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的土地利用研究相對而言起步較晚。20 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最早開展土地利用研究的專家以地理學家胡煥庸、任美鍔和農學家張心一為代表。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國開展了土地建設規劃研究。80年代以後,土地利用研究與國土整治工作結合起來,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基礎上提出治理與保護的理念,並提出以協調好人地關係矛盾為基本思想的土地利用研究理念。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學者建立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動態度指數的定量化模型及區域土地利用程度變化模型,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定量研究並奠定了基礎。綜合來看,國內對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對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評價指標體係研究;對影響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諸多因素的研究。
1、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
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上,早期的研究土地利用效率的文獻大多采用單一投入與產出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從單一要素投入與產出角度轉向多要素的投入產出,並且將土地投入納入到研究的體係,摒棄了過去單純的資本與勞動投入的研究。由於研究角度的轉變也使得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很大的創新。杜官印運用投入導向的數據包絡分析CCR模型對1997—2007年28個省份建設用地在經濟增長中的利用效率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多數省份的建設用地投入與產出的效率較低,且存在著建設用地投入過量的問題。同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長的速度,整體上表現為外延式擴張。何格、歐名豪運用DEA方法對青島市1997和2004年建設用地的時空差異進行了研究,認為青島市城市建設用地的規模效率比較低,是影響建設用地效率高低的主導因素。此外,梁紅梅等也運用DEA方法對浙江省1996—2005年的新增建設用地做了分析。
2、對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評價指標體係研究
對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評價指標體係研究上,周鴻飛認為土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應該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評價指標的處理以及權重,二是去量綱處理和綜合彙總。他同時還指出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評價應該借助產出率和邊際產出率來評價。方先知認為土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思路應該首先建立在一定的角度和標準的基礎上。研究角度決定了所選取的指標體係的特殊性,要求指標體係不僅能夠反映出研究的角度,而且能夠滿足的評價的需要,同時要盡量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為了體現科學性,在選取指標要綜合考慮區域的特點以及可操作性,達到係統、科學和全麵的要求。在構建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評價體係時可以從土地投入強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產出水平以及土地可持續利用這幾個角度來考慮指標的選取。
3、對影響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諸多因素的研究
王曉青等(2010)通過對我國31個省份建設用地的jeffry模型測算,指出工業發展狀況、城鎮化進程、土地市場交易程度、非國有經濟發展水平、人均耕地這5個顯著因素影響著建設用地的配置效率。並且影響效果表現為前三者為正相關,後兩者為負相關。薑海、曲福田(2008)認為影響江蘇省縣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為人口密度、人均產出水平以及固定資本的豐裕度,而其他因素如產業結構、技術效率以及土地政策影響程度也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