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第一輯(2 / 3)

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退作品為其代表作《人與超人》。編輯說他“永遠不會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流行作家,甚或一個子兒都賺不到”。

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193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退作品為其代表作《福爾賽世家》第一部。編輯在評語裏寫道:“作者寫這部小說純屬自娛,全不理會廣大的讀者,因此可以說毫無暢銷書素質。”

福克納(1897—1962),美國小說家。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退作品為其代表作之一《避難所》。出版商說:“老天爺,如果出版這本書,我們要一塊去坐牢。”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退作品為短篇小說集《春潮》。出版商說:“如果出版這本書,那我們不但會被視為品位低下,甚至會被視為異常殘忍。”

貝克特(1906—1989),法國戲劇家及小說家。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退作品為其小說代表作《馬龍死了》。編輯認為這部小說“毫無意義,又不好玩……其真正的毛病大概就是沉悶吧”。

羊格(1904—1991),美國小說家。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退作品為《在父親那裏》。評論是“太過平凡”。

戈爾丁(1911—1993),英國小說家。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退作品為其代表作《蠅王》。評論是“你未能將現有潛質的構思成功地發揮出來”。後來戈爾丁以此書獲得諾貝爾獎!

勇於向未知的事物挑戰

每個男孩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論酸辣苦甜,沒有千千萬萬個第一,沒有古今中外敢嚐第一個成功果子的人,便沒有我們今天的文明。所以,勇於向未知發出挑戰,你就可能成為優秀的人!

古人曰:“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沒有第一,何來後者?

許多男孩很小就對自己的將來有著無數美好的遐想。有人想自己有朝一日成為科學家,有人想成為藝術家,還有人想成為軍人、幹部、教師、律師、記者、醫生……那麼他們是否都能“心想”而事成呢?

倘若真能“心想”而“事成”,真能順利地實現自己的理想,那當然再好不過了。可是,有時現實總喜歡與你的主觀願望唱反調。因為主觀符合客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所以“心想”而事不成,或者“心想”事難成的情形則屢見不鮮。

心想未必事成,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人們常說:行成於思。可見,“心想”乃“事成”的前提,“事成”則是“心想”的結果。也就是說,“心想”與“事成”兩者之間還不能直接畫等號。

總之,要真正達到“心想事成”,應該想得其理,想得其所。當然,成事不能光靠用“心”想,想好了還須看你如何行動。成功既不靠天,也不靠地。路在自己的腳下,隻有勇於向未知的事物挑戰,認真實幹,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曾被紐約世界美術協會推舉為當代第一大畫家的張大千,博采眾長,其繪畫的技藝高超。他的許多代表作現在被公認為世界美術寶庫中的珍品。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張大千先生的藝術生涯中,他第一次成功的畫作賣出後僅換得80個銅板。在當時,80個銅板隻能買2斤臘肉。張大千先生這一個成功之果並未給他帶來豐厚的報酬,但那時張大千先生並未因此放棄追求成功的決心。

1904年,上海著名的手工裁縫王興昌,成功地縫製了中國第一套西裝。這套西裝是為剛從日本歸國的徐錫麟訂做的。要知道,王興昌是在連著做壞了好幾件西裝之後,才成為中國第一個做西裝的裁縫師傅的。這隻成功的甜果未被品嚐前,王興昌已品嚐了若幹個酸果子。好在他得到了徐錫麟的鼓勵和幫助,否則王興昌幾乎要放棄自己的嚐試了。

1903年,文壇勇士章炳麟在當年的北京順天時報上,刊登了中國第一則征婚啟事。那時還是光緒二十九年,這則破天荒的啟事成了當年驚世駭俗的大事,甚至人人言之色變,聞之色變。因而這一成功之舉立即被許多人當作“奇聞”。章炳麟在成功後麵嚐到了哪些酸甜苦辣也就可想而知了。

1929年3月,國際聯盟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裁軍大會。當時中國新任駐德公使蔣作賓奉命出席會議。按照那時的國際慣例,大會隻使用英語和法語。蔣作賓卻力排眾議,破例用中國話發言。與會者大吃一驚,因為他們頭一回在國際會議上聽到中國話。為此,人們對中國代表不得不刮目相看。事後,蔣作賓感慨地說:“望吾同胞勿自暴自棄而餒也。”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感受過第一次成功後的酸辣苦甜,這裏自然不能一一列舉。第一個果子究竟是什麼滋味,唯有勇於向未知事物挑戰的人才有切身的體會。

想超越自己,就得有點“瘋勁”

如果你希望成功,就要勇於超越自己,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小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好好地經營他們,終將會達到質的升華。

當一項艱難的任務擺在你麵前時,千萬不要退縮,要懷著感恩的心情主動接受它,並用積極的行動向所有人證明自己是好樣的。這樣,你才能獲得發展的機會。人應該進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則,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義?

