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
重大科學發明或科學定律就隱藏在你的身邊。隻要你善於觀察,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地進行科學求證,總有一天,它會把你引到通往科學家的道路上。
古希臘敘古拉國王讓金匠做了一頂純金皇冠,他懷疑金匠在皇冠中摻了假。可是,做好的皇冠無論從外形、重量上都看不出有什麼破綻。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智者阿基米德,讓他來檢驗金冠到底是不是純金做的。
對於國王交辦的差事,阿基米德一時束手無策,甚至不知道從哪裏下手。他日思夜想,卻難以找出破解這個難題的辦法。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慢慢坐進澡堂盆時,水從盆邊溢了出來。他望著溢出來的水,突然大叫一聲:“我知道了!”然後竟一絲不掛地跑回家中,原來他想出辦法了。
阿基米德把皇冠放進一個裝滿水的缸中,一些水溢了出來。他取了皇冠,把水裝滿,再將一塊同皇冠一樣重的金子放進水裏,又有一些水溢出來。他把兩次的水加以比較,發現第一次溢出的水比第二次多。
於是,阿基米德斷定,金冠中摻了銀。經過試驗,他還算出了銀子的重量。當他宣布他的發現時,金匠們個個都目瞪口呆。
這次試驗的意義遠遠大過查出金匠欺騙國王的事件本身。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一個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重量,等於其所排出液體的重量。
後人把這個原理以阿基米德的名字命名。一直到現代,人們還在利用這個原理測定船舶的載重量。
阿基米德洗澡中的偶爾發現,改寫了人類科學發展的曆史。
抓住規律,才能“熟能生巧”
男孩要認識客觀規律,必須有一個實踐過程。如果不動手解牛,就永遠也達不到庖丁解牛那樣的藝術高度。客觀規律之於主觀實踐,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客觀存在。
庖丁是我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廚師。有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隻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文惠君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這麼高超呢?”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曆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散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隻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誌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幹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具備時間管理能力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作為一個鐵骨錚錚的男子漢,應該牢記:“明日何其多”的古語。莫讓時間付諸東流,而應讓生命的每分每秒都發揮最大的效益!時代在進步,知識在發展。男孩作為社會財富的重要創造者,若不懂得刻苦求知、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男孩智慧的多寡與能力的大小,決定著一個男孩的修養與品位。要成為一個博學者,珍惜時間,看書學習,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因為無論是誰,都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者。
時間,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然而,善於珍惜時間的人,卻總是能擠出更多的時間。
三國時期,魏國的大司馬董遇,一身的才學得益於他自己對於“三餘”時間的充分把握和利用!在他看來,冬者歲之餘也,夜者日之餘也,陰雨者時之餘也。直白點說,董遇看書求知的時間,主要在晚上、雨天乃至大雪封門的冬天。宋代的大文學家歐陽修,有人問他的學問從何而來,他說自“三上”,這三上便是枕上、馬上、廁上。
現代社會需要的博知廣識,絕非曾經的那種之乎者也之精與曆史知識之熟所能涵蓋!新事物層出不窮,知識也在不斷地變化、更新、發展,若不注重看書求知,很快就會落伍,博知廣識又從何談起呢!
盡管社會在飛速發展,生活節奏在加快,然而卻有很多人一邊在感歎沒有時間看書學習,一邊卻把大段大段的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與狐朋狗友搓著輸贏後的苦樂;或把大段大段的時間,浪費在電視機前,看三角戀、婚外戀或是腐敗加暴力。時光就這樣在玩樂中逝去了。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這是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匆匆》中之於時光易逝的描述,雖很通俗,卻在通俗中顯現出精妙。
日月如梭,不錯!
人生如朝露,不錯!
人之百年,猶如一瞬,仍然不錯!
然而,有些人似乎或假裝意識不到時光的匆匆流逝,他們心中甚至沒有管理時間的意識,他們總是想利用空閑時間去玩樂、去享受,他們安於現狀,是典型的偷安者。有了偷安的思想,表現在求知上,則呈厭倦之態;表現在工作上,則呈懶散之態;表現在作風上,則呈疲遝之態!
