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同時美國政府迅速建立起了中國戰區,羅斯福派史迪威將軍任中緬印戰區司令,蔣介石也任命他為參謀長。史迪威在3月早些時候來到中國,他發現自己麵對著軍事和政治的雙重泥潭。
到任伊始,史迪威對中國的總體軍事的混亂局麵大感震驚。他意識到隻有一小部分國民黨師團是真正效忠於蔣介石的,大部分人都隻效忠於他們自己的指揮官,這些地方軍隊隻是有限服從國民黨當局。而且許多軍閥把自己的部隊視為政治和軍事上的資本,打仗也會考慮這方麵的得失,相比打敗日本,他們更大的目標是要保存人力和裝備。與此同時,美國觀察家們認為國民黨軍隊過分講究防禦,並對蔣介石把他最好的幾支部隊部署在中國西北以封鎖延安共產黨軍隊的行為感到沮喪。盡管國民黨和共產黨承諾要聯合抗日,他們之間脆弱的停火協定最終還是在1941年中期破裂。中國當時的局勢看起來更像是在打內戰而非聯合抗日。
不過史迪威更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日本對中緬補給線的威脅。蔣介石把9個中國師部署在雲南省以保衛緬甸,其中包括他裝備最好的幾支部隊,但即使是在史迪威將軍的親自指導下他們也無法擋住日軍的攻勢。史迪威和中國部隊退至印度,他在那兒製訂了計劃重新訓練中國軍隊,以發起持續進攻來奪回緬甸,並在中國境內發起攻勢。
史迪威的計劃
史迪威在中國戰區的第一直覺是要在這場已經防禦了5年的戰事中重新居於主動,所以在1942年6月,他提議搞反攻,把深入內陸的日軍沿著長江推回到漢口。也許是出於更為急迫的考慮,史迪威還建議奪回緬甸甚至北部印度支那,以緩解日本對中國的封鎖,手段則是動用中國南方的國民黨軍隊和那些在印度與英國協同作戰的中國部隊,發起一次多線進攻。由於印度的中國軍隊可以直接在英國港口進行補給,這一計劃尤為引人注目。史迪威推測,同時在西部和東部向日本占據的部分緬甸公路推進的話將使日軍很難阻擋,而恢複中國的陸上補給線更可以讓蔣介石和史迪威想實施的其他計劃成為可能。
這一作戰計劃的邏輯對美國策劃者來說似乎很好理解,但在中國沒有什麼事能簡簡單單做成。蔣介石反對一切進攻,強調大部分中國師團缺乏裝備,並成功地爭辯說,要發動針對日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必須先完成軍隊的補給和訓練。事實上蔣介石對於動用中國軍隊幫助英國恢複對緬甸的控製很不滿意。他也害怕那隻駐留印度,由美國顧問指揮的部隊會變成一支獨立力量。當時史迪威的處境也可謂捉襟見肘,他曾要求至少要有一個美國師參與到緬甸的盟軍行動中,但沒有任何美國部隊可以就位。
蔣介石還對租借物資的級別和運輸狀況有所疑問,此前美中已就武裝“30個師”的計劃達成一致,該計劃也在1941年得到美國國會批準,同時美國還要提供援助以建立一支有500架飛機的中國空軍,這需要每月至少7500噸的補給運輸。然而由於美國的國防生產已經飽和,戰爭部在1942年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裏隻能每月向中國提供3500噸的物資。盡管國會還批準每月向駐中國的美國空軍提供額外1500噸物資,使得每月的目標總額達到5000噸,但這樣的補給還是沒能實現。
與此同時,盟軍缺乏翻越喜馬拉雅山運送物資的空中力量。盡管中國估計75架C47運輸機就可以每月運送5000噸物資,1942年5月時美國中緬印戰區的空中運輸指揮部手中隻有57架飛機。在5月到6月間,這些飛機平均隻能在中國和印度間飛57個來回,氣象問題是原因之一。結果本來要運送到中國的補給大量積壓在印度。當史迪威要求把這些物資用於裝備當地的中國軍隊以發動一次緬甸戰役時,蔣介石覺得美國人在嚐試擴大他們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