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幫小公主擺脫女性弱點的束縛(1)(2 / 3)

家長還可以鼓勵女孩交朋友。結交朋友是女孩社會化的一種途徑。羞怯的女孩,會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這時家長就應該鼓勵她,首先讓親朋好友或比較熟悉的孩子與她一起玩,克服她交往的恐懼心理,然後再鼓勵她在同學中交朋友。當女兒帶朋友到家中時,家長要表現得熱情,以增加她的勇氣,別不當一回事。

中國的傳統觀念認為女孩子就應當內斂、低調,無須像男孩那樣,遊走於社會的各種場合,在各個領域拋頭露麵,女孩越是嬌羞越顯得文靜,溫雅可人。但不要忘了,女孩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女孩也要學著適當表現自己,體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一個女孩總是害羞,那麼就永遠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008 有效解除女孩的強迫症

女孩子喜歡的小東西很多,其中令她非常著迷的也不少。但是,當女孩對某個東西或某件事著迷的程度“非比尋常”的時候,就說明女孩可能有心理問題了。

比如她不停地洗手還覺得不幹淨;經常檢查書包,總覺得少帶了什麼東西……這些行為可能預示著你的女兒有強迫症的傾向。

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特征的神經症,是指患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製的觀念、意向和行為的存在。雖然自己也意識到這些觀念、意向、行為是不必要的或毫無意義的,但是又無法控製自己。強迫症是一種典型的心理衝突疾病。

一位母親同樣向心理專家道出了自己對女兒的擔憂:

我的女兒冰冰,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五年級就獲得了全國六年級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優秀獎。對此,我們對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我們希望她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她對自己的要求更高,要求自己每天的所有時間、所有精力都必須用來思考和學習,就連走路、上廁所和洗澡的時間都很少浪費。

六年級開學後,孩子的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學習成績反而開始下降,後來我們發現她經常反複檢查作業,時間越來越長,這到底是個性問題還是心理疾病?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冰冰是得了心理強迫症。如果家長長期用“抓緊一切時間學習”“隻要有毅力,隻要意誌堅強,人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等這樣的成功理論作為教育導向的話,就會使孩子形成一種長期存在的心理壓力。

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的行為總是求全責備,過早地成人化,生活中隻以超過他人為唯一的快樂和目的,其他應有的愛好、遊戲,甚至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都沒有得到正常的發展,其人格和認知的發展也產生了偏差。

強迫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較多見,表現為反複記數,反複檢查、核對作業、信件等是否有誤,反複詢問某一件事,反複洗手等動作。有些孩子不僅自我強迫,而且還讓其父母參與,如果不能滿足她的願望,則暴躁不安,甚至衝動傷人,迫使父母就範,以配合其強迫動作。

多數專家認為,精神因素是強迫症的主要誘因,患者在生活中遇到重大變故,如父母離異、親人過世等精神刺激,引起孩子內心恐慌,使孩子憂心忡忡、膽戰心驚,內心恐慌的外在表現就是一係列的強迫行為或強迫觀念。

強迫行為本身並不可怕,但許多人對這一現象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強迫行為產生緊張情緒,這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強迫行為的糾正。當發現孩子出現強迫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地教給孩子應對的策略。

如當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洗手時,可以讓孩子做深呼吸放鬆:用鼻子緩緩地吸氣,再緩緩地呼氣,同時可以在心裏默默地數“1、2、3……”這樣可以平緩孩子的緊張情緒。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孩子出現強迫行為或者強迫觀念時,家長絕不能采取強製的措施去製止,因為家長的強製做法會加重孩子的緊張情緒。

如當孩子強迫自己不停地去檢查門是否鎖好時,家長最好不要在旁邊說諸如“不要擔心”或“不用去檢查”之類的話,因為孩子的強迫行為是她所不能控製的,如果采取強製措施,就會強化孩子內心的矛盾,增加她的心理壓力。

對於孩子的強迫行為,可以采取“厭惡療法”,比如在孩子手腕上套上橡皮圈,一旦孩子出現不可克製的強迫現象時,就立即拉動手腕上的橡皮圈。

剛開始時需要拉動的次數可能要多一些,一段時間後,如果拉動橡皮圈的次數減到三五次就能抑製強迫現象了,這時,可以去掉橡皮圈。以後隻要有強迫現象出現,孩子會就立即想起手腕上橡皮圈所引起的疼痛,因此,強迫現象就會逐漸地減弱。

此外,需要家長感情的積極投入。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是成人和非成人的矛盾時期,她以為自己有一定能力可以不受父母的管製,而客觀上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完全自立,所以她在培養自己的獨立辦事能力,不要求父母的管製是她潛意識裏的想法。

有些女孩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要給予肯定並表現出對她的信心,但是有些事情她自己不能做的,父母就要用感情感化她並加以科學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