肚皮下麵有二十四塊斜方形的花紋,是真的嗎?”
他的父親回答道:“我們蘄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鳳凰山抓一條看看,不就知道了嗎?”
他的父親李月池是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醫生。兒子的問話他本來張口就可以直接回答,但為了養成兒子躬身實踐的習慣,他並沒有直接告訴兒子。
李時珍覺得父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一個人爬到鳳凰山上,捉到了一條白花蛇,翻過來一看,蛇的肚皮下麵果然有二十四塊斜方形花紋。從這件事上,李時珍受到很大啟發。後來在編寫《本草綱目》時,他一方麵繼續“博覽群書”,一方麵“拜訪四方”,不僅民間醫生、藥農是他拜訪的對象,就連老農、漁夫、樵夫、獵人,都成了他的好老師。凡能親自驗證的,他總是自己采標本,反複研究,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一一驗證,然後得出結論,寫進他的書稿裏。
為了獲得真知,他還踏遍了湖廣一帶的原野山穀,還到過江西的廬山和江蘇的茅山、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許多盛產藥材的地方。經過實地的調查研究和從書本上看到的正確的結論,他記得更加牢固了;書本上論述不完整的地方,在他的新著中被論述得更加準確了;書本上錯誤的東西,在他的新著中都得到了糾正。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為什麼至今仍被我們視為最珍貴的醫學遺產,並被翻譯成為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許多譯本,受到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就是因為,李時珍不僅刻苦地閱讀了八百多種醫藥書籍,有了極為淵博的藥物知識基礎,更可貴的是,在他的著述中,絕不人雲亦雲,而是努力深入實際,從而將獲得的真知寫了進去。
勤奮是你成功的階梯
“書山有路勤為徑。”這句話是老生常談,卻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仔細地品味,好像世間也隻有這條真理才能通向成功。所以,做一個勤奮的男孩吧!
波蘭有名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肖邦,年輕時有過這樣一段學藝經曆。
肖邦的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學生肖邦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肖邦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
肖邦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也沒提。肖邦再次向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肖邦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更高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他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肖邦感到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肖邦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兩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肖邦,“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肖邦。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肖邦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肖邦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肖邦依然呈現出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後,肖邦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教授緩緩地說。
不要把事情拖到將來
在每個男孩的生命長河裏,唯有“現在”最寶貴。抓住了“現在”,亦即抓住了時間,成功就會向你招手。正所謂“萬事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1918年,魯迅先生第一次采用了“魯迅”這個筆名,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好友問及“魯迅”這個名字有什麼講究,魯迅回答說,用這個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他認為自己比較笨拙,無論對學問或者幹事情,效率趕不上天分較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隻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和別人一樣的效果。
凡事拖不得。魯迅先生的寫作經驗就是“馬上”去做。魯迅在《馬上日記》中寫道:“……然而既然答應了,總得想點法。想來想去,覺得感想倒偶爾也有一點的,幹時接著一懶,便擱下了,忘掉了。如果馬上寫出,恐怕倒也是雜感一類的東西,於是乎我就決計:一想到,就馬上寫下來,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劃到簿。”他還在逝世的前一個月,寫過一篇叫《死》的文章,說由於生命產生了“為先前所沒有的”、對一切事情“要趕快做”的想法,“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魯迅經驗的可貴,就貴在“馬上”和“要趕快做”上。
莫使歲月空留戀
這個世界缺少實幹家,而從來不缺少空想家。那些愛空想的男孩,縱然有滿腹經綸,也隻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樣的男孩,自己一無所獲,也不會為世界增加色彩、創造價值。男孩不應該讓人生空留許多遺憾,甚至在垂暮之年的時候,還隻是一個侃侃而談的空想家,應當有當機立斷的精神!不要等待,不要空想,才有成功的希望;不要等待,不要空想,才有無限的未來!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小的時候,常常麵對天空發呆、空想,於是父親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向一位思想家請教:“你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思想家告訴他:“多思多想!”
這人聽了思想家的話,仿佛很有收獲。回家後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一動不動地開始“多思多想”。一個月後,這人的妻子跑來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從您這兒回家後,就像中了邪一樣。”
思想家跟著她到那人家中一看,隻見那人已變得形銷骨立。他掙紮著爬起來問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飯,一直在思考,你看我離偉大的思想家還有多遠?”
思想家問:“你整天隻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什麼呢?”
