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戰中的中美合作(上):史迪威來了(1 / 2)

二戰中的中美合作(上):史迪威來了

萬象

作者:John W.Mountacstle

相比太平洋戰場和西歐戰場,中國戰區的局勢更像東線的蘇德戰爭。中國軍隊在亞洲大陸承擔了主要的戰事,中國從1937年開始抗擊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地麵作戰中,美國向中國提供了建議和支持,但隻在中國部署了個別幾支部隊來參與對日作戰。美國的首要目標是要讓中國在盟軍中維持一個積極的角色,拖住日軍以免後者向太平洋戰場投送更多部隊。

在中國戰區,美軍麵臨著兩個重大的挑戰。首先是政治。盡管麵臨著共同的敵人日本,中國社會仍然極端分化。一些中國人支持民族主義的國民黨,另一些人支持那些名義上效忠國民黨的軍閥,還有一些人支持正與國民黨的政治軍事力量展開遊擊戰爭的共產黨。持續的緊張空氣不時爆發為軍事衝突,妨礙了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軍事力量與日本對抗。

另一個挑戰是後勤。美國本身已經在兩線作戰,還要支援其他盟國。當時美國的政策是“歐洲為先”,因此中國要排在美軍、歐洲盟國軍隊和蘇聯軍隊之後才能得到美製軍火。中國戰場也是離美國距離最遠的。美國的補給和裝備要經過漫長的海路抵達印度,然後再轉道運往中國,主要是靠空運,途中要經過喜馬拉雅山脈,氣流凶險,地形崎嶇,許多美國空軍人員在此犧牲。盡管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還是隻有一小部分必要的補給運到了中國南方。美軍無法維持建立一支現代化的中國軍隊所必要的後勤工作,沒有充足的武器、彈藥和裝備,也缺乏規範的領導訓練,國民黨軍隊的力量不足以驅逐日本侵略者。

在這些不利條件下,美國和國民黨政府仍然建立起了一個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同盟。國民政府的領導人蔣介石不太情願地接受了幾個美國將軍出任他的參謀長。盡管到停戰為止,這種指揮關係一直存在兩國間戰爭目標、文化和人事上的不一致,但羅斯福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的初始政策還是奏效了:中國堅持對日作戰,避免了大批日軍被部署到太平洋戰場。

戰爭的初期困境

中國和日本的全麵戰爭爆發於1937年7月。盡管在北方被迅速擊潰,中國軍隊隨後在上海進行的頑強抵抗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然而在訓練有素的日本軍隊麵前,中國人確實不太吃得消。被趕出上海後,中國軍隊退守至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而南京又於1937年12月落入日軍手中。盡管如此,中國政府拒絕了日本的和議,而是退守到縱深更大地形多山的內陸,在長江上遊的重慶設立陪都。

1938年,蔣介石軍隊從蘇聯那裏獲得了價值2.5億美元的坦克、卡車和飛機,也得到了英國和法國的軍事援助。盡管如此,日本還是在1939年夏天控製了中國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和幾乎所有的主要海港,隻有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幸免於難。簡言之,中國的海路已被切斷,隻能通過滇緬公路或者法屬印度支那接受盟國的支援。

隨著戰事的惡化,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支援。1940年12月,羅斯福批準了2500萬美元對華軍事援助,允許中國購買100架P40戰鬥機。1941年晚春,美國開始撥付價值超過1.45億美元的對華租借物資,包括地麵和空中的武器裝備。1941年5月,美國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批準了中國的要求,準備了足夠裝備30個步兵師的裝備,計劃在1942年年中送往中國。在其私人顧問、美國空軍退休軍官陳納德的推動下,蔣介石還得到羅斯福的支持,建立起由100多名美國平民誌願者組成的美國航空誌願隊(即“飛虎隊”)以駕駛那批新購的P40。這些“飛虎”們在1941年晚些時候抵達緬甸,成為第一批與中國人並肩作戰的美國人。

答應了中國這些零零碎碎的軍火要求後,馬歇爾迅速著手調和中國的軍火要求與美國的生產計劃之間的矛盾。他於1941年7月建立了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AMMISCA),由具備中國事務經驗的馬格魯德將軍領導。馬格魯德將軍不僅扮演了國民黨政府向美國要求援助的中間人,馬歇爾還要求他直接對中國的軍事需要做出建議,並確保中國的軍事需要與美國國防生產能力相匹配。

不過,相比美軍和歐洲盟國軍隊,中國在得到支援的優先級上仍然落後。中國要求的那些相對少量的物資補給也很難運送到位。日本控製了中國的海岸線,導致所有的補給都必須通過緬甸或法屬印度支那才能抵達中國內陸。由於歐洲戰事吃緊,英國不願刺激日本,因此限製了經過香港的航船,而法國更在1940年9月默許了日本對北部印度支那的占領,緬甸的仰光成了當時離中國國民黨統治地區最近的友好港。從美國來的租借物資要跨過22000公裏的海路,再經鐵路運往緬甸北部的臘戍,再用卡車沿緬甸公路走1150公裏抵達中國昆明。這條通道漫長而危險,因此隻有少部分補給能成功抵達。1942年5月,緬甸陷落,這條唯一的通道也被切斷,離國民政府最近的港口現在在印度,所有的補給隻能通過喜馬拉雅山脈空運進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