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預決算研究及差異分析(1 / 3)

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預決算研究及差異分析

理論探索

作者:劉瓊

【摘要】我們經常把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合稱為行政事業單位,但是行政事業單位實際上包含了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兩個方麵的內容。兩者雖然都屬於國家職能的執行部門,但是在性質上還是存在著許多差別,而且由於這些差別使得兩者在開展會計工作以及預決算工作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

【關鍵詞】行政單位事業單位會計工作預算管理決算管理

一、行政事業單位預決算定義闡釋

所謂預算,就是預先的估算,預算的內容包括了項目開展之後的成本支出以及預期收益。不論我們從事何種的經濟活動,都會麵臨著相應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方麵的支出,這些支出構成了經濟活動開展的成本。而我們通過這些成本支出所實現的經濟價值就是項目的收益。所謂決算就是在年度工作結束之後,對該年度所從事的一切生產經營及其他經濟活動根據年初的預算執行結果進行的分析總結,從而得出在對應於預算具體項目的實際數字。決算工作結束之後同樣要將相關結果提交相關領導幹部和部門進行嚴格審核,最後根據對預算的實際執行結果進行獎勵或懲罰。

二、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的定義及區別

1、兩者的內涵不同

行政單位,也就是行政機關,從性質上來說是國家機關,直接行使國家的各項重要職能。事業單位則是由國家行政部門用於實施某項具體的社會公益服務職能而設置的具體單位,是一種具有社會服務性質的組織。

2、兩者的職責不同

行政單位主要負責的是對各項行政事務及其他工作進行組織安排、管理監督工作。而事業單位則是為了像教育、文化、衛生等具體的社會公益服務項目而開展具體工作的,其自身沒有指揮和管理的權利。

3、兩者的人員編製不同

行政單位因為其內部的一切事務活動經費都來源於國家財政支持,所以在行政單位參加工作的工作人員全部使用行政編製,也就是公務員。事業單位在活動經費上分別按照不同的類別和性質享受不同程度的國家財政補助,所以其工作人員不采用行政編製而采用事業編製。而且在事業單位中還有部分事業單位企業化的現象,這在行政單位內部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4、兩者的人員待遇不同

待遇不同,一方麵是指待遇的來源不同,行政單位的人員工資全部來源於政府撥款,人員工資增幅規律也是嚴格按照國家對公務員的相關規定統一執行,雖然在行政單位內部也會存在非公務員編製的工作人員,如後勤保障人員等,但是除了沒有相應等級的職權能力之外,工資待遇同樣按照公務員標準執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待遇差別是根據事業單位不同的管理模式進行劃分的。可以說,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狀況及實際取得的經濟收益。

三、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會計特點

預算和決算工作離不開財務會計工作這個大的基礎,所以在介紹各自的預決算管理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兩者的會計工作各自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1、行政單位會計特點

(1)不具有盈利性。因為行政單位是國家職權的行使部門,其工作就是對國家的各項工作、建設及項目開展進行管理、監督與指揮。行政單位本身不允許也不必要從事與經濟收益相關的一切經濟活動,所以行政單位的會計工作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具有盈利性,不需要考慮單位的經濟收益狀況。

(2)無需開展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絕大多數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重點內容,成本核算的目的在於尋求用最小的生產成本來使企業獲取最大的利潤和升值空間。但是由於行政單位的一切工作和業務開展所需要的經費都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行政單位本身也並不從事任何經濟生產活動,所以行政單位會計也就不需要進行相關的成本核算工作。

(3)嚴格的收支核算。由於行政單位的各項經費及資金來源是由國家財政全權承擔,所以在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工作上麵,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對行政單位的預算及管理要求來進行。不允許出現任何超出國家預算管理規定的收入以及支出項目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