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女孩需要更多的愛和關注(1)(3 / 3)

好家教成就好女孩

以平等的姿態與女孩交流

是否蹲下來與女孩說話,隻是一種方式問題,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當做和自己一樣的,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會關係到家長能否以正確態度對待與教育女孩有關的一係列問題。

003 再忙也要抽時間陪女兒

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關注他,尤其女孩在這方麵的渴望顯得更為強烈。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如今的父母與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早上,可能在孩子沒出門之前他們已經出門,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孩子或許早已進入夢鄉,父母和孩子似乎永遠是錯開活動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很難有更多的精力來管孩子。

萌萌的爸爸是一個大忙人,幾乎沒有時間和她在一起。

在萌萌的心中,爸爸就是一個提著公文包忙進忙出的人。她希望周末能夠和爸爸一起去動物園或者是植物園,但是爸爸周五晚上接到一個電話,表情嚴肅地交談了幾句之後,就開始猶豫要不要陪她了。

在爸爸猶豫的時候,萌萌感到擔憂:

“他不能馬上答應我,一定是在猶豫,這一次又不行麼?”

當聽到爸爸說:“這一次爸爸有工作要做……下一次……”的時候,萌萌心中既失望又委屈。

“在爸爸眼中,永遠都是工作最重要。”

“他之前也說過‘下一次’的,根本就不算數。”

“我再也不會相信他的話了。”

“我討厭爸爸。”……

這些缺少大人陪伴與溝通的孩子被稱為“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饑餓”的孩子跟別的小孩不同,他們喜歡撒嬌、任性,偶爾還會做出一些古怪的行為,而且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用眼睛看著別人。

其實,孩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大人對他的注意,讓大家覺得他很重要。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以後,千萬不能張口就罵,而是應該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應該合理安排,擠出些時間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與重視。

就拿萌萌來說,如果她需要的僅僅是去了解植物、動物的機會,那誰來帶她去都可以,甚至可以找一個生物學家。但是正在成長中的萌萌,她內心最需要的,其實是一種愛的感覺—和爸爸在一起,相互交流,在親密的接觸中感受到愛和溫暖。這種被愛的感覺,是萌萌日後樂觀、自信、積極的動力,也是加強一個孩子安全感和歸宿感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讚助商”,還是一個“成長夥伴”。這兩種角色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父母角色缺失的情況下,孩子的性格也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職場父母一定要多擠點時間陪陪孩子。你可以把孩子交給保姆、老人,但是誰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萬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孩子推給保姆、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記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溝通。”這是一位職場媽媽在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時發出的感慨。

在這方麵,馬克思就做得很好。

在馬克思的家庭裏,父母和女兒的關係真摯融洽,充滿了人生的樂趣。在孩子們還很小時,馬克思就常利用工作的閑暇和孩子們一起做各種遊戲。

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把椅子擺成“馬車”,然後把父親“套”在車前,孩子們揮舞著“鞭子”,“車”上“車”下一片歡騰。

“爸爸是一匹好馬”,這是女兒們對父親的評價。

在馬克思家裏,星期日是屬於女兒們的。

每逢星期天,即使再忙,馬克思也總是放下緊張繁忙的工作,聽孩子們“指揮”。他帶著孩子們出去盡興地遊玩,讓孩子們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既增長他們的見識,又鍛煉他們的意誌和體魄。

一次,恩格斯來到馬克思的家裏,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便趕忙提醒他說:“喂,你忘了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馬克思一聽,愣了一下,拍了拍腦門,微笑著說:“啊,對了,今天是星期日,星期日應該屬於孩子們!”

於是,馬克思放下工作,和恩格斯一起,有說有笑、高高興興地領著孩子們出去郊遊了。

馬克思的女兒們永遠不會忘記,她們和父親一起度過的那些愉快的星期日,這些美好的星期日,成為她們記憶中最快樂的日子。

作為父母,應該從馬克思對待孩子的做法中受到有益的啟示:無論自己平時工作多忙,每周或者每天都要抽出時間跟孩子們在一起,陪伴他們成長。這不僅僅是享受天倫之樂,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麼在意並且關注他。