李陽少年時代是一個很內向的人,“怕生”。他已經十幾歲了,親戚朋友都不曾關注過他,用“醜小鴨”來形容他是最恰當的。比如:隻要聽到電話一響,他就會躲起來;他看電影之後,父親總是要他複述電影的內容,為了不做這種他不情願的事,他寧願多年不看自己喜歡的電影。

有一次他患了鼻炎,父母送他到醫院去治療。在進行電療的時候,醫生不小心燒傷了他的臉,由於害羞,他忍住痛苦,一直沒有告訴別人,至今臉上還有一塊小傷疤。

他說,小的時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做不完作業,因此,他經常被老師罰站。雖然每次都低聲認錯,可是第二天又故伎重演……

李陽多次向父母提出退學,但父母都沒有同意。值得慶幸的是,他勉強熬到了高中畢業,居然還考上了蘭州大學力學係。可是,在大學裏,李陽還是渾渾噩噩,沒有改變自己的形象。按照學校的規定,曠課70節就要被勒令退學,他很快就超過了100節,他因此差點被蘭州大學請出校門。

那麼,李陽的英語是不是特別好呢?

不是!誰能相信今天的英語奇才,當年曾經是連“60分萬歲”都達不到、常常要補考才能過關的人……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必須參加全國英語四級考試,否則學位證書就拿不到了。

這次他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打起精神,每天早上都去學習英語。他本來是一個懶散慣了的男孩,如今要集中精力,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集中精力,他幹脆跑到蘭州大學校園裏的烈士亭,放開喉嚨大聲背誦起英文來。這一聲大喊不要緊,李陽的靈感來了:這樣不僅不容易思想開小差,效果還不錯!

他就這樣“吼”了幾個星期,居然“吼”出了信心!

膽子出來了,他就去了學校的英語角,說出來的英語還居然像模像樣的。知道他底細的同學都感到驚奇,急忙向他“請教”高招。李陽此時已經隱隱約約地感到了這可能是一種奇妙的辦法,雖然說不出什麼,但是他決心這樣幹下去。

從此以後,隻要有時間,李陽就像瘋子那樣在烈士亭等地方大喊大叫,不管是怎樣的天氣,他都是風雨無阻。有時候,為了增加自己的膽量,他居然穿著46號的特大美國勞工鞋和肥大的褲子,戴著耳環,在蘭州大學聲嘶力竭地喊叫。

不管別人怎麼看他,他就是我行我素。他就這樣複述了10多本英文原著,在四級考試中得了第二。

最令他恐懼的英語,卻給他帶來了成功的喜悅,他的瘋狂就這樣走出蘭州大學,走出甘肅,走向全國……

李陽有句“格言”:“Ienjoylosingface!”(我喜歡丟臉!)李陽的成功就是一個帶著“瘋勁”、放下麵子的經曆。

李陽本來天生內向,是一種封閉的性格。為了挑戰自我,他以英語為媒介,走出了成功的一步。他把自己學習英語的心得體會寫成了四十多頁演講稿,準備拿到演講場裏去。他深知美國社會學家曾經進行這樣的調查,世界上人們最怕的就是當眾講話。他很想突破自我,所以他決心去演講,麵對全校的人,他請同學幫自己把海報貼出去,說有一個叫李陽的人要搞一個英語講座……

那天晚上,李陽簡直“緊張得要吐”(李陽語),可是他還是上台了。他雖然氣喘籲籲的,但是終於堅持下來了:演講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李陽就這樣講出去了,一講就是幾十場,他因此成了校園名人……

