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女孩更關注自己的人際關係。
相對於男孩而言,女孩更關注自己的人際關係。女孩們喜歡根據各自個性上的相通,組成一個個趣味相投的小團體,如果女孩不能被團體接受,她就會覺得被孤立,從而養成自卑、怯懦等不良性格。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女孩結交朋友,並對其加以適當的引導。
如果女孩自己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如和好朋友吵架、父母對她提出批評等,都會直接傷害到女孩的心靈,她們會產生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或者父母不再愛她等心理不良情緒。
另外,與同齡女孩的交往。她們會兩兩組成“最好的朋友”,絕不允許第三個女孩的介入,她們會讓那些試圖加入者感到排斥和不愉快。就算是最好的朋友,她們也要時不時地鬧鬧小矛盾,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給女孩講一些“珍惜友誼”之類的大道理,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女孩傾訴,然後讓她自己解決問題。
當女孩麵對挫折時,她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開導的。比如女孩考試失利,有的家長會一味責怪:“真是木頭腦袋!沒出息!我看你根本不是讀書的料!”而聰明的家長則會說:“這次是題目不對路吧?沒關係的,爸爸年輕時考試也失利過。好好總結教訓,爭取下次考出好成績。”顯然,前者的態度隻能使孩子倍加痛苦,後者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總之,父母和女孩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不但有利於家庭之間的協調和睦,更有利於培養女孩健全的人格。
005 成績好壞不是獎懲孩子的唯一標準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害怕考試,一到考試就頭疼、緊張,尤其是一些女孩,似乎天生就怕考試。
但是,有的女孩卻十分迷戀考試,甚至考試考上了癮,一天不考試就渾身難受、不舒服,這些孩子是怎麼了?
上初中的時候,蕾蕾經常考全班第一名,但是她對此並不是很滿意,經常發誓一定要考全年級第一、全市第一。於是經常廢寢忘食。
到了初三,蕾蕾更是起早貪黑。起初,父母並沒有太在意她的這種做法,心想,初三的學習比較緊張,女兒這樣用功也是正常的。
中考結束之後,蕾蕾如願以償,進入了重點高中。但是在暑假期間,蕾蕾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她準備“快鳥先飛”,先把高一的知識學好,以保證自己在新學校取得好成績。
當時,媽媽就擔心蕾蕾的行為是否正常,想帶她去看心理醫生,但是爸爸極力反對,他認為孩子愛學習沒什麼不好的。
但後來,看著女兒的身體日漸消瘦,而學習激情仍然不減。媽媽越來越擔心孩子會垮掉,於是就不顧丈夫的反對,帶女兒來找心理醫生幫忙了。
第一次發現蕾蕾迷戀考試是她上初二的時候,父母看見女兒學習很辛苦,就請假帶她到外地旅遊。
剛去的時候還好,但不到一天蕾蕾就要回家,想參加補習班,大家隻好掃興而歸。
大約過了一個月,補習班的老師向蕾蕾的父母反映,蕾蕾幾乎每天都求老師進行測驗、考試,而且隻要當天沒有進行考試,蕾蕾就會出現精神委靡、神情恍惚的症狀。
“當時我們還以為她是學習累的,給她買了很多補品讓她滋補,誰想到她那是一種病態呀。”蕾蕾的媽媽說。
孩子考試上癮,一般源於家長對孩子不正常的獎懲方法:如果孩子考好了,會得到極大的獎勵,在其他方麵,無論她做得多好,都得不到這種獎勵,甚至根本就得不到獎勵。相反,如果考砸了,孩子將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這種完全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的單一的獎懲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考試上癮。
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快樂中樞,如果快樂中樞頻繁受到單一來源的刺激,那麼我們就會愛上這種刺激方法,不管這個刺激有多麼危險,仍然會樂此不疲。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茲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用輕輕的電擊刺激小白鼠的“快樂中樞”,讓它感受快樂,然後,讓小白鼠學會控製這個電擊方法。之後,小白鼠就會什麼也不做,隻是一遍又一遍地電擊自己,頻率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5000次,並能持續15~20個小時,直到疲倦為止。
許多父母對女孩采用的完全以成績為取向的獎懲辦法,和心理學家對小白鼠的電擊刺激有相同之處。
要防止女孩染上某種嗜癮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女孩多一些興趣點,將部分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愛好上。
首先,不要隻根據學習成績的好壞來獎懲孩子。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可以和她一起分享快樂,但不必非得給予她很高的獎勵。
好成績會帶給她內在的喜悅,這種內在的喜悅是最好的學習動力。但是,如果頻繁給予物質獎勵,這種內在的喜悅就會被外在的物質獎勵所取代,那麼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有可能改變,由原來的獲得好成績變成對物質獎勵的追求。
但是,當女孩沒有考好時,也不要過分地責怪她。因為沒有考好,她自己的心裏就已經很難過了,如果再加上家長的責備,女孩可能會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