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有關土地利用的研究綜述
理論探索
作者:沈濤
【摘要】國外方麵,本文對土地利用調查、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麵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國內方麵,本文從城市土地利用的相關研究、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對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評價指標體係研究、對影響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諸多因素的研究等方麵對其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
【關鍵詞】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研究領域,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是曆史時期土地覆被和全球環境變化的最直接和主要的驅動因子,是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對象、土地之間相互作用關係的表現。土地的利用與變化,不僅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對資源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故土地利用研究在國內外倍受關注,已經成為當今土地資源管理學的一個新的研究熱點。針對土地利用的研究,國際國內範圍內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又可以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劃分成不同的階段。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國內外關於土地利用的理論標進行綜合分析,並加以總結歸納,以期為後續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一、國外主要研究現狀
從時間上來看,最早對土地利用進行研究的是德國的農業經濟學家馮·杜能,其提出的杜能環模式,為以後土地利用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由此拉開了世界範圍內對土地利用係統研究的序幕。綜合來看,國外關於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圍繞土地利用調查、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規劃等開展。
1、土地利用調查研究
國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是土地利用調查。之後,亨丁頓、堪達爾等學者對農業生產力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標誌著人們已開始考慮土地綜合利用效益的問題。上世紀40年代,土地利用調查與研究在全球廣泛開展。1946年澳大利亞完成了1/3以上地區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調查。之後,英國、加拿大、荷蘭以及東歐一些國家,亞洲的印度、日本,北美的墨西哥、南美的巴西等先後對土地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
2、土地集約利用研究
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起源於19世紀工業革命後期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起初是由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David Ricardo在研究農業用地集約利用時提出了“土地集約經營利用”的概念。區位論的萌芽產生在18世紀的德國,繼承與發揚是在1826年。從區位的角度研究土地集約利用到20世紀中期達到了一個頂峰,在這個時間段分別有Hoover和Losch.A.兩位經濟學家根據當時市場的需要提出了運輸區位理論和市場區位理論。以區位理論做指導,雖然本質上是為了引導廠商合理布局,實現利潤最大化,但究其根本是從空間布局上為土地集約利用指明了方向。英國學者霍德華Howard JE.的“田園城市”理論是城市規劃論中提出土地集約利用方麵的內容的先驅。
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開始以市場平衡理論為基礎的經濟區位理論,運用係統的數理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對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以及影響土地利用效率的相關因素上。之後有用描述曆史形態的方法直觀地辨別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演變和空間分布,其中有同心圓模式、軸向模式、多核模式、扇形模式等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模式。這些模式對於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土地有優化配置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4、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二戰後,由於土地資源問題的日益突出,國際上逐步開展了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為政府規劃決策提供基礎資料。從20世紀70年代起土地利用由土地調查向土地評價研究發展。1976年FAO公布的《土地評價綱要》是世界上土地評價研究廣泛開展並趨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但其對象僅針對農業用地。隨後,土地評價研究擴展到對城鎮、工業區、開發區等的評價。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呈現綜合化研究的趨勢。在全球變化的影響下,已將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要領得到各國參與者的認可,隨即可持續發展迅速成為地理、環境、經濟、規劃等學科研究的熱點和前沿課題。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被人們廣泛接受,可持續的土地資源管理也被世界各國政府和學者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