當初怕丟臉的李陽憑著他的“瘋”勁,超越了自我,換回了尊嚴:瘋狂英語,風靡中國。

敢異想則天開

奇思異想,往往會石破天驚,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其實,世界為每個人都提供了契機,隻是我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不敢去想、不敢去做而已!許多人都認為,能否獲得機會,主要是看運氣的好壞。固然,運氣的基本要素是偶然性。但運氣對於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也就是說,所有人“交好運”的可能性一樣多,在機會麵前人人平等。關鍵在於有的人把握住了,有的人卻沒有把握住。

異想天開會給生活增加了不平凡的色彩。

“陛下,給我一條帆船出海一戰吧,讓我把英國佬打得靈魂出竅。”1916年,德國的少校盧克納爾對威廉二世如是說。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驚詫不已。

假如這是在中世紀,這樣敢於挑戰大不列顛的軍官固然有些魯莽,但至少會獲得勇敢剛毅的美名。但時光已經到了20世紀,這個時候,帆船早已成為一種古董,已經不可能作為戰船來使用了。

盧克納爾從小就是個富於反叛精神的人。他膽大心細,善於獨出心裁,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幸運的是威廉二世卻認真的聽取了這位少校的“瘋話”。

盧克納爾向威廉二世解釋道:“我們海軍的頭兒們認為我是在發瘋,既然我們自己人都認為這樣的計劃是天方夜譚,那麼,英國人一定想不到我們會這樣幹的吧,那麼,我認為我可以成功地用古老的帆船給他們一個教訓。”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盧克納爾獨特的思維,如果他是一個受過正統軍事教育的軍官,相信他是很難想出這樣的主意的。“魯莽”的個性充分凸現,這樣的奇思妙想讓他與眾不同。正因為這樣冒險的想法才成就了他的一次輝煌,成就了他人生的一次飛躍。

威廉二世被說動了,他同意了盧克納爾的計劃,用一條帆船去襲擊英國人的海上航線。

盧克納爾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一條被廢棄的老船,取名“海鷹號”。在他親自設計監督下,這艘船開始古怪的改造工程。

當年12月24日聖誕夜,海鷹號出擊了,順利突破英國海上封鎖線,抵達冰島水域,大西洋航線已經在望。

正在高興地時候,海鷹號和英國的複仇號狹路相逢。

海鷹號的火力隻有兩門107毫米炮,而複仇號卻是一艘大型軍艦,硬拚顯然不是對手。盧克納爾靈機一動,主動迎上去讓他們檢查,英國的檢查員見是一條帆船,看也不看,就放過了這艘暗藏殺機的帆船。

1917年1月9日,到達英國海域後,在盧克納爾的指揮下,海鷹號突然發起進攻戰,全殲英國船隻,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盧克納爾的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為他贏得了成功。因為這種做法讓敵人處於輕敵的狀態,使海鷹號則輕而易舉的攻入敵方的心髒,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給國家帶來了榮譽。對盧克納爾而言,“不切實際”的想法實際就是一種可以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的想法,是一種建立在充分了解對方的基礎之上的一種“不切實際”,不是通常所說的“瞎想”、“胡想”。

戰場上,需要盧克納爾敢想的膽識;競爭激烈的商場上,更需要具備這種品質,從而在商戰中勝人一籌。李書福的發跡史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他的突發奇想創造了世界上的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

曾有人說過,如果沒有像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和他領導下的吉利人那樣的一大批中國汽車人,那麼對於中國的普通家庭而言,汽車消費也許會推遲十多年。

1993年,李書福去某大型國有摩托車企業參觀考察,看見摩托車產銷兩旺的勢頭,他緊抓機會,向該企業老總提出為他們做車輪鋼圈配件。

對方一聽,微笑著說:“這種高技術含量的配件不是你們民營廠所能完成的,你還是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去吧!”

