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1 / 1)

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

工作園地

作者:屈紅軍

地下管線是城市基礎建設的“血管”和“神經”,承擔給水、排水、通信、燃氣、電力等重要功能任務,直接關係城市的生存和發展,是城市的“生命線”。而地下管線的更新、鋪設、改造和維護的依據就是地下管線檔案,要科學地管理好地下管線檔案,避免地下管線的人為損壞、重複建設及各種施工事故發生。

1 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現狀

《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發布實施後,各地都相應地加強了對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的管理規範工作。但從目前調查情況看,地下城市管線檔案管理現狀還存在較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直接給地下管線的合理利用帶來諸多困難,而且也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1.1 建設單位對地下管線檔案重視程度不夠。建設單位對地下的管線建設重視程度不夠:一是不注重自身建設項目管線檔案的形成歸檔移交,往往是形成時間嚴重滯後,影響後續工程的利用。二是不注重對地下管線檔案的利用,往往因為不了解原有管線的位置而造成管線的損壞。三是建設單位不完全按照設計圖紙施工,並缺乏後期監管,導致管線設計圖與實際管線的位置不符,現狀與規劃不符,無法利用。

1.2 權屬單位眾多協調困難。由於各個地下管線權屬單位幾乎都為行業壟斷單位,獨享各自單位的信息資源,對管線信息封閉管理,各自封鎖測繪數據信息,加之沒有有效的管理機製製約,很難實現管線數據的共享,使得“拉鏈馬路”現象頻繁發生。

1.3 標準不統一缺乏監督。地下管線的權屬單位在建設和測量中均采用自己的標準,沒有建立統一標準,造成管線數據無法統一使用。同時,地下管線施工缺乏第三方監督管理,使施工要求難以得到保障。

1.4 數據更新不及時。地下管線檔案資料管理必須是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而目前由於各單位普遍采用人工方式進行管理,一些管線權屬單位沒有設置專門的管線檔案管理人員,導致管線數據的更新困難。

1.5 管理手段處於交替階段。目前,許多單位管線數據管理方式正處於實體向數字化過渡階段,過去的人工檔案管理未結束,新的數字化管理係統又不成熟,且與現有電子數據標準或格式不統一,即使進入數字化管理係統,也無法進行良好銜接,使用困難。

2 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對策

2.1 明確城市地下管線管理機構。切實落實《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規定,地下管線檔案應統一由城建檔案館接收和保存。以市政府名義建立協調機構,從中協調權屬單位之間的關係,保障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以實現管線信息的專業管理和信息共享。

2.2 統一數據標準,建立地下管線數據管理平台。不僅可以結合各個權屬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管線數據的實時更新和交換,實現城建檔案館和各個權屬單位之間數據的轉換統一,而且可以實現地下管線數據的快速錄入、準確查詢、模擬開挖、填埋、深度測量、數據分析等,使之真正成為管線數據交流和共享的公共平台,發揮更大的社會服務功能。

2.3 城建檔案館全麵參與地下管線檔案的建立。城建檔案館應當全麵參與到地下管線項目建設的立項、施工、竣工驗收各個環節。首先,明確各權屬單位需要報送和遞交的各項數據資料,有條件的話,可提前展開數據收集工作;其次,在管線施工過程中,派專業人員檢測管線的敷設位置,並在工程竣工後進行複核驗收,以保證管線檔案與實際管線數據的一致;最後,要及時對竣工驗收後的地下管線技術數據進行更新,以確保管線數據的精準。

2.4 培養和引進地下管線檔案管理人才。隨著信息化工作不斷深入,培養和引進地下管線檔案複合型管理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城建檔案工作者,既要懂得實體檔案管理方式,又要懂得新的管線管理平台的管理方式,這樣才能夠保證紙質平麵數據向電子數據的轉換過渡工作,最終實現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和利用。

2.5 加強對地下管線檔案利用的監督。“拉鏈馬路”現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地下管線檔案數據的不準確是一個方麵。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許多建設部門在製定項目設計、施工方案時不參考地下管線檔案進行設計、施工造成的。因此,各個管線權屬單位必須明確地下管線檔案存在的意義,加強對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施工時對地下管線檔案利用的監督,把“死檔案”變成“活檔案”,提高其利用程度,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作用。

(作者單位:許昌市城市規劃建設檔案館 來稿日期: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