宋代的朱敦儒,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來日方長,於是便偷安眼前的時光!當他到了滿頭白發的年紀,企望追回逝去的歲月已成夢想時,歎曰:“原是西江散漢,江南今朝衰翁……屈指八旬將到,回頭萬事皆空。雲間鴻雁草蟲,共我一般做夢。”
可見,不善於管理時間,無端地浪費時間,是人們成功的最大障礙。
勤者,是戰勝偷安的克星;意誌,是克服偷安的動力;目標,是洞穿偷安的炮彈。
好學者用時以求知,偷安者用時以求樂,求知者終自明,求樂者終自昏。
每個人一生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裏,怎樣去珍惜時間,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不斷地充實與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讓自己成為一個博知廣識之人,成為一個永遠走在時代前沿的人,乃至成為一個知識的弄潮兒,當須用心去體會,去玩味。
成由勤儉敗由奢
古人雲:“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儉樸是一種品德。“靜以養身,儉以養德”。真正能守成大業的男孩都具有儉樸的品德。奢靡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使人喪失進取的意誌和精神。
在締造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曆史進程中,周恩來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建國後,他身為一國總理,嚴於律己,清正廉潔,不求索取,但求奉獻,衣食住行方麵素來儉樸,受到了長期在他身邊工作人員的交口稱讚,更是贏得了人民衷心的愛戴和欽佩。
在人們的印象中,周總理總是風度翩翩,衣冠楚楚。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衣服,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他就讓人細心織補後繼續再穿。
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啦。他笑著說:“穿補丁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到也沒關係。丟掉艱苦奮鬥的傳統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
1963年,周總理出訪亞非歐14國,到了埃及首都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隻好請我國駐埃及使館的同誌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
周恩來貴為一國總理,家常飯菜卻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標準餐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從來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
周總理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幹部也這樣做。有一次,周總理出差到上海,聽說有的領導同誌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費用都由地方開支,非常生氣。回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二次接待工作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裏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出具賬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製度。”
還有一次,周總理吃飯掉了一顆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裏,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的一位機長感慨地說:“我心裏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總理就知道了。”
建國初期,周總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多次提出修繕,但周總理堅決不同意。
1959年底,工作人員趁他和夫人鄧穎超出差外地,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周總理回京一進門就驚訝地問:“這是怎麼回事?誰叫你們修的?”他還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隨即,工作人員按照周總理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事後,周總理主動在國務院會議上作了三次檢討,向到會的副總理和部長們說:“你們千萬不要重複我的這個錯誤。”
周總理對自己乘坐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國產紅旗轎車。他說:“別人不坐我坐,我喜歡國產車。”後來,國家進口了一批高級奔馳車,有關部門想給他換一輛。周總理不同意,且嚴肅地說:“那個奔馳車誰喜歡坐誰坐去,我不喜歡,我就坐‘紅旗’。”在用車問題上,周總理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發,醫院看病,探親訪友,看戲等,都算作私人用車,總要叮囑身邊工作人員照章付費,從工資中扣交。
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一些男孩在生活中不注意節儉,隨意丟棄食物,甚至盲目攀比,追求奢華的生活,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是對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真實寫照。我們所吃、所穿、所用都是來之不易的,是人們用汗水和勞動創造出來的,隨意浪費是不珍惜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的表現。
你應該意識到,我們的衣食都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是艱辛的,需要付出時間和汗水。所以,你應該學會珍惜,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分錢、每一滴水,不浪費一粒糧食。同時,你應該明白花錢必須有經濟來源,懂得量入為出。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不盡相同,花錢不要超越家庭的支付能力,即使家裏再有錢,也不要鋪張浪費,一味追求奢華,要學會理財,養成節儉的習慣。
處處留心皆學問
處處留心皆學問。瓦特成功發明蒸汽機的秘訣是:細心觀察、善於思考、大膽實驗、不斷創新。同樣,一個男孩如果具備了這些素質,無論學習哪門科學都一定能有所作為。
蒸汽機發明者詹姆斯·瓦特出身於貧寒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窮苦的木匠,母親負擔家務。童年的瓦特體弱多病,無法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街上的孩子們見他不上學,常常叫他“懶孩子”和“病包子”。其實,小瓦特自尊心很強。他也渴望讀書,父母拗不過他,隻好答應抽空教他讀書、寫字和算術。
童年的瓦特學的知識雖不多,但他卻記得很牢固。他六七歲時,一位客人來看望他父親。客人看見瓦特正拿著一支粉筆在地板上、火爐上畫些圓圈和直線,便關切地對他父親說:“你為什麼不送孩子進學校學些有用的功課呢?在家裏亂畫,豈不白白浪費時光嗎?”