不信邪的李書福憋著一肚子氣回到公司,大膽提出要自己製造摩托車整車。結果,周圍反對聲一片,就連他的親兄弟都笑他自不量力:“真出車禍死了人,有你好看的。弄不好千年砍柴一夜燒。”

麵對反對,李書福沒有放棄這種大膽的想法。

終於,蒼天不負有心人。李書福僅用了7個月的時間,就研製開發出了中國同行一直沒能解決的摩托車覆蓋件模具,並率先研製成功四衝程踏板式發動機。接著又與行業老大嘉陵強強聯合,生產出了“嘉吉”牌摩托車。不到一年的時間,又開發出中國第一輛豪華型踏板式摩托車,很快便替代了日本和中國台灣的同類摩托車。這種新型摩托車不僅一直占據國內踏板車銷量龍頭地位,還出口美國、意大利等32個國家和地區。1999年,吉利摩托車產銷43萬輛,實現產值15億元,吉利集團也因此贏得了“踏板摩托車王國”的美譽。

李書福敢想敢做的創業路子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市場上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的膽識再次被曆史認同。

“盧克納爾”、“李書福”等人之所以會成功,在於他們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做之事,從而開辟了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拉開曆史的帷幕,我們就會發現,凡是世界上有重大建樹的人,在其攀登成功高峰的征途中,都會靈活地進行思考,適時地異想天開,成就偉業。

讓你的“野心”逐步得逞

世上有一種財富是屬於我們的,隻要你想要就一定會擁有,這就是你的“野心”。做一個有“野心”的男孩或許不一定會快樂,但是做一個沒有“野心”的男孩一定會很乏味。

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

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人邊幹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我們正在建設一座城市。”

十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裏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三個同樣起點的人對相同問題的不同回答,展現了他們不同的人生境界。十年後還在砌牆的那位胸無大誌,當上工程師的那位願望比較現實,成為老板的那位卻誌存高遠。最終,他們對自己的“野心”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想得最遠的走得也最遠,沒有想法的隻能在原地踏步。

“野心”其實就是男孩的理想,它反映了男孩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揭示了男孩的奮鬥目標,是男孩力量的源泉,是男孩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遠大的、被大多數人信仰的共同理想,否則就會形同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向心力,哪裏還談得上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一個男孩如果沒有理想,就會失去精神動力,他也不可能成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野心”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連的。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如果符合個人的需要,與個人的世界觀相一致,這些現實的因素就會以個人的理想和形式表現出來。理想總是對現實生活的重新加工,舍棄其中某些成分,又對某些因素給予強調,你的理想完全可以變為現實。

遠大的理想到底要有多遠?太近了,唾手可得,獲得的成就會很有限;太遠了,未免讓人感到遙不可及,使人失去信心,令人付諸行動的磁力就會小很多。最好的搭配是既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分階段的目標。這樣,就像在成功的路上每隔一段都擺上了一塊磁石,它們能夠不斷地給你以吸引力,引導你向著最大的那塊磁石前進。

斯帕奇在學校裏的日子是非常糟糕的:他讀小學的各門功課常常亮紅燈,考試很少有及格的時候。到了中學,他的物理成績通常是零分,學校有史以來物理成績最糟糕的學生非他莫屬了。

而且斯帕奇在拉丁語、代數及英語等科目上的表現同樣的糟糕,即便是體育,他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雖然他參加了學校的高爾夫球隊,但在賽季唯一的一次重要比賽中,因為他表現不佳,所在的球隊輸得也是幹淨利落。即使在隨後為失敗者做的安慰賽中,他的表現也一塌糊塗。

在他的整個成長時期,他從來都是笨嘴拙舌,社交場合根本見不到他的蹤影。在人家眼裏,他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哪位同學在校外主動向他問候一聲,他會受寵若驚並感歎不已。

在別人眼裏斯帕奇或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每個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情況,他本人也清清楚楚,然而他對自己的表現似乎並不放在心上。從小到大,在他的眼裏,他隻在乎一件事情——畫畫。他深信自己擁有不凡的畫畫才能,並為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但是,除了他本人以外,他的那些塗鴉之作從來沒有其他人看上眼。上中學時,他曾經向刊物的編輯提交了幾幅漫畫,但結果是一幅也沒有被采用。盡管有多次被退稿的痛苦經曆,斯帕奇從未對自己的畫畫才能失去信心,他依然堅持畫畫,並下定決心成為一名職業漫畫家。

在中學畢業那年,斯帕奇給當時的沃爾特·迪斯尼公司寫了一封自薦信。該公司讓他把自己的漫畫作品寄來看看,同時規定了漫畫的主題,於是,斯帕奇開始第一次為自己的前途奮鬥。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與非常多的時間,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完成了許多漫畫。然而,漫畫作品寄出後卻石沉大海,最終迪斯尼公司沒有采用他的作品,他的首次求職遭遇了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