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女孩的父母為了表示對女孩的關心,可以利用每天午飯時間來詢問女兒的情況,向女兒講述有關自己的事情。或者睡前去女兒房間與她交談一段時間。在平時的時候和女兒分享自己童年的生活,輕鬆幽默中講述自己在她所處的年齡段記憶深刻的事情。有時候也可以和她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感受,贏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004 與女孩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樂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當自己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時,總想和別人一起分享。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樣,女孩也需要有人與她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此,父母要注意觀察女孩的喜怒哀樂。
傾聽並分享女孩的喜怒哀樂,有利於協調父母與女孩之間的關係,讓女孩感到父母在關心、愛護她,從而取得女孩的信任。
根據性別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首先要認真觀察她們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特點,並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女孩的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女孩希望父母傾聽她們的告白。
女孩在找父母聊天時,和男孩希望得到建議和幫助不同,她更希望父母能專注地、感興趣地傾聽,分享她沮喪的感覺或傾聽她遇到的問題或者分享她的開心喜悅。
總之,溝通對她們來說很重要,她們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因為在女孩的思維裏,發泄完了,問題就解決了,情緒也就隨之好起來了。
如果女孩在和你討論問題的時候你非但不能了解她的感受,反而還自以為是地提供一連串解決問題的答案或者敷衍應付,那麼,女孩會變得不願意繼續交談。
迪迪放學回到家後,就迫不及待地和媽媽分享起這天的感受。
迪迪:當班長太累了,又要自己學習,還要維持紀律。
媽媽:既然你不喜歡,就和老師說說,不做了。
迪迪:可是我也很喜歡做班長,它讓我覺得很光榮。
媽媽:既然你喜歡,那就不要再嚷嚷著說累了。
迪迪沮喪:可是喜歡不代表不累啊!
媽媽無奈:真不知道你到底要說什麼。
……
談到這裏,迪迪隻覺得情緒無處發泄,她不願意繼續交談,因為這樣的談話讓她覺得無趣極了。
如果迪迪的媽媽能換一種談話方式,更注意傾聽,談話的效果就會有明顯的不同。例好像下麵這樣:
迪迪:當班長太累了,又要自己學習,還要維持紀律。
媽媽:你今天好像很累。
迪迪:是啊,當班長讓我覺得很光榮,但也讓我總覺得有壓力。
媽媽:嗯,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情況。
迪迪:我該怎麼做才好呢,真頭疼。
媽媽: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處理好的,來,讓媽媽抱抱你。
迪迪:謝謝你,媽媽,我覺得舒服多了。
迪迪繼續這樣不停地講著,她很興奮,喜歡和媽媽說話,因為媽媽願意當她的聽眾。
從上麵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女孩更需要的是傾聽。
第二,大膽地幫助女孩,她會覺得備受珍視。
如果男孩不找你,你千萬不要主動幫助他,因為那樣他會受到傷害。但這個警告並不適用於女孩。女孩通常認為若有人肯幫助她,那是在她的帽子上添飾羽毛,讓她覺得自己可愛又受珍視。
第三,女孩喜歡被人珍視的感覺,因此,請盡量表現你對她的愛。
相比男孩喜歡被需要的感覺,女孩更希望自己被珍視。如果女孩發現自己被人珍視和喜愛,就會讓她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
如果女孩在爸爸媽媽那裏能得到足夠的愛心和體貼,那麼女孩會很有安全感。父母們應該給女孩更多的愛,但必須有一個前提:在不把女孩看成“弱者”的基礎上。隻有在父母理性的愛的嗬護下,女孩才能獨立,才能更快成長。如果父母對女孩的興趣感興趣、關心她關心的問題時,女孩就會覺得正在被珍愛。
要讓女孩有這種體驗,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麵:
1.當女兒請求你為她做些事情時,與其說“沒問題”,不如說“我很樂意去做”。
2.經常送一些小禮物給女兒,在女兒眼裏,她看到的不是禮物,而是禮物裝載的滿滿的珍愛。
第四,分享女孩的沮喪與無助。
女孩麵對壓力時,會愈來愈不知所措或變得情緒化。她希望有人能在這個時候了解並且幫助她。而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和她一起談論問題的細節,然後分享她沮喪、迷惑、無助的感覺,這樣女孩就會不再孤單,反而會感到舒服和快樂。
譬如女孩受到壓力時,會抱怨:
“我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
“為什麼我長得這麼普通,而我特別討厭的那個女孩卻那麼漂亮。”
“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倒黴?”
“該死的考試,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女孩通過類似的話來表達她的煩惱、失望和挫折。如果傾聽者關心她的挫折與失望,她會感到受支持,當然,她並不需要你的解決方案,她需要的隻是發泄,如果有人能聽她抱怨,不用太長時間,她自己的情緒就會慢慢好轉,不再覺得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