瓦特的父親笑著回答說:“先生,您仔細看看,我的孩子在畫什麼?”
客人好奇地走過去看了一會兒,恍然大悟:“啊,原來是這樣。這孩子畫的是圓形和方形的平麵圖哇!這不是浪費,是在演算一個幾何學上的問題。”客人說完後讚許地拍了拍小瓦特的肩膀。
瓦特8歲時,到外婆家做客,外婆讓小瓦特去廚房燒水。一會兒,水燒開了,壺蓋便不斷地一開一合,啪啪地響。瓦特好奇地看著,他覺得那壺裏好像有個白胡子老頭兒,在亂跳亂叫。這是怎麼回事呢?瓦特目不轉睛地盯著上下不停跳動的壺蓋,想弄清其中緣故,不知不覺竟在爐子旁邊待了一個多小時。
這時外婆進來了,發現小瓦特盯著“嘩嘩”作響的水壺發呆,忙問:“孩子,你在做什麼呢?”
“外婆,這壺蓋為什麼會動呀?”瓦特回答著,但頭也沒抬一下,仍然看著那跳動的壺蓋。
“傻孩子,那不是因為水開了麼!”
“水開了,為什麼壺蓋就動呢?”瓦特繼續追問。
外婆笑了笑說:“水開了,壺裏就有水蒸氣了,是水蒸氣掀動了壺蓋動呀!”
“噢!原來那‘白胡子老頭’是水蒸氣呀。那麼,水蒸氣又是怎麼來的呢?”
“是水燒開後變成的。”外婆一邊忙著拿走水壺一邊回答著。
“那麼,我坐在壺蓋上水蒸氣能掀到我嗎?”瓦特還是窮追不舍地問。
外婆終於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瓦特的問題了,搖搖頭,笑著走了。可瓦特卻沒放棄這個問題,他一直在想,要是把壺裏的水增加幾千倍甚至幾萬倍,其力量就一定會變得很大了,那又會怎麼樣呢?是不是能掀動很重的東西呢?
瓦特就是這樣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他的這個想法,促使他長大以後在這一方麵不斷探索。20歲那年,瓦特成為格拉斯哥大學裏的儀器修理工,一有機會他便去閱讀科學書籍,然而正是這些書籍為他打開了科學知識寶庫的大門。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裏的一座紐科門大氣式蒸汽機模型壞了,讓瓦特修複。修理完畢,瓦特在汽鍋裏放了水,機器便發動起來。可是,幾分鍾後便停了。什麼緣故呢?他頭腦中閃出了一個問號。
經過仔細琢磨,瓦特發現這種機器有嚴重的缺陷,那就是氣筒裸露在外邊,四周的冷空氣使它溫度逐漸下降,蒸氣放進去還沒等到氣筒熱透,就有一部分變成水了。要使氣筒再變熱,又要消耗很多蒸氣,這樣一冷一熱,又一熱一冷反複循環,隻能有1/4的蒸氣做功,其餘的都被浪費掉了。
瓦特想,解決問題的途徑,必須從保持氣筒的溫度開始考慮。可是怎麼保持氣筒的溫度呢?他查閱過書籍,谘詢過教授,也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過了很長時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有一天,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草坪上散步時,忽地想到在氣筒的外邊安裝上一個“分離凝結器”,蒸氣就可以在“凝結器”內化成水,氣筒便不會冷卻而浪費熱量了。瓦特豁然開朗,立即回到了修理房間,他廢寢忘食地研究,夜以繼日地實驗,排除了重重困難,終於製成了“分離凝結器”。
1765年,瓦特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並於1769年取得了英國的專利。1769年,瓦特把紐科門大氣式蒸汽機改成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蒸汽機。1781年,他將單動式蒸汽機改為複動式蒸汽機。1782年,他又把單動式改為旋轉運動。這樣,完善的蒸汽機發明終於成功了。
蒸汽機的發明,促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的誕生,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實用蒸汽機車的問世,也促成了許多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械裝置的發明成功,使世界工業生產進入了“蒸氣時代”,人類社會因此產生了劃時代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