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家為何與酒結緣?(2 / 2)

奧利維亞·萊恩在她的新書《回聲泉之旅》中檢視了六位喝酒成癮的美國作家。開篇是約翰·契弗和雷蒙德·卡佛1973年在愛荷華任教期間結為酒友的故事,年長的契弗當時已經獲得評論界的讚賞,而卡佛還是一個懷有抱負卻尚未成名的年輕作家。“他和我除了喝酒什麼事也沒幹,”卡佛後來寫道,“我是說,我們上課就跟談話一樣,但是從頭到尾我們都一直呆在那兒……我覺得我們倆連打字機上的罩子都沒取下來過。”

萊恩這本書既是一部遊記也是一組作家評傳。她帶著問題踏訪了書中所選六位作家(海明威、威廉姆斯、卡佛、契弗、貝裏曼和菲茨傑拉德)生活、寫作和喝過酒的地方。她這趟旅程的範圍廣及數千英裏——紐約、芝加哥、安吉利斯港、新奧爾良、亞特蘭大、基韋斯特——但真正令她著迷的,是書桌與最近的酒瓶之間的那段距離。這同樣也是一次個人化的旅行,因為萊恩本人就成長於一個酒精成癮者的家庭,她想更多地了解這種疾病。對她而言,這件事壓根就沒有什麼浪漫的成分。

她的書名取自《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劇中有個人物說“我得小去一趟回聲泉”——他給裝滿這種牌子的波旁威士忌的酒櫃起了這樣一個別名。正如萊恩所說,這是個容易引發回響的句子,因為她提到的大多數作家都表現出對水的深愛(她本人同樣如此:她的前一本書《致河流》,寫的就是水、英國文學和弗吉尼亞·伍爾芙)。這標題同樣也暗指那喀索斯神話(作家要不自戀的話就什麼也不是)以及泉(和井)與詩意靈感之間經久不衰的聯係。

文學中有很多獻給烈酒的讚歌,有時事關民族自豪感,比如德國的麥芽淡啤、英國的烈性啤酒、俄羅斯伏特加、法國的苦艾酒、蘇格蘭威士忌、意大利紅酒等。更多時候,烈酒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手段——喝酒是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帶來什麼。

作家們為什麼要喝酒?人們為什麼要喝酒?因為無聊、孤獨、習慣、享樂主義、缺乏自信;作為減壓手段或是直通幸福的捷徑;為了埋葬過去、抹除現在或逃避未來。如果萊恩這本妙趣橫生的書沒能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那是因為並不存在這樣的答案。對文學傳記作者來說,縱酒狂飲是天賜的好運——可以借這個機會在誠摯的心理分析的偽裝之下去陳述那些駭人聽聞的軼事。但對除此之外的我們這些人來說,書頁上的字句才是關鍵。它們大多都在酒精的作用下寫成,但卻並不能被視作飲酒的成果。“喝酒的時候像魚,寫作的時候像個天使,”或許會是一句令人滿意的墓誌銘。但“像魚一樣喝酒,寫作的時候也會像魚”可能更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