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幫小公主擺脫女性弱點的束縛(1)(3 / 3)

對於女兒做的一些有意義的事,家長要積極地參與其中,但是要讓女兒做大,自己做小。培養她自願做事的願望,也可以幫助女兒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當女兒的不積極的行為不借助父母、自己為所欲為時,不要給予她過大的壓力,小範圍地容許在可以管轄的範圍內,然後走近女兒,讓孩子主動要求父母的參與,有助於更好地解決現在的問題。

針對女孩的強迫症表現,父母需要真正地參與進來,而不是苛刻地批評和責備,不然會形成不良的對抗,既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有損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009 及早預防女孩的“戀父情結”

父女關係過度親密並不是好現象,如果父親在意識到女兒的過度依戀心理後,仍沒能根據女兒年齡大小和認知能力的程度調整與女兒相處的方式,就會對她將來的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下麵故事中的小薇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小薇在老師眼裏是個懂事、聽話的孩子,她學習成績好,還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

可是,小薇的媽媽卻滿腹的煩惱,因為小薇在家裏經常會做出一些叫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小薇從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別好,爸爸也很寵她,一有時間就帶著她玩。

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爸爸給她穿衣服,小薇很認真地對爸爸說,“爸爸,長大了我要嫁給你。”

爸爸媽媽聽了也沒放在心上。

每次小薇犯了錯誤,總是在爸爸麵前撒嬌,以逃避懲罰。

小薇的媽媽認為,父母兩個人中必須有一個人唱“黑臉”,否則會慣壞孩子,因此,她對小薇的要求就比較嚴格,經常扮演嚴厲的角色。

漸漸地,媽媽發現,小薇和她越來越疏遠了,有什麼悄悄話也不和自己說,而是告訴爸爸,晚上也要和爸爸睡在一起。

開始的時候,媽媽也沒有在意,認為小薇這是孩子氣的表現,長大了就懂事了。但是小薇現在已經上初一了,不但沒有變得懂事,有些行為反而更讓人哭笑不得了。

一次,家裏來了客人,小薇對客人的小孩不夠禮貌。

客人走後,媽媽批評了她幾句,她竟脫口而出:“你有什麼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還有哪兒比我強?”

每當父母發生爭執時,小薇總是幫爸爸一起攻擊媽媽,特別是當爸爸埋怨媽媽時,她就幸災樂禍地扮鬼臉。

有一次小薇的爸爸要出差,小薇知道了,堅決不讓爸爸出門。無奈之下,爸爸趁她上學的時候才脫身。

放學回家之後,小薇發現爸爸走了,又哭又鬧,硬說是媽媽“搗鬼”,甚至還說,要是沒有媽媽,爸爸會對她更好的。

爸爸走後,無論媽媽怎樣關心她,她都冷冰冰的,不理不睬。而給爸爸打電話時,她又像是變了一個人,神采飛揚,說出的話更是讓人吃驚,說她多麼多麼想念爸爸,爸爸不在家,她覺得沒意思等等。

媽媽對小薇的種種行為深感困惑,這孩子是怎麼了?是幼稚、沒長大,還是出了其他問題?

長期這樣下去,小薇和自己的關係豈不是會越來越僵?

從小薇的表現來看,有明顯的親近父親、反對母親的情緒和行為,這些是“戀父情結”的典型表現。

所謂“戀父情結”,在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辭典》中這樣解釋:“戀父情結”是女兒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結。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對父親的深情專注,把母親置諸一邊,甚至想取代她位置的願望,即“愛父嫌母”的潛在願望,稱為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來的,弗洛伊德認為,“戀父情結”是一種性心理障礙,也稱作性心理倒錯。

戀父情結對女孩的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如果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結果,就會像故事中小薇那樣,與母親的關係疏遠不說,以後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戀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樣的女孩總在有意無意地尋找父親式的戀人,但即使找到了,相處也很容易出現問題,因為戀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內向、嬌氣、任性,而且往往出現性的阻抗。

此種“情結”的出現一般源於女孩在3~6歲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關愛和適當的教育。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注意性別差異,出現性的好奇心。

在這一時期,男孩戀愛母親,嫉妒父親;女孩親近父親,嫉妒母親。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一種本能的異性愛的傾向,一般由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

女孩戀父情結的發生,隻要留心,在很早的時候就可以發現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將父親常用的東西(如雨傘、火機等)帶到幼兒園,吃飯、睡覺、遊戲都帶著,老師一旦在她午休的時候將其拿走,她就會大哭,甚至用頭撞地,有的孩子甚至會昏死過去。對於其他人的同類物品,她並不接受。這個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如若不然,待孩子年紀大了之後,戀父情結有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難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