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不可或缺的智慧養成(1)(2 / 3)

如果你永遠都將女孩置於自己的羽翼之下,幫她擋住傷害與失敗,那她就永遠也學不會如何在挫折到來時獨自承受。所以,請稍稍克製一下你“想幫她一把”的衝動,給孩子一個遭遇挫折的機會,甚至給她“製造”一些犯錯的機會,讓其在挫折中成長。

039 給女孩上一堂生活教育課,讓她懂得生活的艱辛

讓女孩從小適度地知道一點憂愁、品嚐一點磨難,懂得生活的艱辛對女孩來說不是什麼壞事,這是為女孩的長遠發展考慮,同時,對磨煉女孩的承受力和意誌、對女孩的健康成長都有好處。

張曼曼今年12歲,是小張村張思田、王桂英夫婦12年前領養的一個女兒。就在抱養張曼曼兩年之後,69歲的張思田便相繼得了肺炎、肺心病、心髒病、腦血栓等多種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已經有10年的時間沒有邁出自家的大門,常年靠藥物來維持生命。

由於張思田失去了勞動能力,家中的6畝責任田退掉了5畝,隻留下1畝地由張曼曼和母親耕種。張曼曼的母親王桂英今年已經71歲,並患有腦血栓和胃炎,12歲的張曼曼是家中唯一的勞力和頂梁柱,兩年前隻有10歲的張曼曼便挑起了支撐這個家的重擔。

張曼曼家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她耕種的1畝地和她養的18隻雞下蛋所賣的錢。

另外,王桂英與張曼曼母女倆撿破爛賣錢,也是這個家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由於王桂英年齡大了,走不遠,所以每次撿到的隻是一些農藥瓶、塑料布,一個月下來還賣不了20塊錢。平常家裏吃的菜基本上是靠張曼曼放學後在村內集市上撿來的菜葉子。

為了能省一點錢讓張曼曼上學,張思田現在吃的中藥大部分是王桂英老人自己拿著樣品到野外去挖的,實在挖不到的才到藥店裏買一點。

盡管生活很難,張思田、王桂英夫婦還是讓張曼曼和村裏的其他小夥伴一樣按時上了小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別看張曼曼隻有12歲,但是農作物的種、收、管理,她樣樣都在行。

家中沒有牛耕地,她就用小鐵鍁翻;鋤地拿不動鋤頭,她就用鐮刀;家裏沒有錢買肥料,她就去拾糞。為了做到幹活學習兩不誤,張曼曼每天早上5點鍾就起床開始做作業,做完作業再到兩裏外的地方用腳蹬三輪車拉水,然後做飯、喂雞、給父親熬草藥,之後再去上學,放學後再到地裏幹活兒或者去撿破爛、拾菜葉子。

“我們這個家能維持下來,多虧了這個孩子,都12歲了連個雪糕也沒吃過!人家這麼大的孩子到處跑著玩的時候,她還要考慮怎樣讓我們倆吃飽。”提起這些事張思田就泣不成聲,“這些事都不該是一個12歲的孩子該幹的事啊!”

張曼曼很聰明,學習成績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一直名列前茅,用班主任張震的話說“從未下過前三名”。無論學習多忙、地裏的活兒多累,張曼曼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和同齡的孩子相比,張曼曼顯得非常成熟懂事。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可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明白生活不易的女孩更懂事,跟父母更貼心,對日後的生活更能應對自如。

現實中有些父母盡管自身有許多生活艱辛和身體病痛,但他們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掩飾,錯以為這是愛孩子,卻不知是害了孩子。

生活中有苦才有樂,家長不要刻意去掩飾生活中苦的一麵,而應讓女孩從小學會分擔你的痛苦艱辛,理解生活的不易,這樣她才會珍惜眼前的生活,才會以真誠之心關愛別人。

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作為家長,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應該把實際情況實實在在地講給女孩聽,讓女孩明白生活的艱辛。讓女孩直接麵對,和家長共同承擔起家庭生活的艱辛。要通過活生生的事實告訴女孩,生活就是這樣,它既會造就幸福,也會帶來痛苦。

040 巧妙解釋傷心事,讓女孩保持快樂的童心

在女孩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身邊的一切,小朋友、學校、父母等都會讓她產生幸福感,都會讓她快樂。

莎莉上幼兒園的時候,她的爸爸媽媽離婚了。

一天,她的爸爸和媽媽整整坐了一夜,也說了一夜的話,她隻記住了一句爸爸說的話:“你走吧,由我來向莎莉解釋。”這意味著媽媽要走了。

莎莉的媽媽走了好幾天了,莎莉每天都在等著爸爸所謂的解釋。

也許他把他說的話忘了,仍跟以前一樣接送莎莉上學,給莎莉在學前班的家長手冊上認真填寫她又學會了的新字、又聽到的新故事以及糾正莎莉左手寫字畫畫的情況。這些在莎莉的其他同學家裏都是由媽媽來做的事情,在她家裏卻一直是由爸爸來做的。

每當莎莉的奶奶看到這些,就歎氣地說莎莉的媽媽“心早就不在啦”,莎莉的爸爸就會用眼神製止奶奶,好像在隱瞞什麼。但莎莉並不追問,莎莉相信總有一天爸爸會向她解釋的。

莎莉的媽媽走了快一個星期了,又是一個晚上,莎莉的爸爸合起給莎莉讀的故事書,又壓了壓莎莉本來已經壓得很好的被角,像又要給莎莉講故事一樣對她說:“你一定聽過很多關於天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