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小薇的戀父情結,追其根源,是幼兒時期父親的過分溺愛和母愛的不足造成的。年幼的小薇,由於媽媽工作的緣故,和媽媽接觸較少,在最需要母愛的滋潤時,腦海中印刻的是爸爸的撫愛。再加上成長過程中,爸爸的嬌寵和媽媽的嚴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造成了在情感上與媽媽的逐漸疏遠,甚至認為是媽媽分享了爸爸本該給予她的全部關愛,漸漸地對媽媽產生了一些怨恨。
對於女孩的戀父情節,父母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設法給予引導與克服。
家長首先要對女孩進行性的教育。實際上,就是性的補課教育,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性的社會角色教育,讓女孩明白“男女有別”,結合女孩身心發育不同階段的特點及時進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知識教育,讓女孩從依戀父親的情節中解脫出來。滿足孩子渴望獲得性知識的需求,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二是幫助女孩走向同齡、同性夥伴,結交同性朋友,是為將來青春期結交異性朋友做好鋪墊。
其次是要在行為上配合。女孩的“戀父情結”,主要源於其嬰幼兒期父愛與母愛的不平衡,因此,父母雙方要適度配合,不要單方麵矯枉過正,作為父親,應堅定而巧妙地暫時疏遠女兒;另一方麵,作為母親,則應急起直追,行為上親近女兒,滿足女兒的訴求。
當然,我們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角色的轉變,是因人因事而異的。事實上,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靠父親和母親共同培養起來的。
弗洛姆也曾說過:母愛能使孩子學會愛和關心,是孩子情感發展的基礎,而父愛則有利於孩子在心態和價值觀方麵的發展。
好家教成就好女孩
及早預防女孩的“戀父情結”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對女兒的巨大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如果沒有父親的參與,孩子會過於依戀母親,因此也極易變得幼稚與依賴。但是,父女關係過度親密並不是好現象,如果父親在意識到女兒的過度依戀心理後,仍沒能根據女兒年齡大小和認知能力的程度調整與女兒相處的方式,就會對她將來的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
010 鼓勵女孩多與人交往
凱麗今年5歲了,5歲之前都是爸爸媽媽帶她,後來隨著爸爸媽媽工作的日漸繁忙,照顧孩子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於是爸爸媽媽將她送到了幼兒園,想讓她適應一下集體生活。
沒想到幾周後,幼兒園老師打電話來,告訴凱麗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懼症,建議進行心理輔導。
爸爸媽媽很是詫異,每天上下學接送,凱麗一看見父母就笑逐顏開,回家也不停地說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新東西,沒看出有什麼異常。
於是爸爸決定請一天假,到幼兒園看個究竟。
在老師的陪同下,爸爸來到了凱麗的班級,躲在窗外觀察。他發現,無論是上課還是自由活動,凱麗總是一個人躲在小朋友們的後麵。
老師上課提問到她時,她低著頭、紅著臉,不知道囁囁嚅嚅地在說什麼;自由活動時,大部分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但凱麗卻一個人搬著小板凳在邊上獨自玩積木。
同時,父母注意到,晚上帶凱麗散步,見到認識的叔叔阿姨,她都從來不打招呼,要麼裝沒看見,要麼緊緊地拽著媽媽的衣角,往身後躲。
凱利也不常和同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時候媽媽把她送去樓下的兒童樂園,讓她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會兒,可是過不了多久,她就自己回家了。
在凱麗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社交恐懼症。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女孩身上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