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性思考中國改革
在邁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上中國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中國的市場化轉型遠遠沒有完成,我們並沒有建立起市場經濟真正的基礎。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短期看,是通貨膨脹、過度投資導致結構性失調而引起蕭條;長期看,是製度問題,比如國有企業的過分強大影響了中國企業的創新;更長遠看,是人口政策,中國可能在未來10年出現勞動力供應的下降。本章試圖總結張維迎關於中國改革的一些核心觀點,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中國30多年的改革。
1、凱恩斯主義的代價
在經濟危機時期,凱恩斯理論為政客們提供了幹預市場的借口。他們喜歡用短期政策來解決經濟蕭條、失業率增加等等。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經濟本身是有規律的,短期內使用強烈的刺激政策,必然引起經濟製度扭曲,造成新的問題和負麵影響。凱恩斯主義並不能避免付出代價,它隻是延緩了調整,或者使調整的代價變得更大。
在中國實行凱恩斯主義的後果更為嚴重。最大代價是改革倒退和社會心態的逆轉。擴張性刺激政策直接導致“國進民退”。大家都想靠政府解決問題,政府部門借機撈權、謀利益,一些民營企業和國有部門搞關係,試圖通過壟斷特權賺錢。本來放開的自由收上去了,已經實現的市場邏輯退回到強盜邏輯。
2、政治家的理念
由於缺乏改革動力,各部門隻顧維護自己利益,大家陷入了囚徒困境: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最後的結果對誰都不利。從中國到世界,普遍缺乏20世紀80年代如鄧小平、撒切爾、裏根這樣有理念的政治家。他們對推動製度變革至關重要,是時代所需的製度企業家。
經濟改革仍然有許多事情要做,但如果沒有政治體製改革,即使有英明而果斷的政治領導,進一步經濟改革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因此,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應該是政治體製改革。隻有建立起真正的法治和民主製度,經濟市場化才有製度基礎,中國才能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
3、無知和無恥
中國經濟改革出現停滯倒退,有兩個原因。一是無知,對經濟規律、市場運作缺乏正確的認識;另一個是無恥,基於利益的考慮。任何一種價格的調整都存在利益分配,還有第三方,利用調控的機會強化幹預經濟的權力,從而尋租。
很多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經驗的總結是錯誤的。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之所以取得比較好的成效,不是由於政府幹預多,而是由於政府幹預越來越少,使得老百姓有更多的自由,企業家精神得以煥發。
未來我們的政策應該尊重市場,保護產權製度、自由競爭、自由準入,讓市場的邏輯更好地發揮作用。相反,如果我們用限製競爭、行政壟斷、產業補貼、限價、限購、擴大貨幣、通脹的方法管理經濟,隻會對國家發展與人民幸福造成傷害。
如果我們能早點開放醫療市場,允許民間資本自由進入,而不是保持國有醫院的壟斷地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絕不會如此嚴重;如果允許民間自由辦學校、辦大學,中國的教育質量絕不會如此低;如果我們能樹立憲法和法律的絕對權威,將政府的權利嚴格置於法律之下,絕不可能有那麼多野蠻拆遷事件發生;如果農民真正擁有土地的所有權,絕不可能有那麼多對農民土地的不公平掠奪;如果做企業是每個人的平等權利而不是政府以審批的形式賦予一部分人的特權,官商勾結絕不會如此普遍;如果公民有真正的選舉權和言論出版自由,官員的腐敗行為絕不可能如此肆無忌憚。張維迎用他多年來的研究向我們傳達他對市場的理念,對企業家的理念,對開放社會的理念,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解決隻能靠市場經濟。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什麼改變中國[M].中信出版社,2012.
[2] 張維迎:通往市場之路[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3] 張維迎:市場的邏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陸鋒明、張銘:論米塞斯的市場至上主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