那人道:“想的東西太多,頭腦都快裝不下了。”
思想家說:“我看你除了腦袋上長滿了頭發,收獲的全是垃圾。”
“垃圾?”那人十分不解。
“隻想不做的人隻能生產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在父親的教導下,海明威後來終其一生也總是喜歡實幹而不是空談,並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無數推崇實幹而不尚空談的“硬漢”形象。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著自己的行動哲學。“沒有行動,我有時感覺十分痛苦,簡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說。正因為如此,讀他的作品,人們發現其中的主人公們從來不說“我痛苦”、“我失望”之類的話,而隻是說“喝酒去”、“釣魚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寫出流傳後世的名著,就在於他一生行萬裏路,足跡踏遍了亞、非、歐、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經呆過的地方。在他實實在在的行動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功是勤勞的獎賞
成功的纖繩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隻有你珍惜時間,不斷付出汗水和辛勞,最終才會開花結果,你將擁有成功而幸福的微笑。
著名企業家翁錦通先生應邀在中山大學為大學生作演講,介紹他自己如何從雜役、學徒、管理員一直躋身實業界成為大企業家的坎坷經曆。翁先生在演講中告訴大學生們:我今天的成功全靠自己一生吃大苦、耐大勞闖出來的。
因此,翁先生自稱“是從泥裏站起來的孩子”,這位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使台下大學生們感動得掉下了眼淚。
翁錦通先生認為,年輕人不要隻羨慕他今天的財富和地位,更要明白一個人究竟應當靠什麼,才能正正當當地獲得成功。翁先生不僅自己這麼去實踐,而且還給兒孫定了一條家規,即“三勤四不懶”。“三勤”是指勤於守時、勤於守職、勤於創造;“四不懶”是指:腦、口、手、腳一概不能有絲毫懶惰。
“三勤四不懶”中最主要的一個思想,是“勤”字,要日日勤勞,永遠勤勞。更為可貴的是,翁先生認為勤勞必須包括“勤於創造”,而且應該是腦、口、手、腳都得勤。可見,翁錦通先生的成功之路以及他的家規“三勤四不懶”,包含著一條真理——成功是勤勞的獎賞!成功之路是用汗水鋪就的,超級成功更垂青那些勤奮者。
輝煌來自於耕耘
勤出成果、出智能。無數實踐證明:唯有勤奮者才能得到成功。男孩,趕快做個勤快的男子漢吧!
1929年,是華羅庚生命中最值得紀念的時日。在這一年他得到了一份工作——在金壇縣中學當會計兼做數學教員。這對初中畢業又無錢繼續讀書的華羅庚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秀麗端莊、勤勞賢惠的妻子吳筱元,全家人沉浸在歡樂之中。誰料想,幾乎就在這同時,厄運也在悄悄向華羅庚逼近。
這一年,金壇縣瘟疫流行。一天華羅庚下課回到家中,吃了兩個湯圓,忽然覺得渾身發酸發冷,便支持不住,一頭倒在床上。一測體溫,竟然高達42℃。接著,華羅庚便昏迷不醒,並且說胡話,全家人頓時亂作一團。
醫生看過華羅庚的情況後搖了搖頭,讓吳筱元準備後事。死亡的判決書沒有動搖一家人挽救他的決心。金壇縣的醫生無能為力了,他們便當了所有值錢的東西從別的地方請名醫。就這樣請一個不行,再繼續請另一個。
整整半年過去了。一天,華羅庚的左手小指頭忽然腫起來了,然後又嚷左臂疼,接著是左邊的半個身子、左腿疼得不能動彈。後來,疼痛倒是消失了,但疼痛部位的肌肉卻都腐爛了。吳筱元便給他用藥敷,慢慢地傷口愈合了。經過妻子日日夜夜的精心照料,華羅庚的病情漸漸地好起來了。不過,由於傷寒病菌侵襲了他的關節,左腿關節粘連變形,彎曲了。年紀輕輕的華羅庚,就這樣成了瘸子……
他拄著妻子為他找來的一根拐杖,邁著按他自己說是“圓和切線的運動”的艱難步履,開始了他新的也是更漫長、更艱辛的人生之路。
病愈後的華羅庚,從妻子愁苦的麵容、女兒饑餓的啼哭中,察覺出了家計的窘迫。於是,他抱著瘦骨嶙峋的身子,重新回到了學校。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竟有人向教育局告狀,說校長任用沒有學曆的華羅庚做教員是個錯誤。校長為此憤然辭職離去,華羅庚的教員自然做不成了。好在新校長是位很通達的人,繼續讓他留在學校做會計。華羅庚一如既往,白天勤奮工作,晚上不顧殘腿鑽心的疼痛,在昏黃的燈光下遨遊於數學的王國中,決心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功夫不負苦心人。1930年的一天,華羅庚收到上海寄來的剛剛出版的《科學》雜誌第15卷第2期。他急忙用顫抖的雙手翻開,《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大標題和“華羅庚”三個字赫然映進他的眼簾,頓時熱淚盈眶。
這是他病前寫的一篇論文,也正是他第一次發表的這篇論文,對他的命運產生了重要影響。不久,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了這篇論文,如獲至寶,立即四處詢問作者的身世經曆。
1932年秋天,華羅庚應邀來到清華大學數學係,當上了數學係的助理員。從此,華羅庚如魚得水,更加勤奮。
後來華羅庚又經曆了兩次磨難,但他都憑著一股勤奮、努力、執著的精神,堅強地挺了過去。靠著勤奮,華羅庚從一個隻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成長成一代數學大師、教育家,所寫名著《堆壘素數論》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連愛因斯坦也寫信說:“你此一發現,為今後數學界開了一個重要的源頭。”華羅庚已經被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為當今世界88個數學偉人之一。輝煌來自於耕耘。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華羅庚雖然隻有初中的文化,最後卻成長為第一流的數學家,可以想象得到,在這輝煌的光圈背後,華羅庚付出了多少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